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 德
自利圓滿的法身和利他圓滿的報身與化身,是證悟功德生起的基礎。報身和化身都是有形的“色身”(梵文rupakaya)。就二谛而論,自利圓滿的法身是由勝義谛決定的勝義身,利他圓滿的色身則是由世俗谛所決定的世俗身。
一般而言,法身及色身都各賦有叁十二項功德,共計六十四項功德。
自在的功德法身賦有多種自在的功德,這些功德並不是在達到證悟時才得到的,它是證悟本質原有的特質,但是,當證悟本質爲二障遮止時,它們無法顯現;然而,當二障淨除時,這些功德會立即顯現。
圓熟的功德色身——報身及化身——賦有圓熟或全然成熟的功德。當果實尚未成熟時,它的味道並不是很好,形狀也不夠完美;但是,隨著時光的流轉,它不斷地成熟,直到它的顔色、形狀及味道終于臻至完美。同樣的,色身的功德是已臻至成熟的特質。
自在的功德是藉由直接了知真相(法性)——或如同先前解釋過的,圓滿離棄及圓滿證知的功德——而生起。圓熟的功德則是藉由實踐六波羅蜜多(六度)等善行的功德累積而生起。
自在的功德共有叁十二項,包括十種圓滿智慧的力量(十力)、四種無畏(四無畏),及十八種不共的功德(十八不共法)。
圓滿智慧的十力
知道真實與虛構的分別、知道行爲將如何成熟、知道衆生的根器、知道衆生的性情、知道衆生的意向、知道各道的導向、知道各種定境、知道過去、具天眼的卓見、知道染汙的滅絕。
前兩種力量往往被比喻爲金剛,因爲此二力鏟除一切猶豫、懷疑、不定、無明及邪見。
十力中的第一力稱爲“知道真相與虛構之分別的力量”(知處非處智力)。真相是合理、真實的,虛構的事物既不合理也不真實。一切錯誤都起自無法分辯什麼是真相、什麼是虛構;但是,達到完全證悟時,我們將徹底了解真與不真的差別。
第二力稱爲“知道行爲將如何成熟的力量”(知業異熟智力)。當一項行爲發生時,證悟者直接知道此行爲將于未來如何成熟,例如,他知道某一特定的惡行將會導致何種特定的苦,某一善行終將造成某種快樂。
第叁力稱爲“知道衆生根器的力量”(知諸根器智力、知根勝劣智力)。這指能明確了解衆生根器不同的圓滿智慧。衆生的能力有各種微妙的差異,有些人具有極大的信心,但是才智不高;有些人非常聰明,但是缺乏虔信及精進力;有些人至爲精進,但信心及才智都不足。有些衆生具有上上的根器,擁有極大的信心、才智、慈悲心、精進力……等,因此,全然證悟的佛能依據此特性,給予他們廣博和深奧的法教,他們也能充分了解這些法教,並確實付諸實修;但是,有些衆生的根器比較差,他們的信心、精進力、才智及慈悲心都不足,所以如來沒有必要給予他們深廣的修持方法。
由于全然證悟者具有如實了解衆生根器的能力,故他傳予衆生的法教永遠都是最適合的;而衆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陀的教法也因而有所不同,並在不同的時期轉動*輪。了義與不了義的法教是傳授給根器不同衆生的法教,然而,這兩種法教都是非常深奧、有意義及有益的。
第四種力量是“知道衆生性情的力量”(知種種界智力)。在此,“性情”一詞亦指某一衆生的特殊心態。有些人喜歡非常廣博與深奧的法教,有些人則偏愛比較簡單的法教,因此,佛陀的法教由非常深奧到非常簡單,涵蓋極廣。
僅知衆生的根器和性情,仍不足以真正利益他們,證悟者必須了解他們的喜好及興趣,因此,第五種力量是“知道衆生意向的力量”(知種種信解智力、知種種勝解智力)。有些人認爲實修必較重要,而不想花時間研讀經典或哲學典籍;有些人則認爲研讀典籍及開展知識性了解至爲重要,遠甚于實修;有些人則認爲他們必須爲自己達到某種成就,其他衆生並不是很重要。衆生有許多不同的意向,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意向,佛可能會給予某人他不感興趣的法教,如此一來,他就無法受益了。所以,全然證悟的佛能辯明不同衆生的興趣,並依此給予他們最受用的法教。
第六種力量稱爲“知道各道導向的力量”(知一切至處道智、知遍趣行智力)。一般而言,法道可分爲小乘、大乘及金剛乘等叁種修持道。金剛乘修持道則有作(Kriya)、行(Charya)、瑜伽(Yoga)及無上(Anuttara)等四瑜伽密續的分別。無上密續又可分爲父續、母續及無二續。全然證悟的佛知道一切修持方法、各種不同的修持法的導向及成果、應該如何傳授何種法……等;藉由佛法的傳授,佛爲衆生指出解脫之道。
我們也應該了解不同法道的導向。如果我們只知道一條道路,例如,由這裏到加德滿都,可由這條道路抵達目的地;可是,如果糊裏糊塗地走到另外一條路,可就遇到麻煩了。粗淺地來說,佛陀可說像是計程車司機,他必須知道附近的每一條路。如果計程車司機只知道一條路,他就必須告訴他的乘客:“我只能載你到某某地方,如果你想到其他地方,我就愛莫能助了。”專業的司機必須知道所有的道路,因爲有些乘客喜歡在狹窄的巷弄中穿梭,有些則甯可走平坦、寬敞的道路。
第七種力量稱爲“知道各種定境的力量”(知諸禅定智力、知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智力)。定境或禅定境界通常稱爲“迪雅那”(梵文dhyana)及“叁摩地”,每一種定境都有不同的層次及類別。例如,某些禅定境界可能參差著概念,但具有辯識作用;某些定境雖然不具概念,但亦不具辯識;某些定境則不具概念也不具辯識。由于全然證悟者全然了解各種層次及類別的定境,所以他能教示圓滿的解脫道。
第八種力量稱爲“知道過去的力量”(知宿命智力、知宿住隨念智力)。知道衆生的根器、性情、意向及了解各種修持道的導向,仍不足以真正利益衆生,全然證悟的佛也必須知道過去與未來,他應該全然了知過去——衆生在過去每一世的事物及活動,何時出生于何地、造作了何種行爲……等。
第九種力量和未來有關,稱爲“具有天眼的卓見”(天眼無礙和生死智、知生死智力)。由于具有這種知識,佛可看見或預知某一衆生將于何時死于何地、將于何時轉世于何處,及轉世之後將享有何種快樂及遭受何種痛苦。
第十種力量稱爲“知道染汙滅絕的力量”(知漏盡智力)。“染汙”指二障——煩惱障及二元知識障。全然證悟是全然的自由,因爲一切染汙都已滅絕。在達到證悟之前,即使佛陀也爲此二障所束縛;但是,達到證悟之後,他完全自二障解脫,因爲他已如實證知無染汙的境界,知道成就佛果的各種方法。
四種無畏
在此,“無畏”的象征是強壯勇猛、不須畏懼其他野獸的獅子,它的心非常笃定,永遠都不害怕老虎或大象會攻擊它,它具有絕對的自信與無畏。同樣的,全然證悟的佛不畏懼攻擊。
第一種無畏稱爲“宣稱離棄圓滿無畏”(漏永盡無畏)。由于佛已經完全離棄一切必須離棄的,故他不畏懼作此聲明。假設某人宣稱自己已達到圓滿離棄的成就,即使沒有人表示懷疑,但如果這不是真的,作此宣稱時,他自己必然缺乏絕對的信心。但是,就佛的情形而言,沒有人能懷疑他說:“這不是真的!你仍然必須淨除這項或那項染汙。”他毫不畏懼這種懷疑或有關的抗議與挑戰。
第二種無畏爲“宣稱證知圓滿無畏”(正等覺無畏)。同樣的,由于佛已圓滿證知一切,因此沒有人會抗議:“你尚未證知某法。雖然你已有許多證知,但你仍然有待修學某法。”圓滿證悟者已百分之百地證知一切必須證知的。
前兩種無畏指證悟者對自己的無畏,而後兩者無畏則是關于他人的。
第叁種無畏稱爲“示道無畏”(說出道無畏)。對應于何時及如何爲衆生指示法道,證悟者從不具任何懷疑,他對自己引導衆生的能力沒有絲毫的懷疑。
第四種無畏稱爲“揭顯道上障礙無畏”(說障法無畏)。佛從不猶豫:“此人的修持障礙是否真是如此?我給予他的法教是否真的能淨除此障礙?是否會反而增加他的困惑並成爲一種障礙?……。”佛從不畏懼揭顯障礙,從不須懷疑自己指出修持障礙的能力。
十八種不共功德
在此,“不共”意指唯有全然證悟者具有的獨特功德,菩薩及獨覺者(亦稱緣覺者或辟支佛)皆尚未具有此等功德。這些功德如同虛空,虛空之空可與土、水、火、風任一元素相混共存,但是,其中任一元素皆不具有空的開放與廣闊。同樣的,全然證悟的功德是連十地菩薩都尚未具有的,因此是“不共”的。
這十八種不共功德可分爲四類別:第一類和證悟者的身、語、意行爲有關,第二類和證知圓滿智慧有關,第叁類和事業有關,第四類和智慧有關。總而言之,十八種不共功德可分成行爲、證知、事業及智慧四種。
像我們這樣的衆生時常犯下身體行爲方面的錯誤,即使是阿羅漢也可能會有無心之過,例如踩到蛇;但是,佛的身行絕不會有任何錯誤或閃失,全然證悟的佛連一絲身行的錯誤都絕對不可能犯取(身無失)。此外,佛的身行絕對不會是無義的,且永遠都是有益的。我們凡夫會東張西望,這種行爲並沒有真正的意義,也不會帶來任何利益;但是,當佛把頭轉向某個方向時,這個簡單的行爲必定有特定的目的,且必會産生一定的利益。這是第一種不共功德。
第二,佛語全無任何無義及無益之談(語無失)。有時我們會說一此完全沒有意義及利益的話,事實上,我們的無心之談可能直接傷害他人,因爲提及的事物也可能會引起他人的貪念、怒意或迷惑;但是,當佛開口說話,即使只是一個字,也必然有特定的理由,且必定會帶來極大的利益。
第叁,佛心永遠都是無礙的(念無失)。有時我們會說:“啊,我忘了!”但是,全然證悟的佛絕對不可能說:“我忘了利益衆生!”他利益衆生的時機及方法圓滿無瑕。且與佛心永遠不分。
第四,佛心永遠都是全然平和的,永遠都安住于無分別的定境(無…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