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白話會解) [經文] 時,大師⑴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爲衆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叁十余人、儒宗學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注】 ⑴ 大師 惠能大師(公元638~713年),廣東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人,得黃梅(今湖北省黃梅縣)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密授衣法,爲禅宗六祖,倡頓悟法門,開創禅宗南宗,滅度後谥大鑒禅師。 [星雲大師譯文] 唐高宗儀鳳二年春天,六祖大師從廣州法性寺來到曹溪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刺史韋璩和他的部屬入山禮請六祖到城裏的大梵寺講堂,爲大衆廣開佛法因緣,演說法要。六祖登壇升座時,聞法的人有韋刺史和他的部屬叁十多人,以及當時學術界的領袖、學者等叁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向六祖大師禮座,希望聽聞佛法要義。 [淨慧和尚解說] 行由,就是講六祖大師的家庭出身和他得法的經曆。用現在的話說,這一品,就是他從出生到開法這一段時間的一個簡單的曆史自述。 時 是個不定詞,指的是六祖在大梵寺講經的那個時候。 大師至寶林 大師就是指六祖。大師,在佛教裏面,可以說是一個最尊貴、最高尚的名稱。寶林即是曹溪寶林山。在梁武帝時,印度來了一個和尚,叫做智藥叁藏,他是從海路到中國的,然後從廣州北上長安,經過寶林山,贊歎一番,說這座山跟西天佛說法的靈山沒有區別。他在山下一條小河(這條小河就是曹溪)邊喝了河中的水,覺得曹溪的水非常甘甜。他贊歎說,曹溪的水與西天靈山腳下的水無二無別。然後,他說:這個地方,到170年後,一定會有肉身菩薩“于此開法,度無量衆”。寶林,即是在那時起的名字。 韶州韋刺史 刺史,相當于現在的地區專員,是行政長官。 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爲衆開緣說法。 這位專員和他的同僚一起到寶林山請六祖到韶關城中的大梵寺給大衆說法。開緣說法,即是第一次說法。現在這個大梵寺還在,由于六祖曾在這裏說法,又由于六祖後來被唐朝的皇帝封爲“大鑒禅師”,所以大梵寺現在就改名爲“大鑒寺”。 師升座次 講壇上面有個高座。六祖大師登上講壇,升上高座之後。 刺史官僚叁十余人、儒宗學士叁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那時,說法的規模比我們今天大得多。官僚有叁十多人,儒宗學士也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有叁十多人,再加上僧尼道俗一千多人。“道”,不是道教人士,指僧尼,因爲僧尼是修道之人;“俗”,指在家居士。衆人同時向六祖作禮,希望聽聞六祖開示佛法要義。 [經文] 大師告衆曰:善知識!菩提⑴自性,本水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 ⑴ 菩提 用般若智慧觀照禅中的玄妙境界,從而淨化心靈,建立無分別智,得諸法實相,這樣的殊勝境界,稱爲菩提,意譯覺悟,又譯智慧,又譯道。 [星雲大師譯文] 六祖對大衆說:善知識!每個人的菩提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只要用此清淨的菩提心,當下就能了悟成佛。 善知識!先且聽我惠能求法、得法的行由與經曆事略。 [淨慧和尚解說] 大師告衆曰 六祖大師第一次說法,就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一件事,開宗明義的一件大事。 善知識 他不稱聽法著爲善男信女,而是稱善知識,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著向善、求知識的心願和追求,所以我們大家都是善知識。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告訴大家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菩提,即覺悟。我們每個人的自心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是覺悟的,我們只要用這個心,就可以直截了當地成佛。學佛多麼簡單! [經文] 惠能嚴父,本貫規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 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星雲大師譯文] 我的父親原本祖籍規陽,後來被降職流放到嶺南,于是作了新州的百姓。我這一生很不幸,父親早逝,遺下年老的母親和我相依爲命。後來遷移到南海,每天只靠賣柴來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困苦。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
一 韶州刺史請大師說法
二 發心赴黃梅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