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辭彙

  辭 彙

  

  阿毗達摩或論藏 Abhidharma(梵文:藏文 chos mngon pa)。叁藏之一,其本質爲“般若”。

  《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 Lamkaara (梵文;藏文mngon rtogs rgyan)。彌勒尊者撰著,阿底峽所寫。此論注闡釋菩薩行之道及境地。

  龍樹阿阇黎 Acharya Nagarjuna (梵文;藏文slob dpon klu sgrub)。印度哲學大師,因教導龍族世界的衆生而被稱爲“龍之師”;後來,他帶著全本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回到龍族世界,並將此經交給龍族護持。

  阿賴耶 Alaya(梵文;藏文 kuns gzhi)。一切輪回及涅槃的基礎。又稱爲“一切之基”,意爲一切現象的基礎,是心及一切清淨與不清淨現象的基礎。由于娑婆世界在不同狀況下具有不同的意義,因此,應依情況了解其意識。

  無上瑜伽 Anuttara Yoga (梵文;藏文bla na med pa)。最高、無出其上的瑜伽。根據新續或新派,是四部密續中的第四部。

  阿羅漢 Arhat (梵文;藏文dra bcom pa)。意爲摧毀仇敵者,是達到小乘道最終結果的行者。

  地、菩薩地 Bhumi (梵文;藏文sa)。菩薩的成就次第或階段,相對于五道中的最後叁道,共講十地。

  菩提迦耶 Bodhgaya(梵文)。佛陀達到全然證悟的地方,位于印度比哈爾( bihar)。

  菩提心 Bodhichitta(梵文;藏文 byang sems或 byang chub kyi sems)。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達到全然證悟的願心。

  菩薩 Bodhisattva(梵文 bodhisattva;藏文 byang chub sems dpa)。大乘道的修行者——尤其是已達初地菩薩以上者。

  梵天王、大梵王 Brahma (梵文;藏文tshangs pa)。色界的最高天神。

  梵天 Brahma Loka(梵文;藏文 tshangs pa”i” jig rten)。色界之內天神的輪回諸界。

  佛性 Buddha Nature (梵文sugatagarba;藏文bdegshegs snyingpo)。證悟本性或證悟潛能,是一切衆生皆具有的證悟種子。

  行部密續 Charya (梵文;藏文spyod pa)四部密續中的第二部。

  本具或俱生無明 Coemergent Ignorance(藏文 Ihan cig skyes pa”I ma rig pa)。一切衆生皆與生具有的無明。

  法界 Dharmadhatu(梵文;藏文chos kyi dbyings)。“現象之界”,是空性與緣起不可分的“真如或如是”(suchness)之界。其中,“法”意爲“真理”、“真相”,“界”意爲“無中心、無邊緣的空間”。另一解釋爲“超越生、住、滅的現象本性”。

  法身 Dharmakaya (梵文;藏文chos sku)“叁身”中的第一身,如虛空般不具任何實體。“身”指一切現象的本性,亦指二十一種證悟功德。

  法稱 Dharmakirti(梵文;藏文 chos kyi grags pa)。古印度的佛學大學者之一。

  法性 Dharmata (梵文;藏文chos kyi)。現象及心的本性。

  禅定 Dhyana (梵文;藏文bsam gtan)。六波羅蜜多(六度)中的第五項,意爲“穩定的心”;亦指心專注的狀態,或因此達成的天界成就(禅天)。

  大域龍、陳那 Dignaga(梵文;藏文phyogs glang)。南贍部洲六莊嚴之一,得授“量學”(梵文pramana)——終止意義之迷惑的真知識——的傳續。

  《辯法法性論》 Discerning Dharmas and Dharmata (藏文chos dang nyid rnam pat” byed pa)。彌勒五論之一。

  《辨中邊論》 Discerning or Distinguishing the Middhe and the Extremes (藏文 dbus mtha”rnam par”byed pa)。彌勒五論之一。

  大圓滿 Dzogchen(藏文rdzogs pa chen po或rdzogs chen)。超越因位的法教,由大成就者嘎(上曰下阿)多傑(Garab Dorje)。傳至人道。

  空性 Emptiness(梵文snuyata;藏文stong pa nyid )。一切現象皆缺乏任何真正、具體的存在性。

  父續 Father Tantra(藏文 pha rgyud)。無上密續的叁層面之一,強調生起次第。

  初轉*輪 First Turning of the Wheel of Dharma (藏文chos”khor dang po)。釋迦牟尼佛所傳的第一系列法教,強調出離心、業力及四聖谛。

  五蘊 Five Aggregates(梵文;藏文 phung po lnga)。構成衆生身心經驗的五種層面;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及識蘊。

  五道 Five Paths(藏文 lam Inga)。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修道或無學道。五道涵蓋由開始修行到完全證悟的整個過程。

  五明 Five Sciences (藏文rig gnas Inga)。即“五種科學”或“五種學藝”,包括聲明(文法、文學),工巧明(工藝、技術、算學)、醫方明(醫學、藥學)、因明(邏輯、論理)及內明(五乘因果)。

  四部密續 Four Sections Of Tantra (藏文rgyud sde bzhi)。行、作、瑜伽及無上瑜伽。

  大手印四瑜伽 Four Yogas of Mahamudra(藏文 phyag chen gyi rnal /byor bzhi )。修持大手印的四個階段,分別稱爲專一、離戲、一味及無修瑜伽。

  岡波巴 Campopa(藏文)。噶舉所有傳承的祖師。請參見《密勒日巴傳》及《智慧雨》(Rain of Wisdom)(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ilcations)。

  嘎[日/阿]多傑 Garab Dorje(藏文)。大圓滿傳承的祖師,直接由金剛薩埵得授傳承。

  格魯 Geluk(藏文)。藏傳佛教四大派之一,由宗喀巴大師依阿底峽尊者的傳統革新而創。第十四世DL喇嘛是此派現今的至高上師。

  小乘 Hinayana (梵文;藏文theg pa dman pa)。爲自己尋求解脫的修持道,強調四聖谛及十二因緣的思惟。

  天帝釋 Indra (梵文;藏文brgya byin)。欲界的最高神只。

  智慧、本具的覺醒狀態 Innate Wakefulness(藏文 ye she)。心無幻惑、與生俱有的非概念性覺知,通常稱爲“智慧”。

  第一世蔣貢康楚 Jamgon Kongtrul The First(藏文byams mgon kong sprul)。第十九世紀的藏傳佛教大師,提倡不分教派的利美運動(rime),撰著及彙編的佛教典籍多于一百。

  覺曩巴 Jonangpa(藏文jo nang pa)。多羅那他(Jetsun Taranatha)的另一名稱。

  覺曩派 Jonangpa School(藏文jo nang pa”i lugs )Jetsun Taranatha所創的學派,主張佛性是永恒、不變的。

  噶舉 kagyu (藏文bka” brgyud)。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之一,馬爾巴大譯師帶回西藏的法教傳承。

  業、業力 Karma(梵文;藏文 las)。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

  Gmb Karmapa (藏文ka ma pa)。噶瑪噶舉傳承的至高上師。

  作部密續 Kriya Yoga (梵文;藏文bya ba”I rnal”byor)。四部密續中的第一部,強調清淨及戒守。

  庫速魯 Kusulu(梵文)。相對于學者,是單純的修行者,只管吃、睡及坐,不涉入複雜的學理。

  明性、明覺 Luminosity (藏文”od gsal)。字義爲“免于不知道的黑暗並賦有認知的能力”,是輪回及涅槃皆不能增減的自然本性。

  中觀 Madhyamika (梵文;藏文bdy ma )。佛教四大哲學學派的最高學派。“中觀”意爲“不持極端的見解”,例如常郵或斷見。

  大手印 Mahamudra (梵文;藏文phyag rgya chen po)。證知佛性最直接的修持法,乃根據新派——噶舉派、格魯派及薩迦派——的根本知見融合而成的系列法教。

  大乘 Mahayana (梵文;藏文theg pa chen po)。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立志達到圓滿證悟的菩薩修持道。彌勒尊者的《現觀莊嚴論》對此有詳細的解說。

  梅紀巴 Maitripa(梵文)。偉大的印度上師,是馬爾巴大譯師的上師之一。

  魔羅 Mara(梵文;藏文 bdud)。製造修行及證悟障礙的邪穢、惡魔。

  馬爾巴大譯師 Marpa The Translator (梵文;藏文mar pa lo tsa pa)。噶舉傳承的祖師。有關其詳細生平故事,請參考《馬爾巴大譯師傳。(Life of Marpa the Translator)

  密勒日巴 Milarepa(藏文 mi la ras pa)。偉大…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辭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