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證悟▪P2

  ..續本文上一頁麼,我們就會醒來,令人迷惑的夢境也會隨著消失。但是,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我們將忙于擔憂如何逃離凶殘的“夢中虎”,沒有時間去了解真正的狀況。同樣的,衆生須要依止全然證悟的佛陀告知我們真相。

  學員:“空”或“法界”的意思是什麼?

  仁波切:在此處,“空”的藏文是“應”(ying),和法界的“界”是同一個字,指事物或現象發生的領域或“空間”。“空”被用于此,乃因法界如同虛空的空間一般,雲、鳥及飛機等各種不同的事物,無礙地存在、優遊于其中。這是因爲虛空的本性是空性的,是非實質的;由于這種開放、廣闊的特質,事物可發生于其中。同樣的,法界是事物的本質——是空性及非具體的,是樹木、房屋、山、衆生、聖衆、煩惱、智慧及其他一切經驗覺受可自然發生的空間。

  一位名爲羌迦若佩多傑(Changkya Rolpey Dorje)的傳承上師唱了一首關于一個小男孩坐在母親腿上的歌。他背靠著母親坐在她腿上,四處張望,突然間,他變得焦慮不安,因爲他四處都看不到母親,心中不斷地問:“我媽媽在哪裏?我媽媽在哪裏?”(笑聲)終于,他哥哥走過來,他趕緊問道:“媽媽在哪裏?”他哥哥回答說:“就在你後面!”他轉過頭,發現媽媽果然在那裏,他又找到媽媽了,這下子,他又可以安心了。(笑聲)。

  學員:什麼是“明性”或“明覺”?

  仁波切:當我們提到明性或明覺——藏文稱爲“薩(爾)瓦”(salwa)——時,指的並不是電燈泡或太陽光亮特質,其中的關系並不太;明性或明覺指的是覺醒狀態所具有的“知”的能力——知識與智慧,或梵文所稱的“般若”及“佳那”(jnana)。二轉*輪的法教強調空性,“無我、無鼻、無眼、無舌”、“無存在性”及“如虛空般”等名詞時常出現。如果我們以爲空性是不具任何特質的空白、虛無狀態,那麼,我們就沒有掌握住要點,因爲法界並不是這種狀態。在法界之中,相對的現象依因果定律或因緣而不斷地化顯,這絕對不是空洞或無知的空間,它具有“:”的功德特質,此明性是能“知”之覺醒狀態的表現。如果你在禅修時觀心,你將會發現我們所說的空性與明性是什麼;之後,心是明空合一的信念會逐漸增長。

  學員:藏文中的“讓當”(rangdang )和“讓擦爾”(rangtsal)有什麼不同?

  仁波切:我不確定是否了解你的問題。藏文中有叁個相關的字:“習”(shi)、“當”(dang)及“擦爾”(tsal)。“習”的意思是本質是空性,“當”的意思是任何化現都是毫無阻礙的,第叁個字“擦爾”則表示能化現多重事物。

  學員:無量光佛和明性有關嗎?

  仁波切:雖然無量光佛和明性的字根都含有“光”,但兩者有相當大的差異。當我們談到無量光佛——阿彌陀佛——時,談論的並不是他的心,而是他的身的功德,亦即他身體的每一毛細孔都散發出無量的明光,照亮全世界。就此而言,這和太陽或電燈泡有些類似;但是,明性就不是如此,明性和光線無關,它是“知道”的能力:智力、覺醒、認知。

  學員:法界和法身有什麼不同?

  仁波切:如同我們剛才解釋過的,法界是事物的空性,是空之界。法身的一般意義是:證悟者的身體在達到全然證悟時轉化成的證悟功德之身;此時,證悟者之身不是具體的,不是用手觸摸得到的,它和事物的本性是不可分的。在此,“身”只是指出這個事件的方式。“法”(梵文dharma)這個字有許多涵義,但是,在此它表示事物無誤的本性。

  學員:爲什麼衆生無法覺知事物的本性?

  仁波切:這就像若佩多傑的那首歌,我們已經在母親的腿上坐很久了;雖然佛陀已經給予我們法教,但因某種理由,我們還沒轉過頭來發覺自己的母親。

  學員:爲什麼?是什麼理由?

  仁波切:因爲我們還沒去找!(笑聲)我們一直不感興趣!

  學員:爲什麼我們一直不感興趣?

  仁波切:我們一直在忙其他事情,還沒空認識自己的母親。(笑聲)小孩有很多種,有些小孩很喜歡到處玩耍,做各種不同的事,他們讓母親很擔憂;另外一種小孩則很珍愛母親,很喜歡親近她。我們可能屬于喜歡到處玩耍的那一種,(笑聲)如果不警惕自己,玩得太離譜,未來我們將會繼續失去我們的母親。

  學員:法身的“法”指的是什麼?

  仁波切:法身的“法”指恒常、連續不斷及不變的證悟本質,這叁種功德化現爲叁身。你可以這樣去了解。

  學員:智慧怎麼可能是非概念性的呢?

  仁波切:智慧是藉由證知非概念狀態而生起的。非概念狀態並不是空白或虛無的,它往往被比喻爲平靜無波的湖面,星星及天體清晰、分明地映射在上面,因爲湖沒有幹擾映射的自我概念,湖不會想:“這是金星、那是火星、那是土……。”但是,所有的星光及星球仍然鮮明地映射在湖面上。

  學員:什麼是化身?

  仁波切:化身的藏文是“圖古”,意爲化現之身。爲什麼要化現化身?這唯一的目的是利益衆生,而不是爲了作弄人,或傷害任何衆生,或賺錢圖利。

  學員:若沒有自我、沒有人格、沒有可指認的特質,那是什麼在區別佛和衆生?

  仁波切:佛仍然有心,但沒有我執。例如在密勒日巴上師瑜伽法中,向密勒日巴祈請時,我們應該了解密勒日巴的心與法界不可分,他的心賦有圓滿證悟的一切功德。雖然我們尚未了知證悟本質,但我們的心共存于法界之中,因此,我們能藉由祈請而得授密勒日巴證悟功德的加持。

  得授加持稱爲“將自心與上師的心融合爲一”,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已經成爲密勒日巴。

  學員:佛教似乎很強調忠誠。

  仁波切:你說對了。關于國王及平民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一個理由說明爲什麼有關國王的故事比較多。過去已有佛出現,例如燃燈佛(Diparmkara )、迦葉佛(Kashyapa)及釋迦牟尼佛:彌勒尊者將于未來出現,成爲賢劫的第五佛。在出世之前,諸佛總是先了解人道中哪一階層的地位最高。

  例如,在燃燈佛的時代,祭司階層的地位最高,因此,他出生爲祭司的兒子,如此一來,他備受敬重,比較容易贏得大衆的信心;同時,由于身爲祭司,他自然擁有信徒。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最高階層是皇室,所以,他出生爲國王之子,因爲這最能吸引人心,使他能影響及引導極多數的人。他述說的故事也大都和國王及貴族有關,因爲大多數人喜歡聽聞關于此階層的故事,並樂于接受這類的寓言。據說彌勒佛將出世爲比較平凡的人,但是佛如何示現,通常取決于時代背景及當代衆生的性情與需要。在過去,有些人被佛陀的言說所吸引,有些人被他的行爲舉止所感召,有些人則被他的神通力所折服。但是,現代人相當不同,現代人的思想比較複雜,神通力不足以折服他們,他們往往認爲神通只是魔術,因此,神通無法使他們生起真正的信心。

  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如果你們進一步思索這個問題,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會。

  學員:由于世界上充滿致力于度化衆生的佛與菩薩,您認爲我們可能說服其中幾位任職于五角大廈這類一個錯誤就足以毀滅地球的重要機構嗎?

  仁波切:核子彈已經發明好幾年了,是不是?但使用的次數並不多,這有可能是幾位身居高職的菩薩的功勞。(笑聲)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證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