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少室六門]
舍利子
達道由心本,心淨利還多。如蓮華出水,頓覺道源和。
常居寂滅相,智慧衆難過。獨超叁界外,更不戀娑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二乘生分別,執相自心謾。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寬。無生清淨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色空同歸一,淨土得安甯。
非空空爲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寬。遍計心須滅,我病不相于。
解脫心無礙,破執悟心源。故雲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慧淨禅師]
空色假待曾何實 其中唯有一真如
心境曉同如幻夢 逍遙獨步入無余
[大顛禅師]
色與空一種,上至諸佛,下至蝼蟻,若若本來總是空。眼是色不能見,只是真空能見;耳是色不能聞,只是真空能聞。分爲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色空不異,真空[玄+少]理。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有六根名相。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住。
若要生死斷,但從一根照破,當下空寂。直下承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無所寂,唯見于空。空無所空,八萬四千塵勞妄想,一使頓息。人亦空,法亦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動念即乖,安排即錯。若能徹底無依,直下承當,亦無人,亦無佛。
四大五蘊,從它虛生虛沒,于自己法身總無交涉。和光塵不染,叁界獨爲尊。此長劫虛空不壞之身,會麼?
竹影掃階稱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衆生法身清淨,無瑕無染無汙,壞不得,燒不得。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虛空之體,在聖而不增,在凡而不減。如如不動,無欠無余。棒打虛空空不通,刀碎虛空空不斷。繩縛虛空空不住,灰燒虛空空不著。虛空之體,安色空不受色,安聲空不受聲。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無所受。
[淨慧和尚]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智慧第一。
《心經》是講智慧的經典,所以舍利弗是當機衆。由舍利弗的發問“菩薩如何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世音菩薩就說了這部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一段話還是接著“照見五蘊皆空”而來,五蘊皆空怎麼空呢?分爲兩個步驟:首先就舉色法,在色法與空兩者之間進行比較。爲什麼五蘊皆空呢?因爲空與色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叫做“不異”。這是第一步,比較淺層次地來認識色與空之間的關系。色與空的關系只是不異,不異就是相同。不說相同,而說不異,道理是一樣的。色爲什麼不異空呢?因爲色法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要依賴衆多的條件,才有一個具體事物的發生、存在、發展和消亡。凡是需要條件而存在的事物,它本身就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因其自性空,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也不異色,空爲什麼不異色呢?因爲空的顯示,也是需要在衆多的條件之下,才能顯示空義,所以說空不自空,色不自色,這兩者是在一個不異的層面來加以說明的。
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也是這樣,都是有條件的存在,凡是有條件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空無自性,這是第一層意思。色與空,似乎還是兩個東西。
第二層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不是兩件事情,是一件事情,用“即是”來表示,而不是用“不異”來表示,是說色的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色,色與空渾然一體。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切諸法當體即空,雖然諸法空性宛然,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才是般若智慧的本意。
只有把一切事物當體、當下看空了,看到一切事物的實相,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做到五蘊皆空。
一切事物當體即空這個道理,是學習佛法,修習禅定,度一切苦厄,必須要深刻、真實加以認識的一個根本觀點,這也是佛法的根本觀點。佛法與其他學說根本的區分點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這就是佛法的大智慧。如果我們將此弄明白了,或者說慢慢地明白了,這就是我們處理生存、生活、生死的大智慧。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我們的生活中,充滿禅悅;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顯露著空性;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與空性不異。只有把對空性的認識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照見五蘊皆空,也才能隨時隨地度一切苦厄。
[補注]
釋迦牟尼怕弟子們聽了“五蘊皆空”的說法,破了“有見”,又會執著空相,生起“無見”,所以舉色蘊爲例,讓弟子們正確理解空的真實義。
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明確色蘊不是實有;說“空不異色”,“空即是色”,明確空不是無。這就排除了“有見”和“無見”兩種偏見。
《楞伽經》說:“如來說法離四句,離一異、俱不俱、常無常、有無非有非無。”告誡弟子們在弘揚佛法時,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要用相待(相對)的觀點看問題。
受想行識這四蘊,和色蘊一樣,說有嘛,不是實有;說空嘛,在心中都有迹可尋,並且左右著人們意識的發生、形成、變化和消亡,不能說它是無。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少室六門]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菩薩金剛力,四相勿令侵。
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諸漏皆總盡,遍體是真金。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尋經覓道理,何日學心休。
圓成真實相,頓見罷心修。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憂。
不生不滅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真。如空皆總遍,萬劫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和光塵不染,叁界獨爲尊。
不垢不淨
真如越叁界,垢淨本來無。能仁起方便,說細及言粗。
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本來無一物,豈合兩般呼。
不增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空上難立有,有內不見空。
…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