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少室六门]

  三世诸佛

  

  

  

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达理非三世。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寂灭心中巧。建立万余般。菩萨多方便。普救为人天。

  

  [慧净禅师]

  过去未来三世诸佛 皆依般若得菩提

  凡夫有虚修正慧 并与能人境智齐

  

  [大颠禅师]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藐三菩提,正真也。依此四个字修证,直超圣果圆顿之位。不立文字,若目学解,就人驰求,终不成就。

  

  

[净慧和尚]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菩萨要依般若波罗蜜多,得到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亦如是。般若为佛母,般若是出生诸佛的母亲,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心经》从“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开始,一直到“三世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段,一般把它判为显说般若,用明显的道理来说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这一段讲诸法的空相是什么,讲在诸法空相当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凡夫法是平等平等的;讲四谛、十二因缘等二乘法在诸法空相中亦复如是,平等平等;讲菩萨法的智与得,在诸法空相中亦是平等平等。

  

最后总结一句,“以无所得故”,用般若的大智慧,来观察以上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不可得。

  

为什么呢?“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因缘所生法,所以说即是空,这叫做空观。“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叫做假观和中观。

  

空、假、中三观,凡夫法用空观来观照,二乘法用假观来观照,大乘菩萨法用中观来观照。空观、假观都有对待,比如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没有对待了,这就是中观。

  

中观既不是有,也不是空,非有非空,以非有非空的不二法门为中观。这些分析都是用智慧来观察一切法的见地,不要把这些见地看做是实有的和实在的。把这些看做是实在、实有的也是错的,因为一切无所得。

  

  [补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或说是无上道。

  

  

佛是大觉大悟的大圣人。凡是具备了大觉大悟品徳的人,都可称为佛。修行大智度可得无上道。

  

  三世,指过去、未来及现在。过去的佛,现在的佛,将来的佛都是从修行大智度中获得无上道的。正确认识了自己,正确认识了世界,才能成为世人尊敬的大圣人。

  

  《六祖坛经》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先前心念迷妄是凡夫,后来心念觉悟就是佛。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佛就是觉,觉就是佛。

  

  敢问灵山何处是,常言远隔万重关;

  

  我身原在灵山住,外觅灵山不见山。

  

  吹散浮云见大日,离家浪子把家还,

  

  摩尼珍宝光辉照,无上菩提一念间。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少室六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

  

  

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无上咒】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

  

  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无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

  

  

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劫石皆归尽,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

  

  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大颠禅师]

  

  

大明无上咒

  

  此咒亦是众生具足心,得此法门,有大神通。反真归源,魔宫震动。心光发现,普照十方。一切万法,无能越者。是大明无上咒,

  

  

[净慧和尚]

  

《心经》的第一大部分是“显说般若”。“显”就是明显,开显,用明显的道理解释“般若”的重要,“般若”的功能、功德和力量。“般若”对凡夫、二乘、菩萨,在解决生命问题上都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般若是指导,是眼目,凡夫、二乘、菩萨离开了般若,就等于没有了眼目。

  

《宗镜录》上讲:“六度当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六度”是修菩萨道必须行持的法门。“六度”如果没有“般若”,其他的五度就都不能成为到彼岸的法门,只有以“般若”为统率,六度齐修,才是到彼岸的法门。

  

经文的后一部分就是“密说般若”,用密咒的方式来显示、总结般若的要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由此我们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何等的重要。

  

接下来有四句话,说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以这四句话来总结般若的要义。咒在梵语叫做“陀罗尼”,翻成汉语名曰“总持”,又名“真言”,亦称“咒”。何为“总持”呢?咒语很精简,以少字秘密的方式摄持多义。“总持”者,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故名“总持”。“真言”者,即是佛菩萨真实不虚的语言。中国道教以及古老的民间宗教所采用的祈祷的语言也称为咒。

  

“般若波罗蜜多”这种引导我们由此岸渡到彼岸的大智慧,就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这四句话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古今的注解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大神咒”者为方便般若,“是大明咒者”为观照般若,“是无上咒者”为实相般若,“是无等等咒”者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方便般若破烦恼,观照般若破无明,实相般若令因行圆满,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令果德圆满。能破无明,超越、突破凡夫的生命境界,超越二乘的生命境界。因行圆满,令菩萨因中修行,速得成就;果德圆满,成就无上佛果。所以这四句话,“是大神咒”总持凡夫的修行法门,凡夫的修行法门就是三科法门:“是大明咒”总持二乘的修行法门,二乘的修行法门是十二因缘和四谛;“是无上咒”是总持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的修行法门是六波罗蜜;“是无等等咒”者总持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超妙绝伦,无以超越。所以这四句话含摄整个《心经》深奥的道理。正因为这四句话,正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有这样的功能、功德,所以是“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就和上面“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前后紧密地呼应。

  

一部《心经》就是讲的如何灭除众生的烦恼大患。《心经》的这个功能、功德是“真实不虚”的。真实不虚,这四个字,每个字都有千斤重,每个字部都渗透着佛菩萨的无量悲心。佛菩萨的悲心,是告诉我们凡夫要相信“般若”的功能,要相信佛菩萨走过的路,要相信这条路能除一切苦,没有半点虚假,真实不虚。这“真实不虚”四字,即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想一想我们自己,观照一下我们自己的所言所行,有几件事是真实不虚的?这是实实在在的,是不能有半点含糊的。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常以此四字为座右铭,即使不能大彻大悟,起码也可以做一个好人,一个守信用、有诚信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诚信危机的时代,真实不虚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心经》,用《…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