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定心)。我們凡夫的心不斷被念頭所渙散,一刻也無法安住。菩薩的經驗仍然有禅定中與禅定後兩個時期的分別;菩薩在禅定期間無法利益衆生,在禅定後則無法安住于定境。但是,全然證悟的佛已完全融合禅定與禅定後的境界,不論他在宣說佛法或走在街上,他的心都完全安住于法性,都是完全平和的,他的心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第五,佛已超越種種意想。此處所謂的“意想”,是指不同的考量,例如,當某種情況發生時,通常我們的心識會不斷地轉動,忙著考量各種可能的行動或對策。但是,佛已經超越這種現象,因爲佛具有掌握任何情況的無上理解力,他的行動或對策永遠都恰到好處,他不須要考慮或斟酌應該怎麼辦(無種種想)。
第六,佛具有免于疏忽或不關切的自由(無不擇舍)。有時我們花很長的時間和朋友談論許多事物,雖然原本打算說一些有益的事,並引導對方步入佛法,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論不相幹的瑣事;事後,我們心想:“我應該告訴他這個或那個,但是我忘記了,我沒想到要這麼做。”或者我們打算造訪某人,因爲這對他多少都有益,但是卻因爲某種理由而沒去成——我們也許只是在拖延,或變得漠不關心。然而,佛絕對不會受到疏忽或不關心的影響,他的行動從不會有所拖延,且永遠都如同海洋一般精確、可靠、——海水漲潮及退潮的時間永遠都是固定的、規則的,從不拖延。
以上這六種功德是佛的行爲寫照。他的證知也具有六種功德,前叁種和度化衆生的願心、精進及覺念有關,後叁種和了知一切智慧有關;度化衆生的願心永遠厭足(欲無減)、度化衆生的方便行恒常不息(精進無滅)、度化衆生的覺性及意念永不退轉(念無減);具一切智慧且叁世智慧無礙(慧無減)、一切執著與煩惱之習性悉皆解脫無盡(解脫無減)、了知解脫之相(解脫知見無減)。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佛的叁種事業功德。第一種功德是,佛的身行永遠都基于智慧,且必定有相繼的智慧(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例如,當我們凡夫從桌上拿起某樣東西時,我們不會細加考量,只是把東西拿起來;由于我們有許多行動都是在心思不細密的情形下進行,這經常造成未來的問題。但是,佛永遠都不可能犯這種錯誤,他的一切行動都基于智慧,這表示在行動之前,他已經審察行動的理由及將産生的利益,因此,當他執行這項行動時,他知道結果是什麼;同樣的,他的行爲必定有智慧相繼,因爲他知道他做了什麼、目的及利益爲何。
第二種事業功德是關于語。證悟者的語也是基于智慧、以智慧爲繼(一切語業隨智慧行)。有時我們事後會後悔先前所說的話,我們會想:“我不應該說那些話,現在麻煩來了。”佛語則絕對不會有這種過失。
第叁種事業功德是關于意。不論任何念頭在心中生起,佛都全然覺知,且在生起的當下就知道它的緣起(一切意業隨智慧行)。這和我們起落無章的念頭迥然不同。
接下來是構成智慧功德的叁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如實了知過去的智慧(智慧知見過去無閡無障),第二是如實了知現在的智慧(智慧知見現在無閡無障),第叁是如實了知未來的智慧(智慧知見未來無閡無障)。
以上是叁十二項自在的功德。這叁十二項自在的功德如同空中的月亮,叁十二項圓熟的功德則如同投映在水面的月影——存在空中的正是投映在水中的。報身或化身叁十二種主要的優美完好外相(大士相),是叁十二項自在功德的投射影像,是自在功德的自然形相。叁十二大士相相當容易了解,我們可以直接參照譯文:
1、足下平滿相
2、千幅輪相
3、手指纖長相
4、手足柔軟相
5、手足缦綱相
6、足跟滿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左月右上山右下而]如鹿王相
9、手過膝相
10、馬陰藏相
11、身縱廣相
12、毛孔生青色相
13、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膚細滑相
17、七處平滿相(七處:二足底、二手掌、二肩及頂門)
18、兩腋滿相
19、身如獅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圓滿相
22、四十齒相
23、齒白齊密相
24、四牙白淨相
25、頰車如獅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廣長舌相
28、梵音深遠相
29、眼色如绀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間白毫相
32、頂成肉髻相
問答
學員:我不了解“涅槃”的意思。
仁波切:佛學名詞“涅槃”(梵文nirvana)有叁種涵義;根據小乘,涅槃是“阿羅漢的境界”;根據緣覺乘,涅槃是“緣覺的境界”;根據菩薩道或大乘,涅槃是“全然且真正開悟的境界”。
學員:仁波切是否能解釋大乘的五道、金剛乘的五道及大手印的四瑜伽之間的對應關系?它們是不一樣的嗎?
仁波切:五道本身,不論是大乘或金剛乘,都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逐漸進步的原則:但是,由于大手印只是安住于自然本性。因此實際上並沒有道或層次的類別,可是,這叁個系統仍然互有關系。
“四瑜伽”中的每一瑜伽都有下、中、上叁個漸進階段。四瑜伽中的第一瑜伽是“專一瑜伽”。專一瑜伽的下、中階段,相對于五道中的資糧道;其上等階段,相對于加行道。第二瑜伽“離戲瑜伽”,相對于見道。第叁瑜伽“一味瑜伽”的叁個階段及第四瑜伽“無修瑜伽”的前兩個階段,相對于修道。無修瑜伽的最高階段,相對于五道的無修道或無學道——全然證悟。
學員:能不能請仁波切就“無明是五毒之一”的角度來定義什麼是無明?
仁波切:無明本身並非五毒之中的任何一個,但它是五毒生起的基礎。無明的意思是“不知道”(不知、不覺)——不了解真正的本性;由于不知道緣故,五毒才可能生起。
學員:無明不是根本的叁毒之一嗎?
仁波切:這種迷惑是因翻譯而起的,因爲英文翻譯往往使用同一字——ignorance——表達兩個不同的藏文字。在藏文中,“瑪瑞(格)巴”(marigpa)指不了解真正本性的無明,“提木(格)( timug)指愚癡或愚鈍、愚昧。
學員:“提木(格)”産生難道不需要心有某種昏鈍或黑暗的狀態嗎?
仁波切:五毒當中的“癡”是“提木(格)”。“提”的字義是“完全停頓”,“木(格)”的意思是“被遮蔽”、“昏鈍”、“不清”。由于這種昏鈍,我們無法了解事物的如實本性。這和“瑪瑞(格)巴”頗爲類似,但意思比較接近“愚癡”。
學員:爲什麼會有無明?
仁波切:因爲證悟本質的本質與本性是空性及明性,它是化顯的自然能力,任何現象都可自其化現。當顯相升起時,我們經驗到它們的存在,但並不了解它們是自心本性的顯現——一切都是自心本性的顯現。由于這種迷惑,我們誤解自己的經驗,無明于是應運而生。
例如,電影院裏有一個空白的銀幕,放映室裏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燈泡,其光線透過影片投射而出;由于這兩種條件——放映機燈泡的明光及影片的影像——的聚合,各種影像投射在空白的銀幕上。環顧四周時,我們看到電影劇場裏只有一片空白的銀幕、一架放映機,而且知道我們只是在看一場電影;但是,當沈迷在電影的情節中時,我們完全忘記真正的周圍環境,誤以爲在銀幕上晃動的影像是真人及真事——我們的根本無明就如同這種“以假爲真”的混淆與迷惑。
學員:您能否解釋各種不同的煩惱?
仁波切:煩惱可分爲兩種:明顯的及潛在的。“明顯的嗔恚”是我們實際經驗到的怒氣,“潛在的嗔恚”指變憤怒的潛在狀態。
“潛在”的藏文是“巴(格)恰(克)”(bagchak)。“巴(格)恰(克)的狀態如同被漿得很硬的哈達或藏式禮巾,它含有使其漿硬化的物質,但我們看不到這個物質到底是什麼。
現在,我並沒有生氣,此時此刻,我非常放松,沒有任何憤怒或激動的感覺;然而,如果有人對我說一些很難聽的話,我將會被激怒,變得很生氣,這就是“潛在的”嗔恚,是嗔恚生起的“潛能”。“明顯的”嗔恚則是“實際”升起或彰顯時的嗔恚。
學員:在菩薩的階段,煩惱的淨化是否有一定的順序?
仁波切:淨化是行于法道的一種過程。當我們達到初地菩薩的果位時,粗略的明顯煩惱將已完全淨除,因此,微細的潛在煩惱將比較容易淨除。雖然微細的潛在煩惱實際上相當濃密,但是,一旦我們契入菩薩地、開展甚深的叁摩地之後,它們並不難淨除。
學員:先前您提到習性,並以殘留的麝香氣味爲比喻;今天您談到本具或俱生的煩惱,則習性和俱生的煩惱是否一樣?
仁波切:不!這兩者相當不同,主要的差異在于明顯及潛在的習性。在藏文中,“潛在”和“習性”的意思是一樣的。“造作”和“本具”或俱生的染汙都屬于明顯的類別。造作的層面是我們在成長中學得的,例如,相信我們所信仰的宗教是對的,其他宗教是錯的,我們被約製相信某些特定的觀念是真實的。俱生的層面指幼兒的自然行爲,是幼兒原本就具有的。兩者都屬于有顯的類別。
學員:因爲它們是暫時的,所以造作的粗重障礙實際上並不是證悟本持本具的。仁波切能否說明它們到底是什麼?
仁波切:這種障礙屬于幻惑或迷亂。根據經典系統,證悟本質如同被泥土或破布覆蓋的珠寶。根據金剛乘系統,得受直指心性的法教時,我們能當下認知自己的本質,在那一刹那,障礙暫時不複存在;然而,當我們忘卻自己的本質,再度將注意力轉向外物時,我們的心再度變得渙散,障礙也隨即回複。
學員:障礙本身是否是證悟本質的一部分,但被錯誤地覺知?
仁波切:是的!你可以這麼說。但是,未正確地覺知證悟本質,是迷惑及障礙生起的原因。
學員:是否所有的衆生都具有障礙,或是取決于業力?
仁波切:所有的衆生都有這些障礙,並非取決于業力;障礙是俱生的,因爲這是衆生與生俱來的,且會自動升起。在微細的障礙被離棄之前,業力就已被離棄了,因此,微細的障礙不可能取決于業力。以玉蜀黍爲例:玉蜀黍被數層外葉包住,剝去層層的外葉之後,就可以看到裏面的玉蜀黍;但是,裏面的玉蜀黍一直都在那裏。
學員:在見道之前,障礙尚未被離棄、淨除,是嗎?在此之前,我們做的是什麼?如果粗重的障礙在見道之前並未淨除,那麼,初機者做的是什麼?
譯者:九地所淨除的是潛在的障礙。
仁波切:當我們提及“五道”時,前兩道指資糧道和加行道,這兩道並不包括于菩薩地。
初地起于第叁道——見道;第二地起于第四道——修道,第二地至第十地都包括在修道中;第五道已經不是菩薩地,菩薩地已經圓滿了,故第五道稱爲無修道,亦即行者已達到完全圓滿的證悟。菩薩地的十地全都包括于第叁及第四道——見道及修道。
學員:我們以天空中的雲爲例,說明障礙無本具的存在性嗎?
仁波切:障礙的確是暫時的,如同空中的雲,除非其他某種狀況發生,例如刮大風,否則雲不會消散。同樣的,障礙雖然是暫時的,除非我們運用某種對治法,否則障礙並不會自行消失。本具的障礙是再生于輪回的主要引發因素,但是,這並不足夠,僅有本俱的障礙並不表示我們會立即再度受生于輪回。再生是由于業力,業力決定我們如何受生、生于何處、何道、是貧或富、聰明惑愚昧……。然而,繼續輪回的主要基礎是微細的本具障礙。
學員:仁波切能否給我們一些微細障礙的例子?
仁波切:先前提到的例子是瓶子的麝香:拿出麝香並用肥皂清洗瓶子之後,仍然有一些麝香的氣味殘留在瓶中。同樣的,達到相當高的菩薩地之後,雖然粗重的煩惱障已被鏟除,可是一些習性的微妙痕迹仍會再度重現。在我們目前的狀態,它們一點兒也不明顯,非常細微,只是潛伏著。
契入菩薩地之後,行者先由清淨粗重的障礙開始,使其逐漸淡薄、消失;行者先使用溫和的對治法,然後慢慢改用愈來愈強烈的方法,相對的,障礙升起的頻率將愈來愈低。搓揉、清洗一大塊布料是很容易的事,但清洗一小塊布則比較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及較多的專注。同樣的,至爲微細的障礙需要極爲堅定有力的修持——極爲強烈的對治法——才能淨除;最後的知識障須要對治力至爲強大的“金剛叁摩地”才能淨除,唯有此境界的叁摩地才能淨除最後一絲至爲微細的本具障礙。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功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