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僧

  僧

  

  如同前章解釋過的,皈依有兩個層面:因位皈依及果位皈依。此教本中,僧是果位皈依的一部分,不是我們在作皈依大禮拜時所觀想的僧。

  僧爲因位皈依

  一般而言,“僧爲因位皈依”的意思是:僧是我們在法道上的伴侶暨釋迦牟尼佛法教的追隨著。由于釋迦牟尼佛于二千五百年前住世,現代的我們無法會見他並直接領受他的法教,無法知道他到底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然而,佛陀創建了延續至今未曾間斷過的僧寶傳統,因此,殊勝的佛法得以完整地保存到今天。我們可視僧寶爲法道上的伴侶,因爲他們精善于幫助我們修學聖珍的佛法。例如,當我們因爲怠惰或其他因素而無法修持時,僧寶會鼓勵我們繼續在法道上求進步。這稱爲因位皈依的僧。

  僧爲果位皈依

  《寶性論》以果位皈依敘述僧伽、前兩章述及佛和法各具有兩類六種,或總計八項的功德,而僧伽也是如此。

  在藏文中,果位僧伽的根本功德稱爲“瑞(格)卓”(rij-drol),意爲“智慧”及“解脫”。你也可以說“瑞(格)卓”和佛或菩提(bodhi)的意義幾乎一樣。

  “佛”的藏文是“桑傑”。“桑”的意思是“淨化”或“淨除”,即達到全然的證悟時,一切障礙或瑕疵皆已完全淨除;“傑”是指佛果的諸種功德都已經“完全開展”、“完全顯露”。 

  梵文之“菩提”的藏文翻譯是“江秋(不)”。“江”的意思是應斷除、離棄的已被“淨除”,“秋(不)”的意思是證悟的智慧與功德已臻至“完美”。

  “瑞(格)”(rig)的意思是“完美和知識”或證知,“卓”(drol)的意思是從應斷離的“解脫”。所以,“瑞(格)卓”和“菩提”的意義幾乎一樣。但是,佛果指最終究的結果,兩者的差異在于:“菩提”——證悟——一詞較著重漸進而至的成就:“瑞(格)卓”——智慧與解脫——則因爲修持者尚未完全達到最終究的結果。

  智慧叁功德

  智慧有叁種功德:

  ·如實了知本性的智慧(如實見智)

  ·見到一切存在現象的智慧(盡真實智)

  ·覺知內在的智慧(內自證智)

  如實了知本性的智慧

  在一般佛法術語中,“如實了知本性的智慧”指究竟的甚深智慧;“見到一切存在現象的智慧”,指遍知一切事物的相對本性、覺知任何依因緣而顯現的現象。簡而言之,第一種智慧覺知事物的空性層面、甚深的究竟真理(勝義谛)、現實狀態的真正本性;第二種智慧覺知廣泛的相對真理(世俗谛)。

  在藏文中:“吉他瓦(jitawa)一詞的意思是“完全如其所是”(如實、如是、如如)。例如,視紅色爲紅色、視黑色爲黑色、視小的爲小的;如果我們把紅色看成黑色,或把大的看成小的,就不是如實地覺知事物的本性。如實了知本性的意思是:覺知現象原來如此的本性。這種智慧使僧伽真正了知現實狀況的本性。通常我們誤以爲事物是具體的,具有實質的存在性;但是,僧伽看到世界不具真實、具體存在性的如如真相,他們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性、自性是明性的真相。

  見到一切存在現象的智慧

  在藏文中,“進耶巴”(jinyepa)一詞的意思是“任何存在的”、“存在的一切”。它的原義是,如果有叁件物體,我們覺知到有叁件物體;如果有一百件,我們看到全部一百件。我們覺知任何一切存在的現象,且這種覺知是完整的,不是部分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論其特質爲何——都被如實地覺知,這是完整、全然的了解。凡夫的知識或許相當廣博,但有一定的限製,其智慧不能理解此界限之外的現象;但是,僧伽具有遍涵一切的智慧。

  覺知內在的智慧

  智慧的第叁種功德稱爲“覺知內在的智慧”。這表示修行者覺知自己內在的證悟潛能,即每一衆生皆存有的佛性或開悟的本性,這種覺知是了解一切衆生——包括我們自己——都能達到圓滿的證悟。由于這種智慧,我們不會陷入“我永遠也無法達到證悟”或“我無法達到勝衆之成就”的念頭而深感氣餒,此殊勝智慧確知每一位衆生都具有這個種子——證悟成佛的因。所以,我們和勝衆一樣能成就佛果,因爲我們全都具有同樣的潛能;既然證悟的潛能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就沒有理由感到氣餒。

  因爲衆生的性情及能力不同,我們似乎只能幫助某些人,而無法幫助其他的人——適合某些衆生的,可能不適合其他的;我們甚至會覺得,某些衆生具有開悟的潛能,其他則沒有。但事實絕非如此,所有的衆生——無一例外的——都具有證悟的本質及成佛的潛能。某些衆生比較聰明,某些衆生具有極大的信心,有些則缺乏信心,但他們仍然全都具有證悟的本質。由于具有證悟本質,即使是才智很低或信心不足的衆生也能開展其成佛的潛能。

  大菩薩從不畏懼利益無量無邊有情衆生的事業,雖然他知道這必須經過許多劫才能圓滿,他不會感到氣餒而想:“如果這只需要一、二劫,我就有辦法幫助這些衆生;可是,如果要更久的話,我就無能爲力——衆生實在太多了!”由于這第叁種功德——覺知內在智慧,菩薩具有致力于廣大度生事業的勇氣及無畏。

  因此之故,這叁種智慧功德至爲清淨。這叁種智慧功德的無比清淨,導致解脫的叁種功德。

  解脫叁功德

  解脫具有叁種功德:

  ·免于束縛——染汙——的自由

  ·免于遮障——知識障——的自由

  ·免于劣見——聲聞者及緣覺者的態度——的自由

  免于束縛的自由

  解脫的第一種功德是免于束縛的自由。在許多例證中,“束縛”指貪婪或執著,但是在此處,它遍指使我們困于輪回的叁毒或五毒所形成的一切煩惱和障礙(煩惱障)

  免于遮障的自由

  第叁種智慧——覺知內在的智慧——實際上涵蓋于前兩種智慧;如實了知本性的智慧,及見到一切存在現象的智慧;但是,爲了闡明及強調覺知內在智慧的重要,它被單獨描述一種功德。同樣的,解脫的第叁種功德——免于聲聞者及緣覺者之劣見的自由——實際上包括于前兩種功德;免于束縛的自由,及免于遮障的自由;然而,爲了強調無私菩提心——相對于聲聞者及緣覺者的自利態度——的重要,它被單獨描述爲一種功德。

  免于劣見的自由

  聲聞者(梵文sharavaka)不關切其他有情衆生的成佛潛能,因此沒有利益其他衆生的意願;緣覺者(梵文 pratyekabuddha)又稱爲獨覺者或辟支佛,覺得僅只爲自己而成佛就足夠了,因此也沒有利他的志願。事實上,這種態度和覺知內在智慧正好相反,而且它唯一的對治就是覺知內在的智慧。

  總而言之,賦有這些無上美德或智慧功德的僧伽,被尊稱爲“聖僧”。聖僧已超越輪回,他們具有智慧及解脫的根本功德,這兩種根本功德可分別細述爲叁種。依據西藏的計算方法,以上六種細分的功德加上兩種根本功德,總共是八種功德。

  問答:

  學員:仁波切能否進一步說明什麼是障礙,及它們和六波羅密多的關系?

  仁波切:六波羅蜜多(梵文paramita)又稱爲六度,可抵銷煩惱障的力量。例如,布施波羅蜜可消減吝啬及貪婪,持戒波羅蜜可防範貪戀或厭惡的執著所造成的非理性行爲,忍辱波羅蜜可克服嗔恚,精進波羅蜜可消除怠惰,禅定波羅蜜可矯正渙散的過患,智慧波羅蜜可驅散錯誤的知見。

  學員:凡夫和佛的覺知有何不同?

  仁波切:我們衆生目前所具有的智慧、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智慧,和佛具有的智慧,在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兩者的相對特質不同。我們的智慧是基于推論或演繹。因此,我們的了解是比較概念性的知識,例如,研究某件東西時,我們得知它的具體特性是什麼,但是,這並不是直接的了解。然而,當達到初地菩薩的果位時,我們的知識及了解變成直接的。而不再是推論的。目前,我們對事物只有非常粗略及淺濕地了解,菩薩則具有洞察性地甚深了解;但是,在本質上,這仍然是同樣的智慧。

  不過,在達到完全證悟之前,菩薩的智慧仍然不圓滿,他們仍然有禅修與禅修後這兩種階段的差別。在禅修時,他們的智慧是契入法性的圓融內證;但在禅修後,他們的智慧仍然暫時受到不清淨覺受的障蔽。當他們終于達到完全證悟的境界時,禅修與禅修後階段完全融合爲一。所以,當佛覺知到“他者”或給予開示時,他的心從不離其自然狀態。

  達到圓滿開悟的境界時,兩種智慧自然生起;如實見知本性的智慧,及見知一切的智慧。在佛的覺知中,沒有任何事物具有本具的存在性,即使是衆生也如此,“事物”的存在系于衆生的幻惑或錯覺。由于佛具有了知一切世俗事物的圓滿智慧,他們知道衆生有什麼覺受,並了解衆生因其幻惑而曆經痛苦。雖然諸佛已經了悟痛苦無任何本具的存在性,他們仍然對誤以痛苦爲真實的衆生具有無比的慈悲,這種究竟的慈悲稱爲“無緣慈悲”。當然,圓滿證悟者也可能視一切衆生爲聖傑、完美,因爲《寶性論》闡明一切衆生都具有證悟本質,這實際上並不矛盾。

  學員:我不太了解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有什麼差別?

  仁波切:當我們步上法道時,目標是“究竟菩提心”;我們把注意力朝向這個目標,這種志願本身稱爲“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又稱爲絕對菩提心,和直接證知真相或法性有關。“菩提心”一詞的梵文是“菩提淒他”(bodhichitta)“菩提”的意思是“證悟”,“淒他”是“心”,兩者合起來,表示契入事物真正本性的直接內證。

  學員:“上師的加持”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加持不是由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的具體實質,這樣的東西並不存在;然而,如果我們具足開放、清淨的信心,那麼,某種與我們深信的對象相應的能力將會開展。如果對上師具有完全的信心,那麼,我們會具有達到上師已經達到的成就的能力——這是加持的真正意義。

  在法道上修行時,對上師的虔敬心非常重要,因爲上師是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的人;修行須要對修行有信心,否則,修行的效益不大。如果我們想:“這也許會有圓滿的成果,但也可能不會。”那麼,我們就不確定自己在做什麼,這種懷疑將會使我們無法達到最終的成果。如果我們對自己所做的事——修行——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心,就只能達到一半的成果。爲了對自己的修行真正有信心,我們必須真正信任法教的來源;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上師有完全的信心。因此,虔誠心至爲重要。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