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五)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少室六門]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本來無相貌,權且立叁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十地叁乘法,衆聖測他難。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衆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粗。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心空性廣大,內外盡無爲。

  

性空無礙辯,叁界達人稀。大見明大法,皆贊不思議。

  

【心無挂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無挂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爲性自安。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叁身歸淨土,八識離因緣。六通隨實相,複本卻還源。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靜坐身安樂,無爲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凡夫莫測聖,未到即應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深玄。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慧淨禅師]

  薩埵依空無挂礙,用智修真至涅槃。

  遠離妄想除顛倒,真謂收心向內觀。

  [大顛禅師]

  

四谛

  無苦無樂,無集無滅,無道無德,到這裏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一超直入如來地。會麼?密竹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離種種見,脫體無依,自性清淨,實無一法。歸根得旨意,念念空寂。太虛之體,聲色不存。如來界,如虛空,是了事清淨道人。

  

菩提薩埵

  了得人空,名曰菩提。了得法空,名曰薩埵。人法俱空,名曰妙覺。

  依此解說,得大智慧。隨機利物,引導群迷,同到彼岸。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提用雙行,混融歸一。外清淨,內清淨,外空嫩空,當體即空。天地未有,先有此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太始太初,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如千燈照室,其光遍滿。一切幻化,總無障礙。東去無窮,西去無極。縱橫自在,拘系不能得,千聖不奈何。若要遠離,先斷貪欲。衆生輪回,顛倒不息。如夢幻泡影,流轉世間,終無了期。若有人打得透,永免顛倒夢幻。竟者盡也,窮盡之法。廓徹無也,萬緣頓息。離四句,絕百非,知見無見,斯則涅槃。如何是涅槃?咫尺之間不睹師,迢迢空劫,盡在如今。放光動地,人法俱妄。不見有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自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涅槃

  不生謂滅,不死謂槃。波羅密多,正法眼藏。十方諸法,依此修行,圓成正覺。自悟自性,不容記授。若有傳授,盡是外道邪見。六代祖師自修自證。亦無一法與人。

  [淨慧和尚]

  

  

“以無所得故”,就是對前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緣的一個總結。“無所得”,就是般若的相。有所得總有局限性,總是局限在某一點上,只有無所得才是無所不得,盡虛空遍法界,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沒有一處不是般若智慧的顯現,所以這“無所得”,或者說這“無得”二字,既是對“無智亦無得”這一句的一種描述,更是對前面七個“空”字、六個“不”字、十叁個“無”字的總結。“無所得”不僅僅是指“無智亦無得”這一句,是從“照見五蘊皆空”開始,一直到“無智亦無得”都包括在內。

  

“以無所得故”,要翻譯一下就是說,因爲具備了二空所顯的真理。“菩提薩埵”是菩薩二字的全稱。菩提是覺悟,薩埵爲有情,菩薩者覺有情,就是已經覺悟了的有情。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具備了無所得的甚深般若,所以能夠依般若而到彼岸,既到彼岸就心無挂礙,正因爲無有挂礙,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涅槃。如果說是有所得的話,這一切都不可能成爲修菩薩行者的清淨的生命現實。

  

這句話雖然念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可是千難與萬難。僅僅就那一句“無所得”來說,我們凡夫在開始修行的時候,都是希望有所得。總是希望見光見瑞,見到天神、護法,見到菩薩,見到佛,希望做好夢……這哪裏是“無所得”。如果執著在一個好夢上,那麼你永遠都停留在做好夢的這個地方,也就不會再有進步。因爲你認定了那就是正確的,也就僅僅是滿足于做一個好夢。下一步呢?你就希望天天做好夢,如是而已。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從這裏跳出來,要舍掉。不舍掉,就老是在原地踏步走。舍掉了第一步,才能邁出第二步、第叁步,要不斷地向前走,不能停留,不能有所得。即使是證得了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的菩薩,最後還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還是無所得。爲什麼呢?心等虛空,量周沙界。一切都是自己的家珍,一切都是現成茶飯。有所得,心中就有挂礙,無所得,就心無挂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是人間的美景。“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果有閑事挂在心頭,看到春花秋月,看到夏風冬雪,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遐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看到月光,就想到故鄉。爲什麼呢?就是詩人心中有挂礙。看花亦是如此。

  

心有挂礙就有恐怖。什麼恐怖呢?患得患失是恐怖,悲歡離合是恐怖,生老病死還是恐怖。心無挂礙的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一切順勢推移,了無挂礙,無有恐怖,也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夢想是什麼呢?是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這十二因緣,無量劫以來流浪生死的種種過程。在睡夢中覺得花好月圓,覺得山清水秀,覺得人間值得貪戀,子孝孫賢,家財萬貫。一覺醒來,原來都是顛倒夢想。遠離了顛倒夢想,就得到“究竟涅槃”。一切苦再也不會幹擾自己這方寸之地。

  

我們學習《心經》,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運用這些道理來指導修行、生活,指導我們遠離顛倒夢想,得到清涼自在。

  

《心經》講到“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接下來是“以無所得故”。關于這一句,有的注解是把它連在“無智亦無得”的後面,有的是放在“菩提薩埵”的前面,也有的是專門注解這一句。連上還是接下,這在經文當中至關重要。這一句和上面“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是呼應的。講到菩薩的修行法門,也不能以有所得心而修。凡夫法、緣覺法、聲聞法、菩薩法都要以“無所得”心來修。“是諸法空相”,就是無所得心。“無所得”是什麼呢,就是般若相,就是大智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凡是有所得,都是有局限的,只有無所得,才沒有局限。

  

接下來就講“菩提薩埵”。菩提薩埵,就是菩薩的全稱。菩提爲覺,薩埵乃有情,就是覺有情。菩提薩埵要證究竟涅槃,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薩埵爲能依之人,般若波羅蜜多爲所依之法。菩薩依此般若修證,心離業障的纏縛;因無業障的纏縛,所以就沒有生死的恐怖;既無生死的恐怖,就無顛倒煩惱。生死是報障,業是業障,煩惱就是煩惱障。我們凡夫具足叁障,菩薩叁障斷盡。叁障消除幹淨,佛的叁德就呈現出來。

  

所謂叁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斷叁障,證叁德,所以能夠究竟涅槃。究竟就是煩惱永滅、叁德圓滿,才稱爲究竟。涅槃,翻譯爲寂滅,亦可譯爲圓寂。圓者,圓具叁德;寂者,一切煩惱永滅,所以稱爲寂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不生不滅了,寂滅的境界就呈現出來。這裏所說的滅,所說的消除叁障、不生不滅都是指的破除執著。世間森羅萬象,一切宛然存在,由于我們在主觀上所存在的妄想執著,才改變了外在事物的形象。每一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主觀世界來看待客觀世界,有什麼樣的主觀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客觀世界。客觀世界本來是平等平等的,但由于我們每—個衆生主觀上的見解、心量、智慧不同,所以客觀世界反映到我們的主觀世界就千差萬別。

  

佛教所說的破除執著,照見五蘊皆空,不是要去消滅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要改變我們主觀世界的觀念。所有的問題、矛盾就是我們主觀世界的看法和客觀世界的存在不一致。有矛盾就有煩惱,如果把主觀世界的觀念改變過來,加以突破、超越,煩惱就消除了,那就是所謂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自作自受,要消除這些苦厄,別人代替不了,還是要自己來解決。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著智慧到彼岸的法門,不斷地觀察、觀照,就能破除生死的恐怖。因爲自己主觀上的種種計執,種種障礙都消除了,私欲、煩惱消除了,恐怖也就隨之消除了。“心無挂礙,無挂礙故”,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挂礙是什麼呢?就是自己內心還有見不得人的地方,自己內心還有陰暗面,有私欲,那就是挂礙。只要有一點事情牽涉到自己私利的時候,就耿耿于懷,放不下,那就是挂礙。挂礙這兩個字,很形象,挂就是不順利,礙就是阻礙。因爲內心深處還有東西,所以飛不起來,也跑不動。

  

有挂礙就有恐怖,恐怖是什麼呢?恐怖就是生死,挂礙就是煩惱,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涅槃。這是講菩薩要得到“究竟涅槃”,就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來改變自己。

  

這幾句話,每一句都可以對照我們的內心來觀照,自己修行的狀況、程度,看自己還有挂礙沒有。挂礙的是什麼?是房子,是存折,是妻子,還是兒女?這些東西都要關心,但是不能成爲挂礙。我們不能住露天,在家居士有家有室,也必須有一點積蓄,有一些錢存在銀行裏。但是,不要成了包袱,挂礙就是包袱,你不要老是背著那個存折,那就會把你壓得喘不過氣來。要把世間的一切事情看得淡一點,淡化地處理世間的一切財、色、名、食、睡。

  

  [補注]

  自己修成正覺,且發願化度世間有情衆生,這樣的修行人,稱爲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觀自在菩薩確立了人法二無我觀,不求福報,不求功德,到了無作無求的大空境界。不受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塵勞所染,亦不爲微細煩惱所牽,纖塵不染,超然物外,以無所得而成大功德。因爲行大智度法,照見諸法空相,無作、無求、無所得,還有什麼可牽挂呢?腳下已是平坦通途,眼前已是殊勝佛地,所以“心無挂礙”。

  無得便無可失,無私便能無畏。不怕苦,不怕死,不怕退失,不怕不得涅槃,所以“無有恐怖”。

  這裏歡歌剛唱罷,那邊悲劇又登場,

  威風落泊悠然過,何必楸心挂肚腸?

  來時赤條條,去時條赤赤,

  即使威風八面,難逃煙滅無迹。

  萬緣放下自安然,無挂無牽心似碧,

  無欲無求無畏怖,無爭無訟無能敵。

  任你翻江龍虎鬥,我仍穩坐釣魚船,

  急風暴雨心安穩,兩腳長伸自在眠。

  什麼是涅槃?外道(與佛教教義不同的教派都是外道)說冥谛是涅槃,或說神我是涅槃,或說死了是涅槃。他們說的冥谛,認爲天上有一個造物主,見到這個造物主便是涅槃。他們說的神我,認爲有一個離了肉身能存在的靈魂,煉得靈魂升天,便是涅槃。二乘說無作是涅槃,認爲在禅中不作意,便是涅槃。這些都不是大乘說的涅槃。

  大乘說的涅槃,指不生不滅的境界。真實義是:幻相隨生,妄想不生;幻相隨滅,正智不滅。這是在生滅中的不生滅。在生滅中,當下見性,便是涅槃境界。

  觀自在菩薩已入無生佛地,已到涅槃境界。但爲了普度世間有情衆生,發誓未度盡無邊衆生,不入涅槃,這就是“究竟涅槃”。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非常亦非斷,外道不能了。

  無作非無作,無生真奧妙,不隨文字解,許你知多少。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