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恒有快樂的心境

  如何恒有快樂的心境

  人人都希望快樂,希望追求幸福,不論主觀上是否意識到,所有的行爲都歸結到這一目標。快樂有時很容易,有時候卻很難。快樂的時候,即便是看起來不如意的事或是不美好的景觀,也影響不了快樂的心情;不快樂的時候,就算平時喜歡的事,可能都不會引起興趣,改變不了心境。

  當特別期盼、在乎某個人或事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煩惱的困境。照理說追求自己的理想應該是件快樂的事,但是如果特別的著急,心不自覺地就會處在焦急、憂慮、擔心當中,全部被不好的情緒所控製,而且會越來越嚴重。心裏的壓力越來越大,雜念越來越多,最後自己內心承受不住而崩潰。都說現在的人壓力大,有很多是從這個原因而來。我們內心渴盼的是輕松、自在,體驗的應該是澄清和甯靜。有人說“壓力才是動力的來源”,仔細想想雖然壓力能夠策勵人努力。比如說現代人,因各式各樣的壓力,房子、車子、孩子、權位、財物等等,就像套上枷鎖的騾馬一樣,不得不邁著沈重的腿,前行;但內心很痛苦,不快樂,我們看到很多權位很高的人或是財物很富足的人,都不快樂!相反,有些人似乎生活很不易,但是卻很滿足,很快樂。其實,快樂和外在的身份、地位和境遇沒有必然的聯系,是一種心境。

  有人會說:“如果一貧如洗,吃喝都很困難,那麼還會快樂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如果明白事物的真相,就不會影響快樂。藏地有很多瑜伽士,他們一生的目標就是修行,也沒有什麼營生,每天都是風餐露宿,而且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可他們心裏的快樂程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事物都有其各自的規律性,很多的時候,是人力所不能及,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盡力,但是不要勉強;任何事物都受當時的種種條件限製,這是客觀的真相,雖然我們都想把事情做好,希望早日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和心理的期待,但做事也必然受各人的智力、才能、時間、環境等種種條件限製,也是沒辦法的事。世人可能會用“機遇”這個詞來說明這個現象,佛法中用“因緣”來闡釋這個規律性。“機遇”這個詞,意味著帶有偶然性,主觀的無力性;但對佛法來說,“因緣”,帶有主觀的能動性,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促使各種因緣的實現,就能成功,從這點可以看出,佛法真的是很積極的。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知道,爲什麼在我們眼裏看似應該憂慮的人卻很快樂,因爲有很多事情是既定的事實。用佛教的說法就是出生時就帶來的,前生的業力。我們盡努力,能改變就改變,不能改變就坦然接受,況且,一切困難都會很快過去的。

  人有時候雜念特別多,很怕有想不周到的地方。常常越想越多,越想越擔心,越想越不知所措,最後陷入其中拔不出來,自己很苦惱。事情的成敗不是靠想出來的!是因緣的合和促成的。但對佛教徒來說,在佛菩薩的加持和護佑下,做起事來更容易成功!

  該怎麼做呢?用“追求是動力的來源”做事,不把做事當負擔,轉變成個人的主動,積極的行爲,把對社會、家庭的責任看做是對社會、家庭的奉獻,把內心的被迫調整爲內心的渴望,在做事中實現心中的希願,自然就會體驗快樂!做事時,可以忙些,身體可以稍勞累些,但是心不要累,心要放輕松,不要焦慮。在做事情的間隙中,念念佛號、誦誦咒子或是進行觀想,放松一下!佛法是要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進行內心的體驗和內心的訓練,這點是世間法所沒有的。

  有時,我也感受到事情的艱難。但是,我相信佛菩薩一直在幫助我,從小的時候開始,一直能感受到佛菩薩的幫助。經常會以某種因緣,某個人的方式來點醒我,哪怕有時候我沒有及時領悟。不過,靠佛菩薩無緣慈悲、善巧的方法和加持,最終總能雲開霧散。我相信,不論前途遇到什麼,都會有佛菩薩的幫助。真正說來,不論信仰不信仰佛教,佛菩薩都會幫助每個人、每個衆生,能相信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幫助!

✿ 继续阅读 ▪ 每天學會感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