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 論
修持佛法時,試著記住七金剛論題的要義。如果我們熱切地學習此七金剛論題,所累積的功德將甚于供養叁世十方一切諸佛溢滿黃金及珍寶莊嚴的宇宙。事實上,聆聽及徹底了解七金剛論題的功德,大于菩薩持守身、語、意戒律數劫的功德。此外,對此教本的內容産生強烈信心所聚集的功德,大于長期修持四靜慮的功德。最後,《寶性論》本身宣稱學習此七金剛論題所累積的功德,甚于修持布施、持戒及禅定波羅蜜多的功德。
僅只學習如此一個教本,如何能累積甚于修持布施、持戒及禅定波羅蜜多的功德?開展布施心可累積極大的功德,終將增長個人財富;持戒重大功德,將帶來生于較高之道的快樂及圓滿的身相;禅定的成就,將使行者的心安住于定境,使一切煩惱暫時平息——還有什麼會比開展此叁種卓越的功德更爲重要的呢?
自輪回解脫並完全證悟的主要障礙是“二障”:煩惱障及二元知障(所知障),因此,清淨、去除這些障礙至爲重要。在究竟上,唯一能淨除這些障礙的對治,是梵文所稱的“般若”——自禅定生起的殊勝智慧。由于沒有其他方法可鏟除這些障礙,故開展“般若”是成佛之道極爲重要的層面。但是,“般若”是如何升起的?
智慧可分爲叁種:由學習升起的、由思惟升起的,及由禅定升起的。藉由禅定生起的智慧,我們能慢慢地清淨煩惱障、知識障及習性的微細障。除了完成證悟的究竟成果之外,真正的菩提心將在我們的存在之流中升起。成爲立即的利益。開展菩提心能強化我們達到證悟的意願,使精進、禅定及智慧自然升起;菩提心的無間願力使菩薩不再落入染汙,並迅速得到最終的成果。
但是,我們如何開展如此殊勝的智慧呢?最主要的,證悟是藉由圓滿“離棄”及“證知”這兩種功德而達成,“般若”則由學習及思惟佛陀言說及闡明佛陀言說的論注——例如《寶性論》——而升起。因此,仔細研學《寶性論》,“般若”將綻放,我們將能達到圓滿證知的功德,這種行爲蘊涵著極大的功德。
第一類法教——佛陀的言說——涵蓋何種法教?首先,此類法教必定至爲深奧、極富意義;第二,此類法教必與真相應和,因此自然是有益的;第叁,此類法教必能平息煩惱;第四,此類法教必能指出平和與快樂這道。換言之,無意義、增加煩惱、引離平和與快樂的教導,必然不是佛陀的言說。
我們只能仰賴佛陀本人的言說嗎?不盡然。我們也能信賴佛陀之後那些博學及修持有成的追隨者所撰著的論注。但是,如何研判一部典籍是否是可靠的論注?如果一部撰著的主題是強調佛陀親自授與的某一法教,且闡明解脫之道,則我們能認定它是可靠的論注。此外,我們應該慎防一味追求名聲、榮譽或財富的作者所撰述的作品。
總而言之,彌勒尊者根據佛陀言說而撰著《寶性論》,使無數的衆生能受益于法教,並因研究《寶性論》而累積無量的福德;此外,研學《寶性論》能增長“般若”智慧。福德和智慧皆增長之後,我們將能離棄一切應離棄的、證知一切應證知的,因而揭顯我們的真正本性——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