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法身何增減,叁界號真容。
[淨慧和尚]
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諸法真實的相狀,或者狀態。一切法都是緣生緣滅,都沒有自性,無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狀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狀態,是一切諸法的原態,本來面目。不隨諸法之生而生,也不隨諸法之滅而滅,所以是“不生不滅”。不因爲修行,斷除了煩惱,諸法的空相就變得幹淨了。也不是說心中有煩惱、苦惱,諸法的空相就垢染。諸法空相不隨心淨而淨,不隨垢染而垢,所以叫做“不垢不淨”。不因爲是聖者,空相會增加,也不因爲是凡夫,空相會減少。這就是“不增不減”。
空相即實相,這個東西很奇妙,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隨時都在接觸它,隨時都處在諸法空相當中,只是我們有迷惑,不能同歸,不能認同。
這裏所指的諸法,既包括前面所講的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包括下面所講的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四谛、十二因緣,菩薩的智與得,都在一切諸法之內。既然是諸法,有爲、無爲、淨法、染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們人類只是諸法中的一法而已;我們每個個體生命,也是諸法中的一法;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情與無情,都是一法,都在諸法之中,其原態與空相都是一致的。山河大地,宇宙空間,其空相不因其大而大;一粒沙子,一棵小草,其空相不因其小而小。
這個諸法空相,不可思不可議,不是有相不是無相,不是生相不是滅相,一切二元對立的東西都超越了,包括超越本身也超越了,那就是究竟涅槃。
《心經》所講的道理,要從功夫、見地上去理解,去落實,我們的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
什麼是入定呢?坐下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時間的觀念消失了,空間的觀念消失了,不起心,不動念,既不妄想紛飛,又沒有昏沈。一個小時過去了,如同彈指一揮間;一天過去了,如在刹那之間,那就是定。不要把坐中昏昏沈沈、迷迷糊糊的狀態認爲是定。入定的心境,就像一潭止水,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清澈見底,那是對定的境界的一種形容。所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秋天的月亮,清澈的潭水,那就是定心的境界。
定心的境界,不僅僅是定在起作用,慧也在起作用,定慧等持。定慧平等,定慧相資,這樣才會有“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那樣安詳自在的境界出現。行香、坐香、喝茶、吃飯、睡覺、如廁……所有這些生活環節都是用功處,都不要打失正念。只有在叁業的任何一個方面、一個時間段、一種生活環境中都能保持專注、清明、綿密,定的境界才有可能出現,空性才會慢慢地呈現出來。
諸法的空相與我們的心念、生活,從來沒有過距離,只因我們的心念被妄想雜念占據了,這個思想的領地被煩惱盤踞著,所以空性、空相、心的原態顯露不出來。用功的目的就是要把盤踞在我們思想領地的種種妄想雜念一齊打掃幹淨,清除幹淨。說到打掃、清除的時候,各位不要誤會,以爲一定要找到一個東西成爲對立面,然後盡量地壓抑它、排除它。其實不然。所謂“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不去理它,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你越是理它,在意它,越是想消除煩惱,可能它的那種反彈力反而會勝過你正念的力暈。所以要調心,只可以調,不可以把它當作對立面,去硬性地加以抵製。越抵製,越壞事;越抵製,煩惱越多;越抵製,心越是安定不下來,功夫越是不能上路。
用功夫是一件非常長遠的事情,不是一天、兩天,一個七、兩個七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功夫要長期作,持之以恒,功夫才能成熟。但是,在見地上它又是刹那間的事情,明白過來了,就不要再走回頭路,要一直堅持,功夫就能進步和提升。
[補注]
這裏說的諸法,包括五蘊法、十二處法、十八界法、十二因緣法、四谛法、菩薩法。在觀自在菩薩的法眼裏,這些法都是空的。這一句,用了六個不、叁對相待的問題說明空的含意。生與滅、垢與淨、增與減,都是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這兩方面中,缺了任一方面,對方都不能獨立存在。
說什麼不生不滅?
不是說石頭不生不滅,不是說生物不生不滅,也不是說常人的心意識不生不滅。一塊石頭,好象不會發生變化,日子一長會發現它變成沙,變成泥塵。石頭滅了,生成了沙;沙滅了,生成了泥塵。一個嬰兒生出來了,長大了,老了,死了,變成了白骨,變成了微塵。常人的心意識,隨著時間的遷流,不停地在變化。前一個念頭滅了,生成了後一個念;這後一個念頭滅了,又生成再下一個念。世間的事物,常人的心意識,都不停地生滅滅生,刹那刹那地變,生死輪常轉。
那麼,有什麼不生不滅呢?
如果你成了觀自在菩薩,你能照見五蘊皆空,不生妄想,不生煩惱,心地清淨,猶如止水,波浪不興,就說你得了無生法忍。無生便無什麼要滅的。這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
可憐蜀犬吠日,可憫杞人憂天;大肚能容開口笑,煩惱無滅亦無生。
不垢不淨是什麼意思?
常人對一切事物都習慣于執著二邊見。牆上挂著一幅畫,一個人說挂得高了,另一個人說挂得低了,兩人各自固執己見,爭論不休。有人說,穿金戴銀,吃山珍海味,住小洋房,開小汽車,這樣的生活才是幸福;有人說,青衣素巾,清茶淡飯,居漏室,安步當車,這樣的生活很幸福。前者說後者寒酸,後者說前者擺款,也是各自固執己見,各有各理。觀自在菩薩能隨順一切法,無愛憎,無取舍。
一些修行人,講究離垢求淨,妄分別哪些是垢,哪些是淨。在觀自在菩薩的法眼裏,諸法平等,無所謂垢,無所謂淨,不妄加分別,才得清淨心。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即將成佛時,見魔王波旬的叁個女兒脫得半裸來挑逗。釋迦牟尼心如止水,不說她們垢,也不說她們淨,幻境隨即隱滅。又見魔兵彎弓射箭,釋迦牟尼見惡不驚,心如磐石,只見箭矢都變成了蓮花,即垢成淨。
不增不減是什麼意思?
這裏說的是清淨的心地。照見了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便得無生法忍;識不垢不淨,見諸法平等,便得心地清淨,便見原來明淨的本心本性。這明淨的本心本性,象虛空一樣廣大,能容萬象。沒有人能把虛空挖去一塊,使虛空減小;也沒有人能把一塊虛空補上去,使虛空增大。明淨的本心本性,也象虛空一樣,增不見多,減不見少,所以說不增不減。
大海洋洋納百川,虛空蕩蕩疊叁千。
心寬裝得難容事,增減無妨大法船。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