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叁)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少室六門]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非相非非相,量測失機關。

  

  

世界非世界,叁光照四天。本來無障閡,甚處有遮欄。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行識無中有,有盡卻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離,方始得神通。

  

  [慧淨禅師]

  

  生滅虛空緣心戀,淨識相違識不通。

  

  增減了知無損益,即與能仁法性同。

  

  

[淨慧和尚]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是講在真空實相的狀態中,沒有五蘊的名目。“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在真空實相的狀態中,沒有十二處的名目。“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講在真空實相的狀態中,十八界的名目也不存在。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前面講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既然真空實相無生滅,無垢淨,無增減,那麼一切對立的東西也就都不存在。五蘊是對待法,十二處是對待法,十八界也是對待法,在真空實相中,都無安立處。如果說在真空實相中還有這些名目,那麼真空實相就是對待法,就不是究竟法,就不是平等法。“是故”二字是承上啓下而言,正因爲“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十八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佛學上叫做叁科法門。佛陀說法,處處都是根據叁科法門來開示演說、教化衆生的。所謂叁科者,就是叁類。

  

這叁科有什麼區別呢?首先,一切萬法總不出色、心二法,凡夫之所以成爲凡夫,就是在色、心二法上産生了迷惑、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報。因爲迷悟的根源就在色、心二法上,—切佛法都是依色、心二法而展開。從五蘊來說,它是對迷色少、迷心多的衆生而開示的法門。五蘊在佛學上叫做“合色開心”。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法,共十一法,有一類衆生,在這些問題上迷惑比較輕,而在心法上迷惑比較重,所以叫“合色開心”,把十一個色法合成一個。而將心法開爲四個:受、想、行、識。這四法,前面的叁種是心所,識是心王。心所者,從屬心王,是心王的活動,心理的活動,思想的活動。五蘊,就是針對迷色少、迷心多者而說的法。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要把五蘊突破了,超越了,或者是轉化了,提升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補注]

  

  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意思是不要把五蘊法執著不放。

  

  世人沈迷五欲樂,追求感觀刺激,只圖一時快樂。釋迦牟尼針對世人的愚昧,說我身無常,我心無常,引導世人修學聲聞乘和緣覺乘,破除自我偏執,逐步建立人無我的觀點。建立了人無我觀,便可以從醉生夢死中解脫出來。

  

  釋迦牟尼身邊的弟子們,大多是修聲聞乘獲得成就,修成了沒有世間煩惱的阿羅漢。

  

  聲聞乘和緣覺乘是小乘法,只建立人無我觀,未能擺脫對法的執著,以爲一切法是不變的。爲了引導弟子們不局限于小乘法,發心修學大乘法,釋迦牟尼再說法無我。修行法門,像是過河的筏。過了河,不要背著筏趕路。用過的筏對前邊的河不管用。

  

   前邊已分析了五蘊是虛的。說它有,不是實有;說它空,不是什麼都無。要這樣理解“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的真實義。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少室六門]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色分緣聲響,人我舌诙諧。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回。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六塵從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法性空無住,只恐悟他遲。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眼耳兼身意,誰肯自量裁。

  

  

舌鼻行顛倒,心王卻遣回。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慧淨禅師]

  

  

堅濕暖動爲根本,如幻緣生死暫停。

  

  

內外兩邊雖有對,觀其體性若幹城。

  

  

內外中間十八處,如言兔角本無形。

  

  

大聖應機方便說,隨于用處立虛名。

  

  [大顛禅師]

  

  

六根

  

  有此六根,隨順衆生,衆生具足法身。法身有名無形,在眼曰見,在二曰聞,在鼻曰嗅,在舌談論,在手執持,在足運奔。全體起用,全體法身。非是六根引導衆生。須是親見法身,若得親見,轉凡成聖。

  

  

六塵

  

  此六塵皆從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身非我有,我身既無,十八界頓然清淨。此十八界,因執有眼界,連累十八界起諸惡業。但去眼界反照,虛假六根皆歸敗壞,總無真實,爲虛空之體,湛然常寂。亦無修證,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4。無散無亂,孤明獨照,猶如秋月,普天匝地,光明洞耀,迵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明。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淨慧和尚]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昧、觸、法”,叫做十二處,也就是六根、六塵,是心識所生之處,心識依根塵而起,所以叫做十二處。我們的心識不會憑空而有,必須要有一個依托,內依六根,外托六塵,這十二個處所就是心識生起之處。十二處只有一處講到心法,就是“意”。十二處這一法門叫做“合心開色”。把色法展開成爲十一法,而把心法合並爲一法,就是“意”。這個法門是爲迷色多、迷心少者而說。有的衆生就只是在色法上迷惑,所以佛陀爲迷心少、迷色多的人說十二處的法門。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句話中的“乃至”二字,是一種省略的方法,就好像我們現在的省略符號一樣。“無眼界”,乃至到“無意識界”,把六根、六塵、六識加到一起,叫做十八界。佛陀爲心色俱迷者說十八界的法門。爲什麼叫“十八界”呢?六根、六塵、六識,各有其界限,各有其位置,各司其職,不會錯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意緣法。耳聽聲起“了別”作用的就是識。我們的每一個活動從根、塵、識叁者來說,都是同時作用。眼見色,如果沒有識的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低,大、小,無從分別。只有識起了作用,才能夠把顯色、形色辨別清楚。有顔色的色法就叫做顯色,比如說青、黃、赤、白;而長、短、方、圓,大、小、高、低,各有其形狀,就叫形色。

  

十八界、十二處、五蘊是凡夫法,是凡夫的生命境界和生活境界。凡夫每時每刻都有許多的事,許多的妄念,許多的煩惱,把它歸結起來,不外乎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在起作用。“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同時也要照見十二處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十八界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的修行在色、心二法上下功夫,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下功夫。一切法總起來不外色法、心法,所以禅修的法門有叁門,心門、色門、息門,禅修從叁門入手。

  

所謂心法,就是觀心;所謂息法,就是數息;所謂色法,就是修不淨觀。禅以此叁法爲門,是針對凡夫的迷惑而來。

  

如果我們在甚深般若的指導下,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證得了空相,把握了空性,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那就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一個地方突破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只要我們在五蘊上破除了執著和障礙,把以五蘊爲“我”的觀念破除了,那就不會以十二處爲“我”,也不會以十八界爲“我”。所以說“空中無色”。因爲空相、空性是絕對待、離能所的,只要證得了,把握了,就能度一切苦厄。

  

  [補注]

  

  五蘊法、十二處法、十八界法都是過河的筏。五蘊法無我,十二處法無我,十八界法無我。

  

  自然科學家能認識諸法無我,便不會被前人建立的法則束縛。打破分子不可分的法則,建立了化學世界;打破原子核,建立了原子能世界;跳出十進計數製的框框,建立了網絡世界。高明的政治家,善于根據形勢的變化,修訂治國大法。這就是法無我觀。

  

  修行學佛,爲的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如果不沖破小乘法的束縛,怎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世界呢?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耳鼻舌身意,說詳細點,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這六根有攝受客塵的功能。前五根的功能,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根的功能是知覺,即是攝受心中映現的前塵影事的影像。

  

  色聲香味觸法,說詳細點,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即心心中映現的影像)。

  

  前五塵是心外客觀事物通過五根攝受,在人們心裏反映出來的法相(影像),法塵是心內湧現的影像。

  

  六根和六塵,合稱十二處。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鄉味觸法,意思是觀自在菩薩在禅定中,六根清淨,六塵不染。

  

  學生在考試場中,專心答題的時後,能不受外界事物的幹擾;修禅的人,在禅中能專注一處,沒有雜念;這樣,就有點近似六根清淨、六塵不染的境界了。

  

  六根、六塵、六識,合稱十八界。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是因緣和合的産物。

  

  以眼識爲例,生成眼識的因緣,很多很多,無法盡舉。最主要的、最明顯的可以舉出下面幾種:一、眼根的視覺功能,二、自心存在的思維習慣,叁、既有的貯藏在藏識的識種子,四、愛見色相的欲望,五、能被眼根攝受的事物,六、顯示色相的光源。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生起六識的道理基本一樣。從這個角度上說,六識都是主觀的。對待同一件事物,每個人的認識總不會是一樣的。

  

  佛教教人明心見性,通過修行,逐步克服主觀意識的偏執,去掉妄識,轉妄識成正智,達到主客觀高度統一的境界。這種境界,叫做如如,又叫一如,又叫真如。

  

  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意思是說十八界都不是實有的。觀自在菩薩照見十八界都是空的,所以心得清淨。這清淨的心地,就是佛國淨土。在佛國淨土裏,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識不生。所以佛國淨土又名無生佛地。在無生佛地裏,沒有煩惱,這就是人們向往的極樂世界。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