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金剛論題
此教本的主體包括七金剛論題。“金剛”(梵文vajra)的意思是堅固及穩定,金剛杵能擊潰所有敵對者而不傷害持用者;換言之,當修持者證知這些法教時,一切無明及誤解都被摧毀無遺。
前叁項金剛論題是叁寶,指修持之果;
·佛
·法
·僧
後四項金剛論題又稱爲“四不可思議之金剛”:
·佛性
·證悟
·功德
·事業
佛性(如來藏)是佛果的因,由于具有這個因或種子,我們才能達到第五金剛論題——證悟。達到證悟時,特定的功德特質會顯現出來;證悟的功德是第六項論題。具有這些證悟功德時,佛行事業自然會展開;證悟的事業是第七項論題。此七項金剛論題是此論注的主體。
佛
第一項金剛論題是“佛”。我們認定佛陀是導師,因爲他具有兩種非常殊勝的功德。在梵文中,佛的意思是證悟、圓滿的智慧。在藏文中,佛是“桑傑”(sanggye)“業”(sang)的意思是已淨化、已淨除,表示所有瑕疵及過患——例如煩惱及業障——皆已完全被淨化及鏟除;“傑”(gye)的意思是揭顯、完全開展,表示證悟者已完全開展一切證悟的智慧及功德。
法
第二項金剛論題是“法”,梵文爲“達(爾)瑪”(dharma)或“達摩”,藏文爲(確)(cho),具有多種不同的意義,但主要的意思是“改變或矯正某種事物。
須要加以矯正的是什麼?是我們自無始以來就養成的不良習氣及傾向。藉由佛法的修持,如此長久以來一直習以爲常的不良習氣將轉變成正面、有益的行爲。
僧
在翻譯爲藏文時,第叁項金剛論題“僧”或“僧伽”(sangha)變成“戳(克)”(tsok)或“給(恩)頓”(gendun),保持原來的“團體”、“聚集之衆”的字義,但蘊涵著更深的意義。“給(恩)頓”的意思是“美德的意欲”或“爲良善的目標而努力”,但其實際意義比較接近潛能。我們具有達到證悟的潛能,若沒有這種潛能,解脫將是不可能的。例如,沙可能粹取出黃金嗎?不可能,因爲沙缺乏黃金的潛能,但是,金礦粹取得出黃金,因爲它具有黃金的潛能;同樣的,牛乳攪得出奶油,因爲它具有此種潛能。以此類推,由于具有證悟的本質,有情衆生具有證悟的自然潛能,因此,我們不僅能達到證悟,而且必須這麼做。
佛性
第四及第五項金剛論題——佛性及證悟——之間有直接的關聯。現在,我們證悟本質被煩惱的染汙所障蔽,但是,它們可被淨除;一旦這些染汙被淨除之後,我們自然就從輪回中解脫。
證悟
梵文“菩提”(bodhi)的意思是“證悟”,相對的,藏文是“江秋(不)”(jang-chub),意義類似于“佛”,但稍有不同。“江”的意思是“已淨化”,指一切煩惱及業障皆已淨化,一切必須斷除的皆已斷除;“秋(不”)的意思是“已至圓滿”或“已開展”,指的是證悟的功德、智慧等。然而,“佛”和“證悟”都是道的果。
功德
第六項金剛論題敘述證悟的功德。在遵循修行道、斷除應斷除的、開展應開展的之後,我們達到的是什麼?——某些功德應該被彰顯。如果奶油沒有用途了,努力地攪動牛乳將是無意義的舉動。同樣的,如果我們曆經艱辛的學習及修持而達到證悟,所得到的果應該具有補償此番努力的價值。
佛行事業
佛的功德會利益衆生嗎?僅僅爲自己一人而達到證悟似乎有些不當。國王具有極大的權勢,但如果他不利益臣民,那麼,他的權勢並沒有什麼意義。同樣的,達到證悟之後,佛行事業將爲了利益衆生而任運自然地開展。這是第七項金剛論題——佛行事業。
研習前叁項金剛論題時,我們將會發現叁寶的美德;研習後四項金剛論題時,則會發現達到此等成就的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