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功德

  功 德

  

  自利圆满的法身和利他圆满的报身与化身,是证悟功德生起的基础。报身和化身都是有形的“色身”(梵文rupakaya)。就二谛而论,自利圆满的法身是由胜义谛决定的胜义身,利他圆满的色身则是由世俗谛所决定的世俗身。

  一般而言,法身及色身都各赋有三十二项功德,共计六十四项功德。

  自在的功德法身赋有多种自在的功德,这些功德并不是在达到证悟时才得到的,它是证悟本质原有的特质,但是,当证悟本质为二障遮止时,它们无法显现;然而,当二障净除时,这些功德会立即显现。

  圆熟的功德色身——报身及化身——赋有圆熟或全然成熟的功德。当果实尚未成熟时,它的味道并不是很好,形状也不够完美;但是,随着时光的流转,它不断地成熟,直到它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终于臻至完美。同样的,色身的功德是已臻至成熟的特质。

  自在的功德是藉由直接了知真相(法性)——或如同先前解释过的,圆满离弃及圆满证知的功德——而生起。圆熟的功德则是藉由实践六波罗蜜多(六度)等善行的功德累积而生起。

  自在的功德共有三十二项,包括十种圆满智慧的力量(十力)、四种无畏(四无畏),及十八种不共的功德(十八不共法)。

  圆满智慧的十力

  知道真实与虚构的分别、知道行为将如何成熟、知道众生的根器、知道众生的性情、知道众生的意向、知道各道的导向、知道各种定境、知道过去、具天眼的卓见、知道染污的灭绝。

  前两种力量往往被比喻为金刚,因为此二力铲除一切犹豫、怀疑、不定、无明及邪见。

  十力中的第一力称为“知道真相与虚构之分别的力量”(知处非处智力)。真相是合理、真实的,虚构的事物既不合理也不真实。一切错误都起自无法分辩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虚构;但是,达到完全证悟时,我们将彻底了解真与不真的差别。

  第二力称为“知道行为将如何成熟的力量”(知业异熟智力)。当一项行为发生时,证悟者直接知道此行为将于未来如何成熟,例如,他知道某一特定的恶行将会导致何种特定的苦,某一善行终将造成某种快乐。

  第三力称为“知道众生根器的力量”(知诸根器智力、知根胜劣智力)。这指能明确了解众生根器不同的圆满智慧。众生的能力有各种微妙的差异,有些人具有极大的信心,但是才智不高;有些人非常聪明,但是缺乏虔信及精进力;有些人至为精进,但信心及才智都不足。有些众生具有上上的根器,拥有极大的信心、才智、慈悲心、精进力……等,因此,全然证悟的佛能依据此特性,给予他们广博和深奥的法教,他们也能充分了解这些法教,并确实付诸实修;但是,有些众生的根器比较差,他们的信心、精进力、才智及慈悲心都不足,所以如来没有必要给予他们深广的修持方法。

  由于全然证悟者具有如实了解众生根器的能力,故他传予众生的法教永远都是最适合的;而众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陀的教法也因而有所不同,并在不同的时期转动*轮。了义与不了义的法教是传授给根器不同众生的法教,然而,这两种法教都是非常深奥、有意义及有益的。

  第四种力量是“知道众生性情的力量”(知种种界智力)。在此,“性情”一词亦指某一众生的特殊心态。有些人喜欢非常广博与深奥的法教,有些人则偏爱比较简单的法教,因此,佛陀的法教由非常深奥到非常简单,涵盖极广。

  仅知众生的根器和性情,仍不足以真正利益他们,证悟者必须了解他们的喜好及兴趣,因此,第五种力量是“知道众生意向的力量”(知种种信解智力、知种种胜解智力)。有些人认为实修必较重要,而不想花时间研读经典或哲学典籍;有些人则认为研读典籍及开展知识性了解至为重要,远甚于实修;有些人则认为他们必须为自己达到某种成就,其他众生并不是很重要。众生有许多不同的意向,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意向,佛可能会给予某人他不感兴趣的法教,如此一来,他就无法受益了。所以,全然证悟的佛能辩明不同众生的兴趣,并依此给予他们最受用的法教。

  第六种力量称为“知道各道导向的力量”(知一切至处道智、知遍趣行智力)。一般而言,法道可分为小乘、大乘及金刚乘等三种修持道。金刚乘修持道则有作(Kriya)、行(Charya)、瑜伽(Yoga)及无上(Anuttara)等四瑜伽密续的分别。无上密续又可分为父续、母续及无二续。全然证悟的佛知道一切修持方法、各种不同的修持法的导向及成果、应该如何传授何种法……等;藉由佛法的传授,佛为众生指出解脱之道。

  我们也应该了解不同法道的导向。如果我们只知道一条道路,例如,由这里到加德满都,可由这条道路抵达目的地;可是,如果糊里糊涂地走到另外一条路,可就遇到麻烦了。粗浅地来说,佛陀可说像是计程车司机,他必须知道附近的每一条路。如果计程车司机只知道一条路,他就必须告诉他的乘客:“我只能载你到某某地方,如果你想到其他地方,我就爱莫能助了。”专业的司机必须知道所有的道路,因为有些乘客喜欢在狭窄的巷弄中穿梭,有些则宁可走平坦、宽敞的道路。

  第七种力量称为“知道各种定境的力量”(知诸禅定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智力)。定境或禅定境界通常称为“迪雅那”(梵文dhyana)及“三摩地”,每一种定境都有不同的层次及类别。例如,某些禅定境界可能参差着概念,但具有辩识作用;某些定境虽然不具概念,但亦不具辩识;某些定境则不具概念也不具辩识。由于全然证悟者全然了解各种层次及类别的定境,所以他能教示圆满的解脱道。

  第八种力量称为“知道过去的力量”(知宿命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道众生的根器、性情、意向及了解各种修持道的导向,仍不足以真正利益众生,全然证悟的佛也必须知道过去与未来,他应该全然了知过去——众生在过去每一世的事物及活动,何时出生于何地、造作了何种行为……等。

  第九种力量和未来有关,称为“具有天眼的卓见”(天眼无碍和生死智、知生死智力)。由于具有这种知识,佛可看见或预知某一众生将于何时死于何地、将于何时转世于何处,及转世之后将享有何种快乐及遭受何种痛苦。

  第十种力量称为“知道染污灭绝的力量”(知漏尽智力)。“染污”指二障——烦恼障及二元知识障。全然证悟是全然的自由,因为一切染污都已灭绝。在达到证悟之前,即使佛陀也为此二障所束缚;但是,达到证悟之后,他完全自二障解脱,因为他已如实证知无染污的境界,知道成就佛果的各种方法。

  四种无畏

  在此,“无畏”的象征是强壮勇猛、不须畏惧其他野兽的狮子,它的心非常笃定,永远都不害怕老虎或大象会攻击它,它具有绝对的自信与无畏。同样的,全然证悟的佛不畏惧攻击。

  第一种无畏称为“宣称离弃圆满无畏”(漏永尽无畏)。由于佛已经完全离弃一切必须离弃的,故他不畏惧作此声明。假设某人宣称自己已达到圆满离弃的成就,即使没有人表示怀疑,但如果这不是真的,作此宣称时,他自己必然缺乏绝对的信心。但是,就佛的情形而言,没有人能怀疑他说:“这不是真的!你仍然必须净除这项或那项染污。”他毫不畏惧这种怀疑或有关的抗议与挑战。

  第二种无畏为“宣称证知圆满无畏”(正等觉无畏)。同样的,由于佛已圆满证知一切,因此没有人会抗议:“你尚未证知某法。虽然你已有许多证知,但你仍然有待修学某法。”圆满证悟者已百分之百地证知一切必须证知的。

  前两种无畏指证悟者对自己的无畏,而后两者无畏则是关于他人的。

  第三种无畏称为“示道无畏”(说出道无畏)。对应于何时及如何为众生指示法道,证悟者从不具任何怀疑,他对自己引导众生的能力没有丝毫的怀疑。

  第四种无畏称为“揭显道上障碍无畏”(说障法无畏)。佛从不犹豫:“此人的修持障碍是否真是如此?我给予他的法教是否真的能净除此障碍?是否会反而增加他的困惑并成为一种障碍?……。”佛从不畏惧揭显障碍,从不须怀疑自己指出修持障碍的能力。

  十八种不共功德

  在此,“不共”意指唯有全然证悟者具有的独特功德,菩萨及独觉者(亦称缘觉者或辟支佛)皆尚未具有此等功德。这些功德如同虚空,虚空之空可与土、水、火、风任一元素相混共存,但是,其中任一元素皆不具有空的开放与广阔。同样的,全然证悟的功德是连十地菩萨都尚未具有的,因此是“不共”的。

  这十八种不共功德可分为四类别:第一类和证悟者的身、语、意行为有关,第二类和证知圆满智慧有关,第三类和事业有关,第四类和智慧有关。总而言之,十八种不共功德可分成行为、证知、事业及智慧四种。

  像我们这样的众生时常犯下身体行为方面的错误,即使是阿罗汉也可能会有无心之过,例如踩到蛇;但是,佛的身行绝不会有任何错误或闪失,全然证悟的佛连一丝身行的错误都绝对不可能犯取(身无失)。此外,佛的身行绝对不会是无义的,且永远都是有益的。我们凡夫会东张西望,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的意义,也不会带来任何利益;但是,当佛把头转向某个方向时,这个简单的行为必定有特定的目的,且必会产生一定的利益。这是第一种不共功德。

  第二,佛语全无任何无义及无益之谈(语无失)。有时我们会说一此完全没有意义及利益的话,事实上,我们的无心之谈可能直接伤害他人,因为提及的事物也可能会引起他人的贪念、怒意或迷惑;但是,当佛开口说话,即使只是一个字,也必然有特定的理由,且必定会带来极大的利益。

  第三,佛心永远都是无碍的(念无失)。有时我们会说:“啊,我忘了!”但是,全然证悟的佛绝对不可能说:“我忘了利益众生!”他利益众生的时机及方法圆满无瑕。且与佛心永远不分。

  第四,佛心永远都是全然平和的,永远都安住于无分别的定境(无…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