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之二 辟“不立文字”妄見
[經文]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即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⑴,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注】
⑴ 不立文字 說禅宗“不立文字”,是人們對禅宗的誤解。六祖破斥宣揚“不立文字”的人是執空的人,他們宣揚的這種論調是謗經妄語。
[星雲大師譯文]
執著空見的人,有的誹謗佛經,肯定地說“不用文字”。既然說不用文字,那麼人也不應該有語言,因爲這語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說“直指之道不立文字”,就是這“不立”兩個字,也是文字。又見到別人在說法,就誹謗別人所說著在文字。你們應該知道!自己執迷還罷了,又誹謗佛經。千萬不可誹謗經法,否則將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
[經文]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星雲大師譯文]
如果外著于相,而造作有爲法來尋求真道;或者到處建立道場,而辯論有無的過患,像這樣的人,即使曆經多劫也不可能明心見性。只許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什麼都不想,這樣反將造成佛道上的障。如果只是聽人說法而不實地修行,反而會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說法不要住相。你們如果能夠悟解,並且依照這樣去說、去用、去行、去作,就不會失卻本宗的宗旨了。
[經文]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⑴義,汝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注】
⑴ 中道 一般以不偏不倚爲中道,也就是不片面認識,不走極端,不絕對化的辯證觀點。《宗鏡錄》說:“以一真心,不住有無二邊,故稱中道。”《楞伽經·卷二》說:“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中論》叁是偈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八不偈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八不,具體揭示了不著二邊的中道義。
[星雲大師譯文]
如果有人問你法義,問“有”,就用“無”來答;問“無”,就用“有”來答;問“凡”,就用“聖”來答;問“聖”,就用“凡”來答。就這樣,二邊對待法的相互爲因而離卻二邊,就顯出了中道義理。像這樣一問一答,其余的問題也完全依照這樣作答,就不會失卻中道的理體了。
[經文]
設有人問:何名爲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晦,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于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星雲大師譯文]
假如有人問:“什麼叫做暗?”就回答他說:“明就是因,暗就是緣,光明消失了就黑暗。以光明來顯現黑暗,以黑暗來顯現光明。一來一回相互爲因,而成中道義理。”其余的問題都可以這樣回答。你們今後傳法,要依照這種方法轉相教導傳授,不要失卻頓門宗旨!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如何成就中道義?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間法的特色之一,能夠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義。
六祖大師舉出叁十六對法,就是告訴弟子們,要從對待法裏超越出來,才能契合中道實相。
六祖大師說,于叁十六對法,如果能夠解用,就能貫通一切經義。主要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對法。如此兩邊相因,而隨即離卻兩邊,就能開顯無所著的中道義,而不會失卻中道的理體。
佛陀成道後,初轉*輪時即爲五比丘揭示說:離于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也就是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離于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此乃佛陀曆經六年的苦行生活,深體“行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則寂定”。
其實,在這個世間上,宇宙萬法,森羅萬象,無一不是對待法。叁十六對法也只是約略舉例,例如,有人問:何名爲暗?六祖大師說: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就成中道義。余皆如是。
所以,法相宗以唯識爲中道義,叁論宗以八不爲中道義,天臺宗以實相爲中道義,華嚴宗以法界爲中道義。我們要遠離苦樂二邊,才能入中道義。
什麼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是佛教的生活。平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無、苦樂的二邊。有時候太苦了,苦得人消極煩惱;如果太快樂了,也會樂極生悲,不偏于苦樂二邊,自有一個超越苦樂的境界。
我們在思想上,也不可過于偏激,常常有很多人思想偏激,憤世嫉俗、怨天尤人,生活中了無生趣。如果我們能以六祖大師的叁十六對法來過中道的生活,來做一番身心的修養,則生活中必然會有另一番的光風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