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少室六門]
【叁世諸佛】 去非言實。未來不爲真。現在菩提子。無法號玄門。叁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達理非叁世。一法得無因。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無上心正遍。慈光滿大千。寂滅心中巧。建立萬余般。菩薩多方便。普救爲人天。 [慧淨禅師] 過去未來叁世諸佛 皆依般若得菩提 凡夫有虛修正慧 並與能人境智齊 [大顛禅師] 阿言無,耨多羅言上,叁藐叁菩提,正真也。依此四個字修證,直超聖果圓頓之位。不立文字,若目學解,就人馳求,終不成就。 [淨慧和尚]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但是菩薩要依般若波羅蜜多,得到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亦如是。般若爲佛母,般若是出生諸佛的母親,叁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譯成漢語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心經》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開始,一直到“叁世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段,一般把它判爲顯說般若,用明顯的道理來說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這一段講諸法的空相是什麼,講在諸法空相當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凡夫法是平等平等的;講四谛、十二因緣等二乘法在諸法空相中亦複如是,平等平等;講菩薩法的智與得,在諸法空相中亦是平等平等。 最後總結一句,“以無所得故”,用般若的大智慧,來觀察以上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不可得。 爲什麼呢?“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既是因緣所生法,所以說即是空,這叫做空觀。“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這叫做假觀和中觀。 空、假、中叁觀,凡夫法用空觀來觀照,二乘法用假觀來觀照,大乘菩薩法用中觀來觀照。空觀、假觀都有對待,比如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沒有對待了,這就是中觀。 中觀既不是有,也不是空,非有非空,以非有非空的不二法門爲中觀。這些分析都是用智慧來觀察一切法的見地,不要把這些見地看做是實有的和實在的。把這些看做是實在、實有的也是錯的,因爲一切無所得。 [補注]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爲無上正等正覺,或說是無上道。 佛是大覺大悟的大聖人。凡是具備了大覺大悟品徳的人,都可稱爲佛。修行大智度可得無上道。 叁世,指過去、未來及現在。過去的佛,現在的佛,將來的佛都是從修行大智度中獲得無上道的。正確認識了自己,正確認識了世界,才能成爲世人尊敬的大聖人。 《六祖壇經》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先前心念迷妄是凡夫,後來心念覺悟就是佛。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從中出。” 佛就是覺,覺就是佛。 敢問靈山何處是,常言遠隔萬重關; 我身原在靈山住,外覓靈山不見山。 吹散浮雲見大日,離家浪子把家還, 摩尼珍寶光輝照,無上菩提一念間。 [少室六門]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爲神咒,。能除五蘊疑。煩惱皆斷盡,清淨自分離。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心燈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無上稱最勝,拔濟爲群迷。摩诃叁界主,願廣起慈悲。 能順衆生意,隨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來爲衆生苦,去爲世間魔。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衆生。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永息叁惡道,坦蕩樂裏裏。 [大顛禅師] 此咒亦是衆生具足心,得此法門,有大神通。反真歸源,魔宮震動。心光發現,普照十方。一切萬法,無能越者。是大明無上咒, [淨慧和尚] 《心經》的第一大部分是“顯說般若”。“顯”就是明顯,開顯,用明顯的道理解釋“般若”的重要,“般若”的功能、功德和力量。“般若”對凡夫、二乘、菩薩,在解決生命問題上都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般若是指導,是眼目,凡夫、二乘、菩薩離開了般若,就等于沒有了眼目。 《宗鏡錄》上講:“六度當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六度”是修菩薩道必須行持的法門。“六度”如果沒有“般若”,其他的五度就都不能成爲到彼岸的法門,只有以“般若”爲統率,六度齊修,才是到彼岸的法門。 經文的後一部分就是“密說般若”,用密咒的方式來顯示、總結般若的要義。“故知般若波羅蜜多”,由此我們就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何等的重要。 接下來有四句話,說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以這四句話來總結般若的要義。咒在梵語叫做“陀羅尼”,翻成漢語名曰“總持”,又名“真言”,亦稱“咒”。何爲“總持”呢?咒語很精簡,以少字秘密的方式攝持多義。“總持”者,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故名“總持”。“真言”者,即是佛菩薩真實不虛的語言。中國道教以及古老的民間宗教所采用的祈禱的語言也稱爲咒。 “般若波羅蜜多”這種引導我們由此岸渡到彼岸的大智慧,就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這四句話分別代表不同的意思,古今的注解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說“是大神咒”者爲方便般若,“是大明咒者”爲觀照般若,“是無上咒者”爲實相般若,“是無等等咒”者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方便般若破煩惱,觀照般若破無明,實相般若令因行圓滿,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令果德圓滿。能破無明,超越、突破凡夫的生命境界,超越二乘的生命境界。因行圓滿,令菩薩因中修行,速得成就;果德圓滿,成就無上佛果。所以這四句話,“是大神咒”總持凡夫的修行法門,凡夫的修行法門就是叁科法門:“是大明咒”總持二乘的修行法門,二乘的修行法門是十二因緣和四谛;“是無上咒”是總持菩薩的修行法門,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六波羅蜜;“是無等等咒”者總持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超妙絕倫,無以超越。所以這四句話含攝整個《心經》深奧的道理。正因爲這四句話,正因爲“般若波羅蜜多”有這樣的功能、功德,所以是“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就和上面“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後緊密地呼應。 一部《心經》就是講的如何滅除衆生的煩惱大患。《心經》的這個功能、功德是“真實不虛”的。真實不虛,這四個字,每個字都有千斤重,每個字部都滲透著佛菩薩的無量悲心。佛菩薩的悲心,是告訴我們凡夫要相信“般若”的功能,要相信佛菩薩走過的路,要相信這條路能除一切苦,沒有半點虛假,真實不虛。這“真實不虛”四字,即是我們修學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想一想我們自己,觀照一下我們自己的所言所行,有幾件事是真實不虛的?這是實實在在的,是不能有半點含糊的。做人要真實不虛,做事也要真實不虛,對待自己要真實不虛,對待他人也要真實不虛。常以此四字爲座右銘,即使不能大徹大悟,起碼也可以做一個好人,一個守信用、有誠信的人。在我們現在這個誠信危機的時代,真實不虛是何等的重要!我們學《心經》,用《…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大明無上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