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二 答法海 即心即佛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二 答法海 即心即佛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⑴,願垂指谕。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注】

  ⑴ 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的觀點。惠能大師緊緊抓住這個觀點,整部《壇經》都貫穿著這一條主線。大師從叁個方面闡述即心即佛:

  一、前一個心念不留心上,不作追憶,不做聯想,即是于念離念,無所住而生其心,無生也就無滅,這就是無念、無住。這樣的清淨心、清淨本性就是佛。

  二、人的心念,人死了便絕了,人不死,心念是不絕的,有心念,便見諸法相。能善觀察、善分別諸法相,于相離相,不著于相,即是無相;能離一切相,我空,人空,但又不著空,心就與佛同等。

  叁、用般若智觀照自心自性,內外明徹,于一切時、一切處,定慧等持,自性無癡無亂,心就與佛同等。

  [星雲大師譯文]

  法海比丘,唐朝韶州曲江縣人,初次參禮六祖時問道:即心即佛是什麼道理?祈求和尚慈悲爲我解說。

  六祖說:前念不生執著,當下就是心;後念不令斷滅,當下就是佛;能成就一切相的是心,能遠離一切相的是佛。這個問題如果要我詳細解說,縱使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也是述說不盡。聽我說偈:

  無念之心名爲慧,離相即佛就是定。

  定慧須均等修持,心意自然常清淨。

  能悟此頓教法門,由你習性所自得。

  定體慧用本無生,定慧只修才是正。

  法海在六祖的開示下豁然大悟,于是以偈贊歎說:

  無念的心原來就是佛,不能覺悟而自我委屈;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當定慧雙修離一切相。

  [星雲大師問題講解]

  什麼叫做即心即佛

  《華嚴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和衆生的不同,只在于于心的迷悟之間。一念不覺就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諸佛,所以說“迷即衆生,悟即佛”。

  六祖大師和法海禅師談論“即心即佛”的問題,其實“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禅師,他繼承六祖大師的道統,凡是有人來請他開示佛法,問他什麼是佛法,他總是一句:“即心即佛。”

  後來有人問他:老師!你怎麼跟人說法都是一句“即心即佛”呢?

  馬祖道一說:“我告訴你,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幹給他吃,這樣子給他有個安慰!

  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了,你怎怎麼法呢?

  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了。到底“即心即佛”是呢?還是“非心非佛”是呢?其實,都是一個東西。有時候,我們從肯定上來講,就是“即心即佛”;有時候則從否定上認識“非心非佛”;佛非心,心非佛,因爲佛不是妄心,妄心當然不是佛。

  《心王銘》說:“了本是心,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自觀自心,自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傳心法要》也一再指示我們:“佛者,就是衆生心。”

  《大乘起信論》更說:“什麼是大乘?衆生心就是大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