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轉心四思惟·序 前言

  《轉心四思惟》

  

  出版序

  

  佛陀爲了使衆生超越痛苦,得獲真正永久的快樂,給予了我們“轉心四法”——“四共加行”——的法教。

  在本書中,創古仁波切以清楚易懂的方式引領讀者了解“四共加行”——人身難得、無常、業報因果及輪回過患的精義與法教。這些修持方法被認爲是修持佛法的基礎。

  唯有徹底認同轉心的四惟,並踏實地修持,必能不再遭受任何痛苦,得到永生永世的快樂。

  本書爲本公司計劃一系列創古仁波切法教的第二冊,之前已印行首冊《叁乘佛法心要》,其後將陸續翻譯印行者,計有(書名暫定):第叁冊《止觀禅修》;第四冊《叁摩地王經》;第五冊《佛性》。法教及實修並重,敬請期待。

  

  

  

  前言

  

  前言

  克拉克.強森 

  在西元前第五世紀,地球上出現了哲學思想的大爆炸。在中國,老子及孔子創立了對中國影響極其深遠的社會及宗教系統;在希臘,“西方哲學”也開始發展了;在近東,以色列人有系統地將他們的信仰整合爲聖約;在印度,耆那教徒(Jainist)及佛教徒也在發展極爲複雜的哲學及宗教系統。

  在這個時期,佛陀開始傳授一套不可思議的法教。他教導:與其仰賴神或物質的追求,我們可以簡單地經由審察及修馴自心而得到真正的、永久的快樂。佛陀在他第一次的開示中闡明這些觀念,當時他叁十五歲,說法地點是印度波羅奈城(Beneres)的一個鹿園——即佛教曆史上聞名的鹿野苑。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去此佛陀初轉*輪的聖地訪問,並沈思他所教授的四聖義谛(亦作四聖谛、四真谛或四谛)的意義。他的法教並不是以神或宇宙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抽象理論做爲起始,而是以所有人類的共同欲望——快樂——爲始起。接下來,他解釋道:我們大家都有的痛苦及不快樂,和我們對事物執著的傾向有關。我們或許想要得到一棟房子及財物、配偶、他人的尊敬、重要的地位、享樂或愉悅的時光,而這一切都只是基于我們所持有的快樂及不快樂的觀念而産生的欲望。當我們仔細地去觀察四周的一切時,我們將會很驚訝地發現,擁有極大物質財富的人並不比幾乎什麼都沒有的人快樂。太平洋及非洲地區一些“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一整個部落或許只擁有幾十件財物,但是他們卻充滿了喜悅和快樂。同樣的,擁有美麗的妻子及許多社會關系的人,並不比獨自在山洞裏修行的隱士快樂。放眼望去,那些不斷地出入宴會或“享受快樂時光”的人,並不比生活型態較爲平淡的人更感到滿足。佛陀說,達到真正及持久的快樂的方法,並不是汲汲營營地往外尋求,而是要如禮如法地依循正道,並藉由禅修不斷地審審自心。

  佛陀繼續傳法五十年。他數以千計的弟子不遺余力地保存這些法教,他們不僅將佛陀所說的一切謹記于心,並按佛陀的建議,精進地修行,進而得獲完全及恒常之快樂、開悟之境界的方法。這些法教後來被記錄成經典。在回教入侵印度期間,若不是佛陀的許多法教于數世紀之前已流傳至西藏並被翻譯爲藏文,佛教可能已經失傳了。西藏人保存了一百冊以上的佛經——佛陀直接給予的法教之記錄——使佛教“聖經”的長度數十倍于老子、摩西、耶稣、穆罕默德及其他偉大宗教導師的教理。

  當西藏于第八世紀初成爲一個佛教國家時,來自印度的大修行者及學者面臨如何將佛法傳授給大多不識字的主要西藏人口群——牧者及農夫——的考驗。阿底峽尊者于第十一世紀時,將修行的四種基礎法門——四共加行——由印度帶至西藏。這四種基礎法門和所謂的“轉心四思惟”完全一樣。偉大的禅師暨學者岡波巴自噶當派得受轉心四惟的法教之後,詳盡地加以闡述,並用以幫助數千計的西藏弟子了解他們爲什麼必須開始修持佛法。由于這四種思惟是修行的基本理由,它們因而被稱爲“修持佛法的四種共同基礎”——即“四共加行”。這四種基礎或加行法門是佛教所有層次及所有教派都共同要修持的。相對的,四不共加行(藏文“哦(恩)卓(ngondro)是金剛乘佛教的特別修持法門。

  第一項基礎或思維是了解生爲人而不是其他動物爲什麼是很重要的,生爲人也涉及伴隨珍貴人身而至的義務或責任。第二項思維是了解我們的生命當中什麼是恒常的、珍貴的,什麼是瞬間即逝的;要使得生命有意義,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無常”的觀念。第叁種思維是了解業報因果的定律,這極爲重要,因爲如果我們不了解業報因果,我們就沒有任何行善、助人或禅修的理由,我們就可以爲所欲爲。第四項思維是了解輪回的痛苦本質,若我們不認爲在輪回中的例常生活及世界觀點有什麼不好或不對的話,我們就無法步入法道並得到修持佛法的果。

  我們非常幸運,這些法教能由岡波巴大師延續不斷地傳續給尊貴的創古仁波切。在叁歲時,仁波切被認證爲第八世創古圖古仁波切的轉世;五歲時,他以住持的身分駐錫于曆代創古仁波切在西藏的本廟——創古寺,並開始研習記誦爲複雜的典籍。他也爲了自身的開悟而實修佛法。創古仁波切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一生致力于教導他人如何開悟的法門。爲了利生,他已至二十多個國家弘法,爲西方及遠東地區的弟子開示佛法的精義,並給予實修的指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