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行事業▪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化身,此真相的相對層面(世俗谛)和衆生共有的覺受一致;但是,就究竟的真相而言,這些全未真正存在——證悟化身並未真正出現,更不用提生、老、病、死了。然而,在衆生的經驗中,這些似乎都是真的,仿佛佛真正出世、住世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生病而死。

  學員:在什麼程度上,衆生可說是存在的?這是因爲其了迷惑者對于他們的覺受嗎?

  仁波切:其他衆生的存在並不是因爲“我們”的概念或念頭,而是因爲他們“自己”的概念或念頭。法稱(Dharmakirti)主張一切顯相或外在現象都是心。他解釋:房屋、樹木、山……,甚至地獄道,都沒有真正的客觀存在性,它們全都只是心的覺受及經驗。但是,除了自心之外,還有“他心”——其他人的覺受與經驗。你經驗到的和我經驗到的不一樣,你可能經驗到我沒經驗到的,我也可能經驗到你沒經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他心”。

  學員:當某一衆生達到完全證悟時,這個事件對宇宙間其他衆生有影響嗎?因爲,一般而言,一切事物在究竟上是一體的,此時衆生在整體上是否有進步?例如,縫上一顆鑽石之後,一塊尋常的布的品質會因而猛然提升。

  仁波切:不!其余的衆生不會有任何改變。例如密勒日巴、巴爾巴、帝洛巴及那洛巴證知一切顯相及存在性皆是遍在清淨的壇城、但是,他們的證悟對我們並沒有什麼幫助,是不是?

  學員:當時我們並不在那裏,不是嗎?

  仁波切:我們或許不在他們面前,但是,我們活在某個地方。

  學員:什麼是“四法印”?

  仁波切:“四法印”證明一法教確實是佛陀本人的言說。如同國王在文件上加蓋具皇室標志的印章(玉玺),以取信大衆這確實是國王的令谕。同理,“四法印”是記述全然證悟之佛陀所授與的法教的四種特性。如果一法教具足這四種特性,即是證悟的法教;如果一法教與這四種特性相抵觸,則不是正法。

  四法印的第一印是“一切和合皆無常”(無常),亦即一切造作或聚合而成的事物都將毀壞、幻滅。

  第二,“一切因緣皆是苦”(苦)。在此,“因緣”和煩惱——痛苦的根本原因——有關。如果一法教符合這兩種記述,則與佛陀言說一致。

  第叁,“萬法皆是空性”(空、無我)。任何現象或經驗的本性都缺乏具體的自我本體,因此是無我、是空性的。

  第四、“涅槃是寂滅之境”(滅)。這表示煩惱、業力等皆已不複存在。

  以上四種特性稱爲“四法印”,也稱爲“佛法四大要義”,是認證一法教是佛陀所授的記述(無常、苦及無我又合稱爲“叁法印”)

  學員:您能否更詳細地說明回聲是佛語的比喻?

  仁波切:回聲的例子不是用來指示因果關系的,如同某人在山谷中喊“哈啰”!山谷回應“哈啰”!重點不在這裏;回聲這個比喻的要點是:回聲本身並未涉及思考過程或刻意行爲,雖然我們聽得到回聲,但無法確切地指出回聲來自何處。同樣的,佛語的本質是空性的,但是仍然清晰可聞;此外,回聲不像具體的聲音具有一特定、可循的出處。

  學員:“瑞(格)巴”(藏文rigpa)和慈悲爲什麼是相等的?

  仁波切:當我們說“瑞(格)巴”(本覺)是非概念性的慈悲(無緣慈悲)時,意思是:雖然佛陀之慈悲的本質是空性,但佛對衆生的無量慈悲仍然存在,因爲衆生誤解真相、是迷惑的;如果衆生不誤解真相,他們或許不需佛的慈悲。由于得受法教的需要存在,法教出現在已准備好聆聽的衆生心中;然而,法教並未出現在佛陀本身的非概念性之心或覺知。

  佛陀說:“衆生認爲我開示佛法。在他們的覺受中,有人在開示、有言說被表達,也有人得授證知萬法本性的法門。但是,實際上,什麼事情也沒生發,這整個事件的生起是衆生的幻惑。”佛陀只覺知到真相爲何的智慧,他並沒有經驗到這些錯誤的覺知。

  學員:但是,他的確看見衆生了。然而,衆生在他眼裏不是本尊嗎?他不是覺受到本尊的壇城嗎?

  仁波切:姑且說有一個人在做惡夢,他夢見自己在濃密的叢林中被一只老虎追趕,他非常害怕。一位有天眼神通的人坐在旁邊,看見這個人正在做惡夢,他知道這個人經驗到的並不是真的,他只是躺在床上做夢而已,所以,他打算采取行動,把這位可憐的夢者搖醒。佛就像是這個例子中的天眼通,衆生則像是夢者。佛知道一般衆生的迷惑及錯誤覺知對他們的影晌,衆生因爲無法覺悟真相——或你所說的:本尊的遍在清淨——而遭受痛苦,因此,法教是必要的。天眼通覺知某人在夢境中的痛苦及搖醒他的必要。當然,睡覺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那個人只是安全地躺在床上——但是,由于夢中的經驗是不正確的,故搖醒沈睡的覺知還是比較好。

  學員:但是,他們的顯相是本尊嗎?

  仁波切:佛是否視衆生爲男女本尊並不重要,因爲衆生不如此看待自己;如果佛視衆生爲已臻至清淨,佛就沒有必要給予衆生法教了。畢竟,如果一個人睡得很安詳,有人將他搖醒,他可能會很生氣;但是,如果他在做惡夢,另外一個人將他搖醒,他可能會說:“多謝!”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行事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