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之一 諸佛妙理 不關文字
[經文]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
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爲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
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爲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裏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⑴。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注】
⑴ 供養 這裏說的是財供養,指施舍財物,虔誠敬奉。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大師自從在黃梅得到五祖授衣傳法以後,回到韶州曹侯村,當時並沒有人知道這回事。
村中有一位儒學之士名叫劉志略,對大師非常的禮遇尊敬。劉志略有一位姑母是比丘尼,法名無盡藏,經常誦念《大般涅槃經》。
六祖一聽,就知道經文中的妙義,于是就替他講解說明。無盡藏比丘尼便拿著經文請問六祖。
六祖說:字我是不認識的,但關于經義請盡量發問。
無盡藏比丘尼說:字尚且不認識,如何能夠理解經文的意義呢?
六祖說:叁世諸佛的微妙道理,並不在于文字上。
無盡藏比丘尼聽了非常驚訝,就到處去轉告裏中的耆宿大德說:這是一位有道的人,應當請來供養。于是有魏武帝曹操的遠孫曹叔良以及當地居民,都爭相前來瞻仰禮拜六祖大師。
[經文]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余日,又爲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⑴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注】
⑴趺坐 盤腿坐。
[星雲大師譯文]
那個時候,寶林古寺自從經過隋朝末年的戰火兵災,已經成爲廢墟。于是就在古寺的原來基地上重建佛寺,禮請六祖前往住持。不久,寶林寺就成了一座名剎。六祖在寶林寺住了九個多月,又被惡黨尋至追殺,大師就隱避在寺前山中,後來惡人又放火焚燒前山的草木,六祖勉強將身體擠進大石頭的縫隙中隱藏,才得免于被害。那塊石頭現在還留著六祖結跏趺坐的膝蓋痕迹,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紋,因此後人稱此石頭爲“避難石”。惠能大師想起了五祖曾說的“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話,于是就在懷集、四會二縣境內隱居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