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

  佛

  

  皈依有兩種;因位皈依及果位皈依。一般皈依,包括皈依叁寶及加行法的皈依,屬于因位皈依。皈依釋迦牟尼佛,表示認定他是至高的導師,並相信唯有他才能引導我們走完解脫道。由于皈依圓滿的導師,我們成爲具格的學生;成爲入門弟子之後,必須立志追隨上師及其法道,如此才能在修持道上漸進而行,最後達到修持的果——證悟成佛。

  《寶性論》以果位解釋皈依的意義。果位皈依指最後的結果——未來的證悟境界,修持者自輪回海解脫並達到圓滿的快樂與自在。現在,我們應該學習如何修持及達到果位皈依。

  通常我們說:“我皈依佛。”但是,這個佛和《寶性論》所敘述的佛稍有不同;或許應該說,《寶性論》所敘述的佛,實際上是成佛的狀態或境界。

  爲什麼要努力成佛?證悟境界具有兩種特殊的利益;自身的圓滿利益(自利圓滿)及他人的圓滿利益(他利圓滿)。

  根據這個教本,佛的功德可細分爲六種:

  ·非造作(無爲)

  ·任運而顯(離作意)

  ·非依外因而悟(不依他覺)

  ·具大智慧

  ·具大慈悲

  ·具大能力(具力用)

  此六項功德中,前叁項稱爲叁自利圓滿。

  非造作

  非造作或非整治而成的功德,表示佛的境界不是一種聚合物或製造、組合而成的狀態。聚合物或和合物通常是由不同的部分組合而成,如同飛機的構造,但不論這種物體顯得多麼堅固耐久,總有一天我們會說“這架飛機已經不能飛了”、或“這架飛機墜毀了”、或“這架飛機報廢了”。飛機是由機身、引擎、電路及其他機械組合而成的,它或許極具價值,但遲早都會分解。同樣的,不論其組合成分爲何,一切聚合現象都是無常的;不論我們多麼努力地加以維護,它們都不可能永久存在。因此,非聚合、非造作而成的全然證悟,才是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的目標。

  佛的境界以叁身表現:法身(梵文 dharmakaya)、報身(梵文sambhogakaya)及化身(梵文nirmanakaya)。爲什麼佛的法身是非造作而成的、更不是一種産品?從某個角度來看,法身似乎是證悟之後才能得到的,仿佛我們現在不具有法身,因爲我們現在尚未開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法身指的是彰顯我們原本就具有的證悟本質——成佛的潛能。就此而言,佛的法身並不是造作出來的,佛的法身是本具的、非造作的;由于證悟本質是非造作的,故佛的境界亦是不變的、恒常的。

  任運而顯

  成佛的第二項功德是任運而顯。當我們聽說佛的境界是非造作的時候,可能會認爲它不具任何功德特質。虛空的本質雖是全然空白、無聚合、不具任何善美的特質;但是,證悟卻賦有無量不須作意自然顯現的功德。

  非依外因而悟

  成佛的第叁項功德是非依外因而悟。我們如何證知非造作且任運而顯的境界?這兩種功德並非透過外在因緣而被證知,否則,我們就必須依賴外在的因素才能開悟,唯有在他人或他物的成全之下才能成佛;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只須了知自身已經具有的本質——內存的證悟本質——就能成佛。因此,證悟不須依賴任何自身之外的因素。

  以上是叁種圓滿的自利功德。然而,如果成佛只是爲了利益自己,佛果就有失殊勝;佛果尚且具有由這叁種自利功德所衍生的叁種利他功德——此教本接著解釋這“叁種圓滿的利他功德”。

  具大智慧

  佛的慈悲伴隨著清晰了知衆生的需要及如何利益他們的智慧。例如,幾年前美國對越南非常友善,誠心想幫助當地人,他們以各種方式給與越南大量的援助,但是最後還是無法幫助越南,他們的援助甚至可說是有害的,這是因爲他們的善心沒有圓滿的智慧作爲基礎。我對冒犯在座的美國人表示歉意。(笑聲)

  圓滿的智慧確切如實地覺知衆生的苦,並知道如何真正解除他們的苦,或保護他們。這種圓滿的智慧是佛慈悲的基礎,而佛利益衆生的能力則來自于慈悲。

  具大慈悲 

  佛利益衆生的能力是從哪裏來的?佛利益衆生的能力起源于佛對一切衆生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自然的藥方,恰如其反面的嗔恨心則是自然的毒藥。例如,假使某個人很容易動怒、或心懷恨意、或居心不良,其他人將會躲避他,心想:“我最好離那個人遠一點。”相反的,如果某個人心地善良,其他人會想:“他是我的朋友,我喜歡他,相幫助他。”和前者接觸的一百個人將成爲他的一百個敵人,和後者接觸的人則將成爲一百位朋友。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對這個世界有這麼大的影響,因爲他具有大慈大悲心,希望幫助及保護遍滿宇宙的一切衆生。由于這種無間的大願心,利生能力于是生起;同理,深廣不可測的佛行事業,終將開展。

  此種遍在的大慈悲心是從哪裏來的?它起于圓滿的智慧。愛有不同的類別,某些愛事實上只是執著與貪戀,某些愛則是錯誤的愛。例如,基于溺愛而贈送武器給小孩或不負責任的人,雖然他們想得到這樣的東西,但這種行爲卻只會傷害他們及他人。

  具大能力

  根本教本提到佛果具智慧、慈悲及能力——慈悲基于智慧,能力則基于慈悲。如果佛的境界不賦有圓滿的能力——幫助衆生的無限能力,利他功德如何能真正彰顯?例如,如果一位母親沒有手臂,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的孩子被河水沖走,雖然她很愛她的孩子,但卻缺乏挽救他、使他不溺斃的能力。同樣的,如果缺乏幫助他人的非凡能力,佛如何能利益無數衆生?

  圓滿證悟者的利生能力是持久不斷、涵蓋一切、極爲強勁有效的。雖然釋迦牟尼佛大約于兩千五百年前住世于地球,但現今仍有無數衆生在修持他的法教並達到證悟,這證明佛的利生能力持久不斷;由于佛陀的利生能力遍涵一切,故佛法數千年來一直興盛不衰,且傳播至世界各地。從個人經驗來看,佛法已傳遍人道,實際上,佛法的傳播範圍超越了我們有限的知覺。由此看來,證悟的能力確實是遠弗屆的。

  佛陀的法教不須借重物質力量而遍傳于世,這說明了佛利生能力的強大、深遠。以帝國主義爲例,其散播涉及大量的財力、人力及軍備。雖然武力可強迫他人接受某種觀點,然而佛陀只攜帶一只化緣乞食的僧缽,除了僧缽之外,兩手皆空;他並未使用軍隊或核子武器,但仍對世界有極大的影響,這便是由于佛的利生能力極其強大、深遠的緣故。

  《寶性論》總共敘述八項成佛時所顯現的功德,但可歸納爲兩種。當我們了解成佛的這兩種功德——叁項自利的功德及叁項利他的功德——是多麼殊勝時,我們將會覺得自己必須努力實修、盡速達到全然的證悟。

  問答

  學員:仁波切說,叁轉*輪指出空性並非只是一種空無的狀態。這是否表示修持二轉*輪的法教只能達到空無的狀態,或這只是初學者的誤解?

  仁波切:修持二轉*輪的法教並不會讓我們陷入空無或“無心”的愚昧狀態;相反的,藉由空性禅修,明性將會自然地增長。但是,叁轉*輪從一開始就強調“明”的層面,因此被認爲是比較迅速的法門。舉個例子來說,學習ABC或認字並不能讓我們立刻得到博士學位;但是,我們仍然必須由ABC開始學起。

  學員:您提到彌勒尊者是十地菩薩,爲什麼不是十叁呢?

  仁波切:總共有兩個系統;經典及密續。雖然這兩者之間沒有很大的差別,但在術語方面仍然有些不同。根據經典系統,菩薩的境地(梵文bhumi)可分爲十個層次,即菩薩地共有十地;第十一地是完全證悟的境地。密續系統則將之分爲十叁地;第十一地稱爲“遍在明光”,第十二地是“甦省蓮華”,第十叁地則是“全然證悟”或“圓滿證悟”這個層次又稱爲“金剛持者”。我們也可以說彌勒尊者已達到十叁地,這完全一樣;但因爲這個法教屬于大乘,所以采用的是十菩薩地系統。

  學員:但是您說第十叁地是完全證悟。

  仁波切:根據金剛乘,這是金剛總持或金剛持(Vajradhara)的境界,是完全開悟的狀態。

  學員:如果第十叁地是全然證悟,那麼,爲什麼稱爲“地”?“地”聽起來好像仍然是法道上的一個階段。

  仁波切:“地”的藏文是“薩”(sa),意思是層次、土地、地基或基礎。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發生在土地之上,土地是一切狀況發生的基礎;十地就如同菩薩功德升起的基礎。西方人通常認爲十叁是不吉祥的數字(笑聲)所以,以十地爲討論基礎可能比較好。

  學員:您能不能說明證悟本質“空”了什麼?

  仁波切:當我們談到“空”時,通常指的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實質”。當我用手敲張桌子時,會有聲音産生,這表示桌子具有某種具體的物;但是,證悟本質不具任何具體的實質,它是空性的。

  在實修時,我們應該觀照自心,思惟“心到底是什麼?它像什麼?”我們的心造作了無數繁多的念頭和煩惱,我們所看見的周遭一切大都是心的造作;然而,當我們坐下來r探索心,問自己“我的心在哪裏”時,卻在任何地方找不到心,什麼“東西”都找不到——這就是爲什麼說心的本質或本性是空性的。

  但是,它僅僅是空的嗎?不!不是。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心是清明及覺醒的(明覺),因爲它能理解、覺知及思考。在開悟的最後階段,不可思議的功德及智慧會彰顯出來。

  學員:所以,當Gmb讓炯多傑(Rangjung Dorje)說“心是空性的”時,他是否在強調:即使是佛性的功德——例如恒常、清淨……也只是我們對佛性的標簽及概念,而在究竟上,佛性超越了任何我們可能引用的言語?這是讓炯多傑這句話的的意義所在嗎?

  仁波切:實際上,空性、明覺和所具的功德是完全相關的、是密不可分的。佛性具有清淨、恒常、妙樂、無上智慧等功德,這正是因爲它的本性是空性,而空性是清淨的、恒常的、妙樂的、無上明智的……等。因此,當我們說佛性是空性的時,意思並不是它不具有任何特質。

  學員:在回答前一個問題時,仁波切說,我們所看見的一切大…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