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白话会解) [经文] 时,大师⑴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二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注】 ⑴ 大师 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广东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人,得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密授衣法,为禅宗六祖,倡顿悟法门,开创禅宗南宗,灭度后谥大鉴禅师。 [星云大师译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山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法要。六祖登坛升座时,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和他的部属三十多人,以及当时学术界的领袖、学者等三十多人,暨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向六祖大师礼座,希望听闻佛法要义。 [净慧和尚解说] 行由,就是讲六祖大师的家庭出身和他得法的经历。用现在的话说,这一品,就是他从出生到开法这一段时间的一个简单的历史自述。 时 是个不定词,指的是六祖在大梵寺讲经的那个时候。 大师至宝林 大师就是指六祖。大师,在佛教里面,可以说是一个最尊贵、最高尚的名称。宝林即是曹溪宝林山。在梁武帝时,印度来了一个和尚,叫做智药三藏,他是从海路到中国的,然后从广州北上长安,经过宝林山,赞叹一番,说这座山跟西天佛说法的灵山没有区别。他在山下一条小河(这条小河就是曹溪)边喝了河中的水,觉得曹溪的水非常甘甜。他赞叹说,曹溪的水与西天灵山脚下的水无二无别。然后,他说:这个地方,到170年后,一定会有肉身菩萨“于此开法,度无量众”。宝林,即是在那时起的名字。 韶州韦刺史 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专员,是行政长官。 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这位专员和他的同僚一起到宝林山请六祖到韶关城中的大梵寺给大众说法。开缘说法,即是第一次说法。现在这个大梵寺还在,由于六祖曾在这里说法,又由于六祖后来被唐朝的皇帝封为“大鉴禅师”,所以大梵寺现在就改名为“大鉴寺”。 师升座次 讲坛上面有个高座。六祖大师登上讲坛,升上高座之后。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那时,说法的规模比我们今天大得多。官僚有三十多人,儒宗学士也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三十多人,再加上僧尼道俗一千多人。“道”,不是道教人士,指僧尼,因为僧尼是修道之人;“俗”,指在家居士。众人同时向六祖作礼,希望听闻六祖开示佛法要义。 [经文]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⑴自性,本水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注】 ⑴ 菩提 用般若智慧观照禅中的玄妙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建立无分别智,得诸法实相,这样的殊胜境界,称为菩提,意译觉悟,又译智慧,又译道。 [星云大师译文] 六祖对大众说:善知识!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善知识!先且听我惠能求法、得法的行由与经历事略。 [净慧和尚解说] 大师告众曰 六祖大师第一次说法,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一件事,开宗明义的一件大事。 善知识 他不称听法着为善男信女,而是称善知识,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备着向善、求知识的心愿和追求,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善知识。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告诉大家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菩提,即觉悟。我们每个人的自心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是觉悟的,我们只要用这个心,就可以直截了当地成佛。学佛多么简单! [经文] 惠能严父,本贯规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 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星云大师译文] 我的父亲原本祖籍规阳,后来被降职流放到岭南,于是作了新州的百姓。我这一生很不幸,父亲早逝,遗下年老的母亲和我相依为命。后来迁移到南海,每天只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困苦。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自序品第一(又名行由品)
一 韶州刺史请大师说法
二 发心赴黄梅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