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心經》言簡意赅,能背誦的人不少,能了義的人卻難得。
讀誦《心經》,唯求明心見性,此亦儒家格物、致知、正心、修身之意。能明心,能正心,不在言,而在于行。
知亦難,行亦難,全不知不能行,不深行無真知。欲了《心經》真實義,唯其在行乎!
欲得明心見性,先要修心養性。佛是大聖人。大聖人教人們通過修養達到明心見性,大聖人的教化,便是佛教。
如果你好好修學《心經》,你會驚奇地發現,人們長夜求索的光明,就在自己心中。正是:衆裏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OO一年元月二十九日
歲次辛巳正月初六日
(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簡稱《般若心經》)屬佛教般若類經典。言簡意赅,流傳廣泛,影響極大,是我們今天研究佛教的基本典籍之一。在從叁國至今的漫長歲月中,《般若心經》曾被譯出二十一次。這些譯本有的流傳下來,有的則亡佚了。流傳下來的譯本散見于各處,給閱讀、研究《般若心經》造成一定的困難。一九一九年北京刻經處編印的《心經七譯本》及《日本大藏經》所收《梵漢般若心經異集本》(共收梵、漢《般若心經》十一種)是當時較爲詳備的本子,但仍未把所有的譯本網羅齊全。
由于《般若心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故曆代注疏者甚多。據不完全統計,約在百人以上,流傳至今的,亦超過八十種。但這些注疏也散見各處,甚不便于檢閱。
敦煌藏經洞被發現後,一大批過去不爲人知的古文書重見天日,其中有不少《般若心經》的譯本與注疏。這些資料,有些已爲研究者注意並已作了初步的整理與研究,有些則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還有待整理。
方廣锠先生編篡的般若心經譯注集成,網羅整理了目前能搜集到的梵、漢譯本十八種(其中漢文意譯本十一種,漢文音譯本四種,梵問本兩種,存疑一種)及唐宋間注疏十八種(其中存疑一種)。
此白話解采用現代淨慧大和尚心經禅解作爲藍本,並選錄古本大顛禅師注(卐續藏經唐寶通撰)的注疏和少室六門心經頌、唐·慧淨禅師注中精彩的偈言,其中有白雲的修學心得體會,以[白雲補注]標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 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少室六門]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波羅到彼岸,向道秖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經花糸一道,萬劫衆賢欽。 [淨慧和尚] “般若”者,翻譯成漢語就是智慧。那麼爲什麼不直接翻成智慧呢?因爲“般若”一詞含多意,原意比智慧範圍更廣,所以不翻成智慧,而是保留了原來梵語的讀音。 般若有叁種,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我們在此進行修禅,用的是什麼般若呢?叁種般若同時在運用。比如說文字般若,我們坐在這裏,念一句佛號,參一個話頭。佛號、話頭從它的體性來說,是語言文字,因爲可以表述出來。能夠表述出來的,都是語言文字。由文字般若進而起觀照般若。觀照的境界,嚴格來講是表述不出來的。在禅修過程中,看話頭是觀照,持佛號還是觀照,數呼吸同樣是觀照,離開了觀照,就無法用功夫。所以,觀照般若只能在用功的過程中去體會,就比較親切。 觀照相應了,就是證得了實相。實相是什麼呢?實相是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體性。一切諸法的體性都可以用這“六不”來表述,這“六不”把一切諸法的體性概括無遺,那就是實相。所以,我們在禅修的過程中,如果真正把功夫做到叁種般若同時運用,同時相應,就契入了甚深般若。 [大顛禅師] 波羅者,到彼岸也。經雲: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若一人發真歸源,窮理淨性,親見本來面目,頓悟無生,便登彼岸。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更不複生,輪回永息,生死永斷,作一個物外閑人。任性逍遙,寂然快樂。密之一字,喻于虛空能包萬法。太虛之中,森羅萬象,情與無情,總在太虛之內,萬法是心之異名,分爲八萬四千,廣則無窮無盡,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一個字,人人盡有,不能自見,說亦不信。喚作一字法門。衆生不信是心是佛,佛有多種方便,指衆生見自本性。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須是親見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須是親見般若。道無時不在,見色便見心。衆生只見色不見心,若能窮究,步步行行,念茲在茲,拶著合著,忽然親見,名曰見性。此性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雖是左顧右盼回頭轉腦,處處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若能作是會,方得契如如。此性無形無相,于不見之上親見。與親見之下不見。離種種相,見自本性。是名[玄+少]道。 [淨慧和尚] 波羅蜜多可以翻譯成彼岸到或到彼岸,也可以翻成一切圓滿成就。到彼岸的意思就是所作已辦,大事了畢,一切需要證得的都證得了,需要斷除、排除的都排除了,那就是圓滿。所以,“波羅蜜多”就是圓滿成就到彼岸的意思。 [大顛禅師] 經是衆生修行之徑路。此經人人本有,亙古亙今,只爲衆生不悟,所以信之不及。若信于此,舉心動念,有一真人,常在赤肉團上出出入入這裏,親見此菩薩優遊自在行修行也。欲行千裏,一步爲初,看這一步,從何而超?若知超處,便知生死之根源。深者徹骨處也。五蘊顛徹,絲毫不挂如父母未生相似。 [淨慧和尚] “心”是中心、核心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本經是以運用叁種般若,到達彼岸,圓滿成就爲中心的一本經典。或者說,這一本二百六十個字的經典,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綱領和中心。這就是“心”字的本意。 也可以將此心當作我們的當下一念,或者當作我們所要追求,所要發掘,所要發現的那個真心、佛性。 “經”有普遍、恒常的意思,也有貫穿的意思。因爲佛所講的經,一句一偈都是亘古今而不易的真理,所以是不變,是常。過去諸佛如是說,現在諸佛如是說,未來諸佛亦如是說。經者,徑也,將佛所講的話,那些很分散的內容,用一根線把它貫穿起來,連綴起來,成爲一個體系,成爲一個完整的內容,所以經又有貫穿的意思。
經題解
般若
波羅蜜多
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