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叁 答法達 要轉經不要被經轉(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叁 答法達 要轉經不要被經轉(二)

  [經文]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叁乘⑴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爲凡夫說,不爲佛說。此理若不肯者,從他退席⑵。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叁車。

  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⑶,無有余乘。若二若叁,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汝何不省?叁車是假,爲昔時故;一乘是實,爲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後,真亦無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注】

  ⑴ 叁乘 修聲聞乘的人,稱爲聲聞,聲聞乘修習四谛: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羅漢。修緣覺乘的人,稱爲緣覺。緣覺乘觀想十二因緣,從順逆兩種次序觀察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種心識轉生的因緣,證得諸法虛妄,從而轉生聖智。修緣覺乘可證得辟支佛。佛對弟子說法,初期說聲聞乘,緣覺乘,到弟子根基純熟後,再說如來乘(亦稱菩薩乘)。聲聞、緣覺二乘還未能了解如來藏在修禅中所起的作用,還受微細煩惱的困擾,未得見如來。聲聞、緣覺合稱二乘,相對于菩薩乘來說,二乘是小乘,菩薩乘是大乘。到妄識滅盡時,再回過頭來審視,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楞伽經》說:“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

  ⑵ 退席 在法華會上,佛說的是大乘經,有五千小根小智、滿足修小法的人不敢相信,當即退席。 

  ⑶ 一佛乘 一佛乘講我空、法空,講不二法門,返照自心,明心見性,即心是佛。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說:經意本來就說得很清楚,是你自己執迷而與之相違背罷了!一切叁乘行人之所以不能測知佛智,問題就出在他們要去度量,任憑他們費盡心思共同推測,只有更增加與佛智距離遙遠。佛法本來是爲不覺的凡夫而說的,並不是爲佛而說的,如果不肯相信這個道理,那就聽任他退出會席。只是他竟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車上,卻還要向門外去別覓羊鹿牛叁車。

  何況經文明白地向你說:畢竟只有一佛乘,並沒有其他諸乘。或說二乘、叁乘,乃至說無數的方便法門,以及種種因緣譬喻等言詞,這些法全部都是爲了一佛乘說的。你怎麼不注意省察呢?羊鹿牛叁車是佛所設的叁乘方便法,是爲昔時衆生迷失實相而施設的權教;大白牛車是佛真實說的一乘實相法,是爲現今衆生修持成熟而開顯的實教。這只不過是教你去除叁乘方便的假名而歸入一乘實相的實教,一旦歸入實教之後,就沒有所謂的實教了。

  要知道所有珍貴財物全部都屬于你所擁有,任由你自己去受用,更不作佛陀慈父想,也不作衆生窮子想,更沒有所謂的受用財寶想,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誦《法華經》。能夠如此,就好像從前劫到後劫,手中並沒有放下經卷;從白天到黑夜,無時不是在持誦《法華經》。

  [經文]

  達蒙啓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叁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甯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辍誦經。

  [星雲大師譯文]

  法達蒙受六祖大師啓迪,歡喜踴躍,于是用偈來贊歎說:

  妙法蓮華經已念誦了叁千遍,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數消亡。

  不明了諸佛出世的因緣宗旨,怎麼能息滅累劫以來的妄心?

  羊鹿牛叁車是權巧施設,初中後叁善是依次發揚。

  誰能知道火宅內的衆生,原來一悟之後是法中王。

  惠能大師說:從今以後,你才可以被稱爲真正誦經的出家人。

  法達從此領悟到深奧玄妙的道理,也沒有停止他的課誦。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法華經》的思想大義

  《法華經》的思想大義,有一念叁千、百界千如、叁種世間、性具思想、二谛圓融等。所以,懂得法華的要義,就會知道“百界千如,一念叁千”,原來十法界的衆生都不離一心,一心圓具萬法,萬法就在我們的一心。

  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衆生與諸佛在自性上本來平等,只是覺悟有先後,佛性並沒有差別。爲了說明凡夫衆生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佛和衆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法華經》裏,就有七個譬喻:

  1.火宅叁車喻:

  這是佛陀在《譬喻品〉》裏,對授記後的舍利弗所說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間房子失火了,裏面有二、叁十個小孩在嬉戲,父親非常著急,呼喚孩子趕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孩子們只著戲耍,那裏肯理會父親的話?長者只有權巧的向他們說:“孩子們!趕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鹿車、牛車,可供你門玩耍。”孩子門于是迫不及待,爭著沖出火宅而得救。長者非常歡喜,賜予每個小孩一輛七寶裝飾而成、安穩舒適的大白牛車。

  佛陀見衆生遭煩惱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種種智慧、方便,爲叁界衆生說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如彼長者以叁車誘引諸子;待腫生出叁界苦,再以佛乘開示衆生。也就是法唯一乘,本無二、叁,因衆生根機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說叁。

  2.長者窮子喻:

  《信解品》裏說,有一個財富豐足的大富長者,走失了獨生子,他不斷地尋找,都無所獲。時隔多年,孩子長大了,卻流落乞丐群中討生活。有一天,被長者認出,長者非常歡喜,要把這個孩子帶回家繼承家業,誰知乞丐不能體會,以爲有人要加害于他,驚嚇的不得了。

  長者對于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誰,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大富長者之家,而自卑感重的窮子,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糞的工作,給他薪水,鼓勵他,以“同事攝”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嚴,最後才引導他回家,把産業交給他。

  大富長者就是佛陀,二乘人(聲聞)無有大乘法財莊嚴,就像窮子缺乏衣食,無以爲生。佛陀施設種種方便,令他除煩惱0,淨五蘊舍,增長他的信心,然後教以大智,也就是以佛道度化聲聞,令回小向大。

  3.叁草二木喻:

  又作藥草喻。佛陀說法,如同雲雨普潤衆生,但因爲衆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別。以小藥草喻“人天乘”,中藥草喻“二乘”,大要草喻“菩薩乘”。又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者,喻爲“小樹”;安住慈悲,轉不退*輪,度無量百千萬億衆生的菩薩,喻爲“大樹主”。佛陀平等說法,如一味雨,隨衆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異。

  4.化城寶處喻:

  佛陀爲了鼓勵心性怯弱的衆生,不要覺得佛道長遠難成而卻步,于是以方便力,示以化城,暫令大衆止息。待衆生信心增長,再教大衆勿執著于化城,當趨于無上佛乘的寶所。

  5.衣裏明珠喻:

  《五百弟子授記品》載,有一個人到親友家喝酒,醉得不省人事。這時親友忽有公事,急須他行,于是就在他的衣裏縫上一顆無價寶珠。但是這個人因醉酒,毫不知情,醒來後,獨自外遊,爲了謀求衣食溫飽,生活艱苦,稍有所得,便感到心滿意足,後來偶然遇上親親友,告訴他衣裏系有寶珠,終于遠離貧窮,一生一世衣食受用不盡。

  這是比喻二乘人過去曾在大通智勝佛座下結下大乘的緣,然而因爲被無明所覆蓋,不能覺了。後來依如來的方便開示,于是能入一佛乘,利樂無窮。

  6.髻中明珠喻:

  這個譬喻出自《安樂行品》,大意是說:轉輪聖王發兵征討不肯順從的他國。勝利後,轉輪聖王以金銀、瑪瑙等各種財寶賞賜給有功的將士,唯獨他自己佩于發髻中的明珠,不作賞物。主要是因爲只有輪王頭頂上有此明珠,若將此珠賞給將士,輪王的臣屬一定會感到非常驚異。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說教,盡管講說阿含、方等諸經,或說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緣等諸法,但大乘的圓教不隨便說,說了,唯恐大衆驚疑,待衆生根機成熟,如來于法華會上開權顯實,說一乘實理,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如同轉輪聖王解髻中明珠與功臣。

  7.良醫治子喻:

  這是《如來壽量品》中的一則譬喻:有一群兒女娛飲毒藥,心神錯亂,痛苦呻吟。父親見孩子門如此痛苦憂惱,立即依處處方,調配最好的藥草,讓孩子們服用,但是兒女們中毒太深,失去分辨能力,不肯服藥。父親不得已,只好離家出走,到遠遠方去,不久傳訊回來給兒女們,說他已死在他國,不會再回來了。兒女們聽到這個惡耗,霎時驚醒過來,知道父親留下的是良藥,便把父親開的藥服下,病也就痊愈了。

  這則譬喻說明,叁乘信受權教,不能證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設各種方便,令大衆服食大乘法藥,速除苦惱,不再有衆多的苦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