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瑜伽士暨噶舉傳承的祖師,是馬爾巴大譯師的四大弟子之一。有關其詳細生平故事,請參考《密勒日巴全集》。
唯識論 Mind-Only school(藏文sems tsam pa 或Chitta-matra)。印度一大乘學派。
母續 Mother Tantra (藏文ma rgyud)。無上瑜伽密續的叁層面之一,強調圓滿次第。
龍樹 Nagarjuna (梵文;藏文klu grub)。印度哲學大師。請參見“龍樹阿阇黎”條。
那瀾陀 Nalanda(梵文)。古印度一主要佛學中心暨寺院。
那洛巴 Naropa(梵文)。印度大成就者,是帝洛巴的主要弟子、馬爾巴的主要上師。請參見《智慧之雨》
新派及舊派 New and Old School(藏文 gsar rying)。新派指噶舉派、格魯派及薩迦派,舊派指甯瑪派。
九乘 Nine Yanas(藏文 theg pa dgu)。漸進的九乘:聲聞、獨覺及菩薩等一般叁乘;行、作及瑜伽等外叁密續乘;及大、無上和無極等內叁密續乘。
化身 Nirmanakaya (梵文;藏文sprul sku)。“叁身”的第叁身,指馴服衆生證悟身,能爲一般衆生所見。
無二續 Nondual Tantra(藏文 gnyis med rgyud)。無上瑜伽密續的叁層面之一,強調生起及圓滿次地的融合。
甯瑪派 Nyingma School (藏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保存于藏王赤松德贊及仁千桑波期間傳入西藏並翻譯爲藏文的法教。
直指心性、指出教法 Pointing-Out Instruction (藏文ngo sprod kyi gdams pa)。直接引見心之本性的教法。
般若、智慧 Prajna (梵文;藏文shes rab)。尤指“證知無我的智慧”。
獨覺、緣覺、辟支佛 Pratyekabuddha (梵文;藏文rang sangs rgyas)。意爲“單獨的證悟者”。主要藉由反向思惟十二因緣而圓滿小乘第二層修持道的成就者。
本覺 Rigpa (藏文rig pa)。免于無明及執著二元的覺醒狀態。
色身 rupakaya (梵文;藏文gzugs kyi sku)。“形相之身”,包括報身及化身。
薩加派 Sakya School(藏文)。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
叁摩地 Samadhi (梵文;藏文ting nge”dzin)又譯爲叁昧定、叁昧地、等持……等,意爲安住于禅定。
普賢如來 Samantabhadra(梵文;藏文 kun tu bzang po)。本初化身佛。
報身 Sambogakaya(梵文;藏文 longs spyod rdzogs pa”I sku)。又稱爲“圓滿喜悅身”,“叁身”當中賦有五種圓滿——圓滿上師、眷從、宮殿、法教及時機——的半化身。唯有已契入菩薩地的勝衆可見到服身。
輪回 Samsara (梵文;藏文”khor ba)。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如車輪般不斷地受生與死亡。一般衆生因爲無明、二元觀、業力及煩惱而困于輪回。
二轉*輪 Second Turning Of the wheel Of Dharma (藏文chs ”khor gnyis pa)。強調空性——一切現象皆缺乏自我本體及真實存在性——的法教。
衆生、有情衆生 Sentient Beings(藏文 sems can)。尚未得到解脫、存在六道任何一道的生命體。
止、奢摩他 Shamatha (梵文;藏文zhi gnas)。思維活動靜止之後,心保持平靜或安住于平和之中,是使心不受念頭幹擾及保持定靜的禅修方法。兩種基本禅修方法之一。另一爲“觀”。
聲聞 shravaka (梵文;藏文nyan thos)。意爲“聽聞法”,指初轉*輪法教的修持者,以思惟四聖谛爲主。
六波羅蜜、六度 Six Paramitas (藏文phar phyin drug)。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及智慧等六種卓越之行。
真如、如是 Suchness(藏文 de bzhin nyid )。空性、萬法本性、法性之同義詞,亦可用以敘述緣起與空性不二的狀態。
佛性 Sugatagarba (梵文;藏文bde bar gshegs pa”l snyingpo)。一切衆生皆與生俱有的證悟本質或潛能。
經典 Sutra(梵文;藏文 ndo)。或依梵音譯爲“修多羅”、“素多羅”,指釋迦牟尼佛所給予的法教,亦可泛指一切以成佛之因爲道的非正式法教。
《大乘莊嚴經論》 Sutra Lamkara(梵文;藏文 mdo sde rgyan)。彌勒五論之一。
密續 Tantra(梵文;藏文 rgyud)。釋迦牟尼佛以報身形式給予的金剛乘法教,意爲“連續性”,指佛性在根、道及果叁階段皆持續不變、無增無減。
Teranatha (梵文;藏文),見“Jonangpa”條。
如來藏 Tathagatagarba(梵文;藏文 de bzhin gshegs pa”l snying po)。即“佛性”。
叁轉*輪 Third Turning of the Wheel of Dharma (藏文chos ”khor gsum pa)。釋迦牟尼佛所給予的第叁系法教,強調佛性、明性與空性的融合,包括了義的經典。
叁寶 Three Jewels(藏文 dkon mchog gsum)。佛寶、法寶及僧寶。
帝洛巴 Tilopa (藏文)。印度的大成就者,是那洛巴的根本上師暨噶舉派的祖師。
圖古 Tulku (藏文;梵文nimanakakaya)。“祖古”的另一音譯,其字義爲“顯現之身”,指爲利益衆生而轉世的菩薩,亦指佛的化身。
兜率天 Tushita (梵文;藏文dga”ldan)。彌勒尊者成爲賢劫第五佛之前所居住的天界。
十二行誼 Twelve Deeds(藏文 mdzad pa bcu gnyis)。佛化現于此世間由出生到成道、說法及入涅槃的十二項主要事件。
金剛叁摩地 Vajra-like Samadhi (藏文rdo rje lta bui ting nge ”dzin)。第十菩薩地契入佛果的最後階段。
金剛總持、金剛持 Vajradhara (梵文;藏文rdo rje chang)。新派的法身佛。在金剛乘中,說指個人的根本上師。
金剛乘 Vajrayana (梵文;藏文rdo rje theg pa)。以果爲道的修持道。
勝利者 Victorious Ones(藏文 rgyal ba 或jina)。佛的異名。
觀、毗缽舍那 Vipashyana(梵文;藏文lhag mthong)。意爲“看得很清晰、很廣。”兩種基本禅修方法之一,另一爲“止”。
本尊 Yidam(藏文;梵文 istadevata )。個人的修持主尊。叁根本之一,是成就的根本。
瑜伽 Yoga(梵文;藏文 rnalbyor)。四部密續中或叁外密續中的第叁密續。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辭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