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下
學佛的過程中,我們是在不斷經曆著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才會快樂,放下才沒有煩惱,能放下多少就會體會到多少快樂,會發現多少真正的自我,我們要放下對一切的貪執,不僅是世間的任何執著,也包括對佛法、對上師的執著。心裏裝著負擔越多,心情越沈重,越會感到心力交萃,當把重擔放下的時候,才會輕松自在。
但有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挂念和擔憂都是沒有必要的,而且讓自己煩惱和不快樂,但是心裏卻怎麼也放不下,爲什麼?因爲我們有時害怕放下,會覺得這是我的,怎麼可以放下,一聽到“放下”這個詞都會感到恐懼,因此要緊緊的抓住我們想要的,並不斷地經曆焦慮、緊張、憂郁,現在很多人都患了憂郁症,自殺者的數量也日益增多,雖然現在物質生活非常的豐富,生活也很方便,無論多遠的距離,乘上飛機片刻就可到達,網絡、電話使人們之間的溝通特別的方便,但是人們的心裏卻很苦惱,用佛法的詞語,叫做“意苦”,人們的心裏壓力越來越大,因爲欲望越來越多,想要的越來越多,心裏裝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當我們心被裝載滿滿的,負荷不了的時候,心就生病了,治療這種心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要放下卻放不下,有時可能是一種習慣和自然的反應。比如:當衆表演時,不由自主的緊張就是一種表現。
常常有這樣的現象:當教師的父母教育不了自己的子女,當醫生的父母也無法給自己的孩子動手術,因爲“關心則亂”,一旦有了“我的”,“我想要”“我在其中”的念頭,則會不由自主的擔心失去或是得不到,因此這時可以用把我抽離的方法,試圖去想象我不在其中,這一切與我無關,自然就會冷靜與快樂。
對于我們修密者來說,最殊勝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都觀想成是上師的化現,心裏放不下的人或事同樣也是上師的化現,目的就是在教導我們學會放下對一切的執著,通過這樣的觀想,我們會得到上師特殊的加持。
放得下才會拿得起,唯有在放松的心情下,才會激發我們的智慧,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在世間,我們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做好分內之事,這叫拿得起。心中明了一切虛妄,過後不執著,這叫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