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行事業

  佛行事業

  

  達到證悟之後,證悟功德有開展佛行事業的作用,這是第七金剛論題。佛行事業有兩個層面:

  ·任運自然

  ·無間

  任運自然的佛行事業

  任運自然是什麼意思?這表示佛行事業是“不費力”的活動。當一個政治系統試圖宣傳其哲理時,這往往需要極大的努力及奮鬥,或動用龐大的財源以宜導其目的,甚至動員大批軍隊強行實施該系統。但是,佛行事業並不是如此。佛陀並未花費許多金錢去宣導佛法,也不需要龐大的軍隊去執行他的法教;然而,雖然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入涅槃,他的法教仍廣傳至許多國家及文化,這是因爲佛行事業活動是任運自然的緣故。

  當佛陀住世時,他總共給予八萬四千種法門。當時有二千五百位阿羅漢達到相當高的證悟,然而他們的成就並不是因爲佛陀的努力,而是由于佛行事業任運自然的力量。

  當弘揚小乘法教的利生時機成熟時,佛行事業任運自然地滿足這個需要;後來,廣傳大乘法教的利生時機成熟;再往後,廣傳金剛乘法教的時機成熟。然而,佛陀從不須刻意考量:“現在,我應該傳播小乘法教”,或“現在,衆生需要的是大乘法教”,“現在,我應該給予金剛乘法教。”實際情形並非這樣,而是佛行事業的任運自然及持續不斷,使不同的法教在不同的時機呈現。

  當有待馴服的衆生是小乘弟子時,小乘法教自然盛行;當有待馴服的衆生是大乘弟子時,大乘法教自然盛行;金剛乘法教也是如此。這些活動自然、不費力、不著意地生起。

  就地理而言,小乘法教由菩提迦耶(Bodhgaya)往南傳至印度南方、錫蘭、緬甸、泰國……等;小乘則主要由印度往北傳至中國,然後由中國傳至韓國及日本;金剛乘則由印度傳至臨近的尼泊爾,然後傳至西藏,再由西藏滲入蒙古等地。這完全不是依循某一特定的計劃而發生的,這是一種自然、不費力、不著意的發展,隨時隨地,只要衆生成爲適合這些法教的領受者,佛法就會自動傳播至此,滿足此需要。

  傳法時,佛陀並不須要評估所要馴服的衆生的性情,然後決定該用何種方法教導他們;對佛陀而言,選擇適合時機、地點及聞法者的適當法教是自然、不費力、不著意的。例如,當佛陀在瓦拉那西初轉*輪,爲五比丘開示西聖谛時,他不須要強迫任何人圍聚在旁聽法,他並未籌劃此開示,心想:“我將教導他們四聖谛。”這並不是刻意的行動,而是不費力、任運自發的。二轉及叁轉*輪也一樣是任運自然的。

  無間的佛行事業  

  無間的佛行事業顯示佛陀堅定、無量的慈悲心。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希望一切衆生都從痛苦中解脫、並達到得獲永恒快樂的誠摯大願,因爲諸佛無時不關切衆生的福祉,他們滿足衆生願望的活動是無止境的。簡而言之,由于佛陀的慈悲心是不間斷、無止境的,故證悟的事業活動也是恒常無間的。

  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一位中國人,死亡之後往生地獄道,他所到的這個地獄像一間中國餐廳,許多人圍著一張龐大的桌子而坐,桌子中間擺著好幾盤中國菜;雖然桌上的食物看起來極爲可口美味,但這些人卻苦不堪言。爲什麼?因爲他們的筷子有六尺長,他們可設法用筷子夾起盤中的菜,但卻怎麼樣也無法把筷子上的食物送入自己口中。

  這位新到地獄的人目瞪口呆地看著這番奇異的景象,突然間,有人出現在他面前,並說:“你不應該到這裏,你應該去的的是“另”一個地方。”刹那間,他發現自己到了天堂。他又看到許多人圍繞著一張大餐桌而座,桌上同樣擺著許多美味的中國菜,他們的筷子也一樣是六尺長,但卻沒有人在受苦;圍著桌子而坐的這些人在互相喂食,每個人都用長筷夾菜喂坐在對面的人,因此每個人都吃到美味的食物,都很快樂。當然,這不是真實的故事,但是,卻是一則很好的寓言。佛陀說過:痛苦起于自私,快樂起于利他的意願。

  《寶性論》引用許多例子闡明證悟的無間活動。這些比喻闡述佛陀的色身如何不費力地示現、佛法如何永久及不費力地傳給衆生,及佛陀的證悟境界如何永續無間地存地。這些例子主要是用以表達真相的比喻,不要完全按字面的意義去了解它們。

  傳說中天神之王——天帝釋(Indra)——住在名爲全勝宮的宮殿、他與衆多的天神、天女生活在完美的欲樂與無限的快樂之中。如果地球上的人擁有一大塊極其平滑、光亮如鏡的青金石(帝青寶),天帝釋及其天界的一切情景將反映在其中;如果凡夫看到天界的一切享樂及天帝所擁有的財寶及榮華,並了解這一切完全都是善行的果報,他們將會充滿行善的決心與毅力。

  這是一種比喻,根據這個比喻,天帝釋無意把他的影像映射在某處的青金石鏡子中,這並不是他刻意營造的;雖然如此,這項行爲也並非沒有意義,它具有鼓勵行善的效應。同樣的,佛陀的心並未刻意生起在某時某地開示佛法的意義,佛在世間的示現完全是任運自然的,法教的傳播也是如此。

  另一個例子是回聲響遍天界的大鼓。由于廣大的功德,天神有一個大鼓,安置在全勝宮的中央。大鼓任運自然地發出“四法印”的聲音:

  ·一切和合皆無常(一切行無常印)

  ·一切因緣皆是苦(一切行苦印) 

  ·萬法皆空無自性(一切法無我印)

  ·涅槃是寂滅之境(涅槃寂滅印)

  大鼓並未造作所發之音,這個活動並非刻意計劃而成,是自然生起的。這個例子象征佛陀“語”的事業。佛陀從未思索:“現在,我必須給予某人大乘法教,給予另人一小乘法教。”佛的言說是任運而起的,不同的衆生有的把它了解成小乘法教、有的把它了解成大乘法教。佛陀任運自在的言說,任運自然地利益無量無邊衆生。

  第叁個例子是雨雲。雨雲時而出現在空中,並造成雨;由于所下的雨,花、草、樹叢及林木得以生長,但是,雲並未想:“我應該降一些雨,好讓花生長。”佛陀的意也是如此,他從未想:“現在,我應該生起慈悲的感覺,因爲這對衆生有益。”

  這叁個例子描述佛陀的身、語、意具有任運自然的功德。

  佛的化身像什麼?第一個例子是梵天王(brahma)。雖然他住在梵天,他仍然能化現其他化身到較低的天界;他不須要離開所住的梵天宮,這些化身自然能同時在各處執行他的各種願望。同樣的,佛陀不須離開法身本性,即能同時以報身及殊勝化身利益衆生。

  如同太陽不須刻意發光,而自然、不費力、不著意地將光芒散發至各處,佛陀的一切智慧化身不斷散發出全知、慈悲及力量的璀燦功德。

  如同滿願寶,佛心奧秘不可思議。在此,“奧秘”表示凡夫不可能實際了解佛心的境界。佛心如同滿願寶,因爲滿願寶以無數的方式滿足衆生的願望。同樣的,或利用了義、或利用不了義,佛心藉由授與衆生適合其興趣及需要的法教而滿足他們的願望。

  另一個例子是回聲,這象征佛陀言說的奧秘,自然、不費力地回響,如同回聲自然、毫不著意地出現。

  虛空自然地遍及各處。如同虛空,佛的化身自然、不費力地化現,在任何需要之處顯現。這個例子敘述佛身及化身奧秘不可思議。

  最後,佛陀的事業如同大地般蘊涵一切清淨的現象,例如美麗的花朵、珍貴的寶石及深埋在土中的寶藏,及一切不清淨的現象。大地無分別地蘊涵這一切。同樣的,遍及一切的佛行事業涵蓋一切衆生,不論他們是清淨的菩薩、阿羅漢、獨覺者,或只是平凡、不清淨的衆生。諸佛不會想:“他們已經是菩薩,不需要我們的慈悲心了。”即使是十地菩薩,諸佛仍然一樣以大慈悲心看待他們。

  諸佛也以同樣的大慈悲心看待沈迷于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的平凡衆生,他們從來不會想:“我們無法幫助這些衆生,對他們生起慈悲心並沒有用,因爲我們無論如何都無法感動他們。”因爲慈悲的佛行事業涵蓋一切,如同大地一般,無分別是其根本功德。

  前叁個例子——天帝釋、天鼓及雨雲——代表佛陀身、語、意的奧秘,它們說明佛行事業任運自在、不費力、不著意的功德特質;梵天王、回聲及滿意寶的例子,則說明佛行事業不可思議的本性。

  問答

  學員:仁波切可否多談一下大手印四瑜伽?

  仁波切:大手印四瑜伽是專一、離戲、一味及無修瑜伽。這四種瑜伽的分別在哪裏?通常四瑜伽的修持以“止”和“觀”的禅修爲始點,以無修或完全證悟爲終點。

  “專一”表示心能完全安住于專注的對象。不修持禅定的人通常心很忙亂,注意力分散在各處,而專一的訓練則是學習把心專注于一個方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焦點。

  如實地證知心的本質時,行者將體認到佛性完全沒有任何複雜的思惟造作,即遠離戲論。“離戲”和證知佛性的單純層面有關。

  當一滴水融入大海時,它和大海融合爲一;同樣的,雖然現象有不同的顯相,但心的本性覺知一切現象爲單一一味。因此,當行者對心的本質認識逐漸增長時,他將契入“一味”的階段,了解一切經驗覺受、一切現象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是“一味”的。

  “無修”或“無學”表示行者已實際達到完全證知事物之如如本性、現實之根本狀態的境界,此時,行者不須要再做任何修學或開展,因爲他已全然證知一切。在較低的瑜伽層次時,行者必須開展對證悟本質的證知程度,但是,一旦達到完全證知的境界之後,就不必要再做什麼了,一切都已自其中。因爲這個理由,全然證知又稱爲無修。

  學員:凡夫如何能覺受到化身?

  仁波切:習氣很重的人將無法親見證悟化身而直接得受法教,所以,這視業障而定;如果累積了足夠的福德,我們將可親見如此的化身。此外,如果沒有佛行事業,就不會有化身及法教。然而,將法教付諸實修與否及實修成就爲何,完全決定于我們自己,否則,佛和上帝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學員:爲什麼證悟者會老死?

  仁波切:了解現象的方法有兩種:事物如何顯現,及事物的真相。就顯相而言,諸佛化現出經曆生、老、病、死…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行事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