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功德從苦修中來

  功德從苦修中來

  衆生爲什麼沒有福報,有災難呢?因爲不耕種福田的緣故。那麼到什麼地方去耕種福田呢?都說“叁寶門中好種田”,就在上師、本尊、佛、法、僧叁寶、空行、護法等面前種福田。怎麼去種呢?需要我們誠心在這些福田面前供養。我們誠心誠意去修行,自然就獲得大福報。修行人是真正的有福人,修行人不但天地鬼神敬你,十方諸佛菩薩贊歎,一切勇士空行都敬重,而且諸佛菩薩看到修行人,會肅嚴起敬,會得到龍天護法護持,苦修才有功德。

  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從苦修當中得到證悟的,沒有一位祖師是在享受中開悟的,找遍整個大藏經也找不到一個這樣的先例。釋伽牟尼佛當年示現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種生活雖然苦些,但心裏無憂無慮,無牽無挂,世間的富翁怎能跟他們相比?世人貪名利、貪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他們失去的是什麼?是禅定和智慧。佛陀這種生活最高明,最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大福報,大富翁。這種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圓滿、最快樂的生活,心裏面沒有一絲一毫的負擔,心地清淨,只有心清淨才容易開悟,心不清淨念一輩子經都不能開悟,十分清淨開十分智慧。

  所以學佛第一階段,一定要修清淨心。佛陀成佛了,爲什麼還要過那樣簡單、樸素、清苦的生活?爲了還債!自己生生世世累積所修的功德,都回向給六道一切衆生,回向給過去的一切冤親債主。冤親債主看到他這樣的苦行,受了感動,不但不再找麻煩,還非常敬佩他,幫助他,保護他,最終都變成他的善神護法了。

  我們生活中的困境要能忍受、面對,如果不能忍受清苦的生活,心就定不下來,你的道業就很難成就。真修行人一切隨緣,無論什麼樣的環境都能忍受,順境、逆境沒有分別,都是自己的對境,都是自己的助緣,都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修行應該先苦修,就是在逆境裏曆練自己的心態,先從看不慣、看不順眼這裏去修煉,修忍辱,修禅定、修精進。

  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苦消盡了就沒有苦了,苦盡甜來。福不能享盡,享完了就沒有福了,要積福才會有福。

  甯願物質生活苦一點,苦時才能有出離心,只有了知這個世界的苦,才能沒有留戀。生活過的太舒適、太富裕,對這個世界就會有留戀,舍不得離開就不能夠解脫,貪圖物質生活就會生貪心、嗔、癡、慢,就會造惡業,日常苦日子中,惡念不能生,惡業不能造,要以苦爲師,要能過清苦生活,物欲的念頭越淡薄,煩惱就越少。

  少欲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而是心裏不能有太多的欲望。現代人生活條件越好,欲望越高,結果煩惱越多、壓力越大。爲什麼呢?就是物欲太高。住平房的時候想住樓房,住樓房了還想住別墅,住別墅了,還想要寶馬。有欲望,就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絕望。所以心裏不能有太多的欲望。痛苦是自找的,沒有人讓你痛苦,快樂也是自己修的,你知足就快樂了。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心裏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這叫知足常樂。若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沒有什麼放不下的。我們現在就是放不下,已經得到的怕失去,尚未得到的怕得不到,心裏總是這樣患得患失。其實你真正放下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會失去,你尚未得到的也一定會得到。

  如果貪圖物質生活上的享受,斷煩惱難。出離心和菩提心生不起來,所以要斷煩惱、欲念,在外面的花花世界,決定不受誘惑,不受假象幹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