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少室六門]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爲。
[大顛禅師]
無明
一切衆生輾轉流浪,皆因無明,曆劫受苦,忽然自覺,掃除心地,不見有身,有身盡無明盡,萬劫塵沙之罪,一時頓息。有身即有無明,惡業昏暗,背覺合塵。若能于此一一轉得,凡夫即是聖人,聖人即是凡夫。居塵不染塵,在欲而無欲,形影不存,纖毫不立。古雲無卓錐之地,喚作無心道人。
莫道無心雲是佛,無心猶隔一重關。會麼?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密巢。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衆生顛倒,迷物流轉,因智人我,妄心不滅,迢迢闡劫,人我不除,執著聲色,墮落生死。對境目前,亦有生滅。
若是見性之人,目前無法,亦無衆生心。脫體全忘,不存蹤迹。通身手眼,不立纖塵。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一時頓脫。
[淨慧和尚]
所謂十二因緣和四谛,這都是二乘所修證的法門,同時也是生命境界、生活境界。“無智亦無得。”就是菩薩修證的法門,菩薩的生命、生活境界。直到佛的清淨五蘊所顯現出來的生命境界、生活境界,所有這些內容,都是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話貫穿下來的。
十二因緣是緣覺、辟支佛所修的法門。在真空實相中,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之相也是不存在的。十二因緣是衆生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人的生命,人的前世、今生與來世就是由十二因緣的鏈條聯系起來的。比如說五蘊,色、受、想、行、識,具體到如何流轉叁世,是用十二因緣來加以說明的。
十二因緣共有十二件事,都是有因有緣,不是無故生起,不是無中生有。十二因緣的第一個因緣就是“無明”。所謂“無明”,就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貪、嗔、癡等煩惱。凡夫對煩惱不了解,糊裏糊塗,就如同處在一個黑暗的屋子當中,所以說是“無明”。
以“無明”爲緣,就生起了“行”,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件事組成一個生命流轉的鏈條。我們處在迷惑中,就生生世世都顧著十二因緣的鏈條流轉不息。
一旦覺醒了,“照見五蘊皆空”了,十二因緣就不是順著走,而是逆著走了。順著走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逆著走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五蘊皆空了,十二因緣處于怎麼樣的狀態呢?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十二因緣又叫十二有支。所謂有者,因爲十二因緣是在叁界輪回,叁界又稱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所謂支,就是分支。這十二因緣按照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這樣的一種順序,環環相扣,支支相聯,因果井然不亂。
[補注]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說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無我,希望緣覺乘人不再受十二因緣法的局限,發大乘心,向無上道。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有這十二因緣,才有妄識的生滅。
無明,是興造一切生滅的根本;行,是人們的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識,包括六識和藏識,還有一種對意識進行深加工的末那識,共稱八識;名色,指五蘊;六處,即六塵;觸,指六根與六塵相接觸;受,即領受,把根塵和合的感覺領受下來;愛,對領受的感覺作分別,對順心的生起貪愛的心;取,有了貪愛,便想取爲己有;有,想取爲己有,在自己心中就有了烙印;生,前邊十種因緣和合,生起了一個妄識,生起了一個苦惱;老死,生起的妄識變異、壞滅、消亡,就說是老死。前一個妄識壞滅之時,後一個妄識已生出來了。前滅後生,生了又滅,不斷循環,便說是生死輪常轉。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世親造的俱舍論指出,刹那間越十二有支而成一次輪回。世間人每時每刻都處在這種生生死死的輪回之中。
無明也是因緣和合的産物,是無始妄想熏習的藏識所生。當一個人處在很安靜的狀態中時,無思無慮,卻會無緣無故地突然感到煩惱不安,腦子裏會突然冒出某種古怪念頭,就說這是無明煩惱。
大乘佛經把煩惱分爲兩類,一類是自己主觀意識生起的識相引起的粗煩惱,一類是不動主觀意識、好象是無緣無故生成的識相引起的微細煩惱。引起粗煩惱的生滅現象,叫做分段生滅;引起微細煩惱的生滅現象,叫做變易生滅。古人翻譯時,把分段生滅譯成分段死,把變易生滅譯成變易死。
釋迦牟尼指出:小乘人只能斷粗煩惱,離分段死;觀自在菩薩才能斷微細煩惱,離變易死。
觀自在菩薩不爲不思議的變易生死所動,沒有微細煩惱,所以說無無明。沒有無明,便無所謂無明盡(淨除了無明,名爲無明盡)。沒有無明,則十二因緣中前邊十個有支都斷了,一切妄識無從生。無生,便無所謂老死;無老死,便無所謂老死盡(沒有老死的心,名爲老死盡)。
緣生緣滅見無常,離卻因緣即見常,
幻有無常空似常,能離二見是真常。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少室六門]
【無苦集滅道】
四谛興叁界。頓教義分明。苦斷集已滅。聖道自然成。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甯。欲知成佛處。心上莫留停。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無有。智慧難測量。歡喜心離垢。發光滿十方。難勝于前現。遠行大道場。不動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慧淨禅師]
明與無明二相盡 說苦斷集謂凡愚 人法性空非智得 管假設叁乘並是無 [大顛禅師] 無苦無樂,無集無滅,無道無德,到這裏修,證即不無。染汙即不得,一超直入如來地。會麼?密竹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離種種見,脫體無依,自性清淨,實無一法。歸根得旨意,念念空寂。太虛之體,聲色不存。如來界,如虛空,是了事清淨道人。 [淨慧和尚] 接下來,“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苦、集,滅、道就是四谛,是聲聞乘所修的法門。苦是果,集是因,這是迷界的因果;滅是果,是涅槃,道是因,是法門,也就是叁十七道品。滅是出世的果,道是出世的因,這是悟界的因果。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按流轉門順觀,十二因緣就是迷界的生命現象;按還滅門逆觀,十二因緣就是悟界的生命現實。四谛中,苦、集是世間,是迷界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是悟界的因果。 學習佛法,處處不離因果,離開了因果,就沒有佛法。處處不離迷悟,離開了轉迷爲悟、轉識成智,學習佛法就沒有了內容,沒有了目標。 苦、集、滅、道四谛法是佛教的根本法門。佛陀成道以後,第一次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法,就是說四谛法。苦、集、滅、道四條真理,是佛教思想的支柱。所謂“初轉*輪”,就是宣說四谛的道理。四谛的道理不僅僅是聲聞乘需要修行體悟,它可深可淺,從聲聞一直到菩薩都需要修習。因爲四谛法門把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以及世間所要斷的、所要修證的都講明白了,所以不管修哪一法,都離不開四谛的道理。 苦,是人間的現實,也是凡夫生命、生活的現實。生爲苦本。苦從何而來呢?從集而來。集的什麼東西呢?集的無量劫以來的無明煩惱惡業。集爲因,苦爲果,知道了苦果就要斷苦因,不斷苦因,苦果就永遠都改變不了。所以說“知苦斷集”,想要消除苦果,就要先從不種苦因開始。這是世間的因果,是從果說到因,因爲“菩薩畏因,衆生畏果”,只有從現實的苦果說起,才能夠觸動凡夫的靈魂,才能夠聯系到生活的現實,知道苦是什麼。 苦的種類多種多樣,有所謂叁苦、五苦、八苦、無量諸苦。上了年紀的人,對苦的感悟會很深刻,很真實。如果要說這一肚子的苦水,恐怕叁天叁夜也說不完。怨誰呢?誰也不要怨,就怨自己種下了苦因,所以就一定要吃這個苦果,這是自作自受,不要怨天尤人。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吃自己種的苦果子,盡管苦的程度不同,但沒有一個不苦的人,沒有一件不苦的事,沒有片刻不苦的時間。人就生活在苦海之中,在苦海裏面飄流。彼岸在哪裏呢?何時才能渡出這個苦海呢?懂得苦果從苦因而來,再不種苦因,就可以慢慢地改變這個苦的現狀。如何來斷苦因呢?就要從修道開始。爲什麼要修道呢?因爲修道可以證涅槃。 世間的因果是知苦斷集,出世間的因果就是慕滅修道。滅就是滅苦,修道就是斷集。修什麼道呢?就是叁十七道品,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叁十七道品當中八條通往解脫之路。過去我曾經專門講過叁十七道品,在一些小冊子上有記錄,各位可以找來看一看,這裏就不再重複。苦要滅,集要斷,滅要證,道要修,但是記住不可執著,有執著就有障礙,有執著就有局限性。有病要吃藥,但病情是在不斷變化,藥方也要隨時調整。如果始終堅持那一味藥,那就執藥成病,是冶不好病的。世間治病都不能有執著,修出世法就更不能執著。我們修出世法的目的就是要破執著。在諸法空相中,不要執著有。苦可滅,集可斷,滅可證,道可修。無修而修,無證而證,一執著就成了毛病,一路走過去,自自然然歸家穩坐。 “無苦、集、滅、道”,這句話是要掃除苦、集、滅、道上執著的觀念。要實證諸法空相,不可執著十二因緣的法門,也不可執著四谛的法門,有執著就與二空所顯的真理相違背。二空者,人空,法空。人要空,法要空,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 十二因緣與四谛是二乘的法門,智與得是菩薩的法門。菩薩的法門要證真空實相,也不能有執著,所以說“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證的般若,“得”是所證的二空所顯的真理。總而言之一句話,諸法空相,只可無心得,不可有心求。從“照見五蘊皆空”開始,一直到“無智亦無得”,把從凡夫、二乘到菩薩所要修證的真空妙理,盡皆表述出來。 [補注] “無苦集滅道”,是說聲聞乘修習的四谛法無我。希望修習聲聞乘成了阿羅漢的弟子們,跳出四谛法的局限,發大乘心,向無上道。 苦集滅道的具體意思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生滅輪轉,身心不得安甯;妄心不滅,苦無了時。一切苦都因五蘊聚集而生,都由因緣會集而生。若能觀五蘊空,斷一切因緣,便能斷集。知苦才想斷集,斷集便能除一切苦。斷了集,挖了苦根,便得身心安甯,妄識不生,進入寂滅境界,便是證滅。修道是證滅,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修道的道,包括釋迦牟尼說的小道和大道,譬如說“諸法無常”,說的是小道;說“涅槃是真常境界”,說的是大道;說“佛法非常非無常”,說的是“無上大涅槃”的無上道。通過修道,從小道修起,然後舍小道入大道,最後進入無上道。在修道的過程中證滅,一步步做到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識不生,便能見到本來明淨的心性。這便是明心見性的“無上大涅槃”境界。 因爲聲聞乘只斷粗煩惱,只離分段死,未斷微細煩惱,未斷變易死,所以釋迦牟尼再說“無苦集滅道”。照見五蘊皆空的菩薩,隨緣無非淨土,得自在力,無所謂苦,無所謂集,無道可修。無滅可證,無修無證,才得無上道。 心中擺個照妖鏡,妄集苦根悉現形,跳出輪回心自淨,無修無證自圓成。 《楞伽經》說,有叁種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一切凡夫計著有無品的智是世間智;一切聲聞緣覺計著自共相、計著希望心的智是出世間智;諸佛菩薩離有無品、觀諸法無所有、不生不滅的智,是出世間上上智。 是不是智,是相對的。用出世間上上智觀察,世間智、出世間智都不是智。 觀自在菩薩離有無品,不作分別。出世間上上智是清淨心生發的智慧,是般若智慧。這個智,也是空的,所以說“無智”。 大智若愚,唯其無智,才是大智。 自心清淨,本來無一物,有什麼可得?一切法相,皆是虛妄,求不可得;無上道,無念無相無住,求不可得;已立人法二無我,見諸法空相,虛空無相,求不可得。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自說智,是無智;自鳴得,實不得。 不謀私,酬其私;不求德,成大德。 說是無意卻有心,功夫全在有無中, 此中奧妙難言喻,唯靠行人自用功。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四)》全文閱讀結束。四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