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白話
前言
一 會解因緣
孫中山先生嘗言:“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宗教是造成和維持民族一種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梁啓超說:“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獨善,是住世而非厭世,是無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別,是自力而非他力。”
毛澤東與身邊工作人員林克的談話說到:“惠能主張佛性人人皆有,創頓悟成佛說。一方面使繁瑣的佛教簡單化,一方面使印度傳入的佛教中國化。因此,他被視爲禅宗的真正創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國佛教的始祖。他否定傳統偶像和陳規,勇于創新,並把外來的宗教中國化,使之符合中國國情。”
近年來,一些西方學術機構和媒體,把惠能列爲“世界十大思想家”、“東方文化叁大聖人”之一。中山大學黃偉宗教授把惠能定爲珠江文化的哲聖,與黃河文化的哲聖孔子、長江文化的哲聖老子並列。
由此可見,無論是政治領袖、西方學界、中國學者,從世界哲學文化結構、宗教文化結構、中華民族文化結構幾個不同層面看,惠能在中國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他對思想文化發展所作的傑出貢獻,都是舉世公認的。
自我出世,娘親即將我拜契觀音菩薩,賜名觀輝。娘親早逝,父親爲養家活小奔忙,我幼年多隨外婆及庶祖母過日。外婆及庶祖母都誠心敬佛,故此,我與佛本有因緣。及長大成家,爲柴米油鹽勞碌奔波,而且這段時期,佛教被認爲是迷信,因而,我隨波逐流,塵勞蔽心。所幸宿有善根,尚知製惡向善,自性未泯。我年逾花甲,養老金足夠我與老伴日用,亦能知足常樂。因長年勞累,老病纏身,乃練氣功祛病養生。既涉氣功,則欲溯淵源。初,披讀《周易》、《道德經》,繼而學習佛典。我深感當今流行之氣功,多屬一法一術;欲得上乘功夫,事理圓融,舍佛難求。值改革開放,有幸于廣州覓得《禅宗七經》、《新編佛教辭典》、《楞伽經》(宋·釋正受集注)、《楞嚴經集注》(元·惟則會解)、《維摩诘所說經》(僧肇等注),諸經互參,稍會上乘心要。《禅宗七經》中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惠能大師所說,法海集錄,是漢人所說所寫的經;其余六經都傳自印度,除《心經》是唐玄奘所譯外,余皆爲外僧所譯,辭約義深,且語法多有倒裝,宋代蘇轼尚歎《楞伽經》難讀,何況今人?
《禅宗七經》中,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較爲易讀,自唐宋以來,廣爲流傳,曆一千二百余年,對中華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曾在書店購得一本附有《白話壇經》的書,原以爲寶;讀後方知,該書譯者尚未信奉,談何知解?不事心行,安得見證?
白雲欲使世間有緣人了解大乘真谛,識得自己本來面目,于是發心鑽研,會解《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問屬鈍根小智,自勉要廣讀多聞,自勵當勤修力行,自冀能自見自性。謹以此會解,回向禅宗諸祖,回向世間有情,回向改革開放,回向精神文明。普願群生,與佛結緣,頓見自性,乘大法船。即心即佛,心外無佛,迷時是凡,一悟成佛。此乃六祖大師所傳心印,亦即釋迦牟尼密付摩诃迦葉之正法眼藏也。
二 本會解所所依講解
1.采用河北禅學研究所編《禅宗七經》中的經文。
2、采用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中的譯文。
3、所作解說,主要摘錄淨慧和尚在真際禅林講《六祖壇經講記》中的解說以及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中的問題講解。
4、其中[補注]是觀輝讀經參禅的淺見。
5、每品小標題及注解爲白雲所加。白雲乃凡夫也,設或有謗經妄語之處,敬祈大德垂示,並請善知識包涵。
星雲大師簡介
星雲大師,中國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2歲在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出家。
嘗學于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後授記爲臨濟宗第48代傳人。
曾任白塔國民學校校長、《怒濤月刊》主編、南京華藏寺住持。
1949年春到臺灣,主編《人生雜志》、《覺世旬刊》、《今日佛教》等刊物。1952年至臺灣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弘法團等組織,奠定了弘法事業的基礎。1967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爲宗風,樹立“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
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二百所道場,如西來寺、南天寺、南華寺等,分別爲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創辦智光中學、普門中學,及在美創辦西來大學和臺灣的佛光大學、南華大學。
1991年創辦中華佛光協會,1992年于洛杉矶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擔任總會長,至今于世界五大洲成立近200個(總)協會,會員人數逾百萬,成爲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
星雲大師宣揚人間佛教,著作等身,已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星雲禅話》、《星雲大師講演集》、《佛光教科書》、《佛光祈願文》等,在宗教界和民間流傳甚廣。
星雲大師平生以追蹤往哲、振興佛教爲已任。他將太虛大師倡導的人生佛教思想奉爲圭臬,數十年來身體力行,他所開創的佛光山事業爲振興佛教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規例。
[星雲大師講解]
古人說:
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
在禅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爲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啓後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裏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並列爲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禅學的偉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認爲《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
在邁入廿一世紀的今日,學禅已蔚爲世界潮流,例如在美國,”禅”被列爲訓練太空人的課程之一,因爲到了太空,必須停留一段相當長的時日,如果沒有禅定的力量,寂寞無聊的時間不容易打發。
《六祖法寶壇經》是一部闡述人人真心本性的重要經典,它指出我們真正的生命,因此,也可以說是一部充滿生命智慧的寶典。
壇經的各種版本
《壇經》的版本,從曹溪原本到敦煌本,曆代以來經過多次的增刪修潤,版本不斷的改編和刊行,內容和組織多有出入。因此,現代對于《壇經》版本的考據和研究者相當多。其中,日本的宇井伯壽所作的《壇經考》、關口真大所作的《禅宗思想史》(一九六四)、柳田聖山所作的《初期禅宗史書之研究》(一九六七)及我國學者胡適所作的《壇經考》(一九叁○、一九叁四)與《禅會和尚遺集》等,都曾提出相當的見地。
佛光山于一九八九年也曾以《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爲主題,舉行國際禅學會議,來自美國、澳洲、法國、香港、意大利、日本、韓國、臺灣等二十多所大學的教授和學者,熱烈地發表他們的研究論文,集成《佛光山國際禅學會議實錄》付梓刊行。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佛光山“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印的《禅藏》,結集《壇經》等禅宗重要典籍,將之分爲四部五十冊,作標點、分段、注解、校勘等,方便大衆閱讀了解。
《壇經》的版本,可歸納五種: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德異本、宗寶本。
1 敦煌本:是近代從敦煌所發現的寫本,約成立于七八○──八○○年間。現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館,題爲《南宗頓教最上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共一卷。
2 惠昕本:近于敦煌本,晚唐僧惠昕參考古本改編刪定而成。編定的時間,約在宋太祖乾德五年(九六七)。據《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所載,惠昕所編共有叁卷十六門,現存二卷十一門,爲南宋高宗紹興年間(一一叁一─一六二)晁子健于蕲州所翻刻,流傳至日本,由京都堀川興聖寺再行刻印。今言惠昕本,即指日本京都堀川興聖寺藏本。
3 契嵩本:宋仁宗至和叁年(一○五六),契嵩禅師發現了古本《壇經》,依此校勘,由吏部侍郎郎簡出資刊印。契嵩本與惠昕本相距約八十九年。從敦煌本不分卷、惠昕本的二卷十一門,到契嵩本的叁卷十門,《壇經》所具有的品目模式,大致確定下來,爲後代一般流行本所沿用。
4 德異本:元代僧德異深感《壇經》爲後人刪略太多,失去六祖禅法的原貌,因此花費叁十年的時間,遍求古本,終于在通上人處覓及古本。于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刊印此古本。
5 宗寶本:至元二十八年,廣州報恩寺僧宗寶得到叁種《壇經》版本,見其互有得失,于是將叁本合校成一本,全一卷十品。明太祖洪武五年至成祖永樂初年(一叁七二──一四○叁)頃,刊行大藏經,將宗寶本編入大藏,因此宗寶本就廣泛的流傳下來。
至今對于《壇經》的版本、內容等,雖然多有爭論,但是宗寶本一直是明代以來最爲流行的版本。
淨慧和尚簡介
淨慧,祖籍湖北新洲,生于一九叁叁年。一歲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撫養。十四歲在武昌叁佛寺拜師學經,奠定超脫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獻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歲時到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得以親侍中國現代禅門泰鬥虛雲老和尚,因敏悟過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爲虛雲老和尚傳法弟子。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叁年,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學習,是新中國第一批佛教研究生。從一九六叁年被錯劃爲“右派”,輾轉北京、廣東、湖北等地接受勞動改造。一九七九年,落實政策後回到北京,在中國佛教協會從事佛教文化宣傳工作,參與創辦《法音》雜志,並任責任編輯;一九八四年,開始擔任《法音》主編,同年,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一九九叁年當選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至今。
一九八八年,受河北省有關部門之邀和中國佛教協會委派,參與創辦河北省佛教協會並任會長,主持河北省佛教的興複工作。一九八九年創辦《禅》刊。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間,協助有明法師修複正定臨濟寺,開展講經、傳授在家菩薩戒等各種大型弘法活動。從一九九一年冬開始,主持趙州祖庭柏林禅寺的興複工作,使柏林禅寺從一片廢墟變成殿堂莊嚴、規模宏大的叢林,組織僧團,弘宗演教,振興河北佛教。從一九九叁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舉辦“生活禅夏令營”,倡導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爲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會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河北省佛學院舉行試辦開課式。同年九月叁十日(農曆八月初十日),隆重舉行柏林禅寺中興十周年慶典,正式就任柏林寺住持。二零零零年一月,河北省佛學院獲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五月十五日,正式出任河北省佛學院院長。
從一九八二年開始,先後出訪亞、非、歐、美、澳諸洲十余國,聯誼布道,廣結佛緣。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趙縣柏林禅寺退居,湖北當陽玉泉寺住持、黃梅四祖寺住持;政協河北省趙縣委員會副主席、政協河北省委員會七屆、八屆、九屆常委;全國政協第九屆、十屆委員會委員。
[淨慧和尚解說]
佛教在中國之所以叫佛教,應該說,六祖起了關鍵的作用。爲什麼呢?禅宗傳到六祖,才真正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才和中國文化結合成爲一個整體,佛教也可以稱爲“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現在說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詞。任何一個外來的文化,必須要和本民族的文化結合起來,接受消化本民族的文化,一個外來的文化才能夠生根,才能夠取得成功。基督教、天主教傳入也有幾百年上千年,但是我們中國人總是覺得他是洋教,總覺得格格不入。而佛教實際上也是外來的宗教,但是我們就沒有感覺到佛教不是中國的,而是感覺到,佛就是我們中國的,覺得非常地親切。道理呢?這就是由于曆代的祖師把佛教的道理和中國的文化完全地融合爲一體,使得我們中國人對佛教真的是歡喜信受。
六祖正是解決了中國佛教脫離群衆、知識化的危機,提出幾個主要的問題。比如說,人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人的出身有高低貴賤之分,佛性卻是平等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就是說:知識分子也好,平民百姓也好,都可以學佛,都可以開悟。學佛,修行,開悟,了生死,解決生命的疑惑和困惑,靠什麼?是靠佛菩薩保佑,還是靠自己努力?自己不努力,佛菩薩救不了我們。
了生死、成佛、開悟是慢慢來,還是一下子的事?六祖的回答十分肯定:是一下子的事——頓悟成佛,不能慢慢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一次性地、在這一輩子就要解決問題,要在生前就解決,不要等到臨終時要大家來助念,到那時就晚了。在生前人還好好的時候,就有把握,就能保證自己在臨命終時不會迷惑。
當今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中國佛教,知道中國的曆代高僧,但是,知名度最高的,被世人了解得最多的、最感興趣的,我看除了六祖大師以外,沒有第二人。其他的人都沒有六祖大師這樣的知名度。
六祖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而且特別地濃厚。爲呢?一個文盲,居然能夠創立一個宗派,居然能夠在一千多年來,傳播到世界各國,長盛不衰。所以,人們都知道有一個惠能,都知道有一個六祖,都知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所以我們在這裏講《六祖壇經》,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鼓起我們大家愛國愛教的熱情,鼓起我們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的積極性,使我們每個人真正和佛教的興衰成敗聯系起來。佛教興旺,我們大家都光榮;佛教不興旺,我們大家都臉上無光。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徒時時刻刻都要對佛教的興衰成敗有一個責任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白話 前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