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般而言,自利是一種合理甚至高尚的行爲,但是,有時人們會爲了自己的快樂而企圖傷害他人,在佛法中,這稱爲“錯誤或不良的意圖”;至于“良善的意圖”,則是利益他者的意圖。然而,如果認爲所謂的“他者”僅指少數某些人,例如我們的親人、朋友或同胞,那麼我們的見解就有所偏差;我們不應該只偏愛某些人而傷害其他的人,應該培養平等的態度,善意地對待所有的衆生——包括動物。如此,我們的善意將擴展爲廣大的菩提心(bodhichitta)。
有些人認爲佛教從並沒有真正在服務社會,例如像基督教組織一樣創辦學校及醫院。由此角度來看,佛教徒或許不以具體的方式利益社區,然而,佛教的主要目的是藉由各種“意”的修持而利益他人——佛法修持者藉由良善的意圖而服務他人,他們因永不遺忘良善的動機而能真正利益衆生。因此,不論是在聽聞佛法、或研讀佛經、或修法,發菩提心都至爲重要。
雖然我們打算尋求並遵循真正及圓滿的法道,但若缺乏一位具格向導的指引,則永遠都無法發現這樣的法道;如果我們試圖自己去尋找法道,或追隨資格不足的老師,則可能會犯下嚴重的錯誤。因此,首先必須謹慎地尋找一位真正的上師,然後遵循他的教導。
這個教本首先載明它的梵文名稱,以證明這個法教最初是由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所傳授,這表示此法教最初是在印度,由圓滿證悟者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
此教本的梵文全名是“瑪哈雅那烏塔昴坦多羅釋多羅”(Mahayana Uttara Tantra Shastra),中文的傳統譯名爲《究竟一乘寶性論》,又稱爲《分別寶性之大乘最勝要義論》或《分別寶性大乘無上續論》;它的藏文名稱是“貼(格)巴千波局啦美典確”(Tegpa Ghenpo Gyu Lamey Tencho)。在梵文中,“釋多羅”(shastra)的意思是論述、闡釋或注解,西藏學者將之翻譯爲“典確”(tencho),意思是“指示及改變”——指出改變存有之煩惱及不良習性的正道。因此,“釋多羅”的實際意思是“指出正道及改變煩惱”。由此可知,進入正道可轉變煩惱。
在藏文中,這部論注的通俗名稱是“局喇嘛”(Gyu Lama)梵文“烏塔晟”(uttara)及藏文“喇嘛”(lama)的意思都是至高或無上。由于這個法教是佛陀叁轉*輪時所傳的,所以有如此的敘述。
梵文名稱的第二部分是“坦多羅”(tantra),中文譯爲“續”或“密續”,藏文爲“局”(gyu)。“密續”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氣脈,明點或性修持法,這並不是密續的真正意義;密續的意義是“連續性”或“連續的體性”,是在“根”的階段、行于“道”的階段及獲得“果”的階段都存在的連續體性,因此,“密續”一詞應該被理解爲連續性或連續體性。簡單地說,“烏塔昂坦多羅”意指“無上的連續體性”。
《究竟一乘寶性論》——簡稱《寶性論》——的主題是每一位衆生皆具有的特質;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證悟的種子,而且這個潛能是可顯現的,因此每個人都具有證悟的本質。
此教本以探討構成此法教主體的重要論題開始。其中,首要的論題是“真實情況”或“真相”。爲了解釋此真實狀況——事物的根本,此教本首先闡明輪回充滿各種痛苦。爲什麼這些苦難會生起?它們起源于何處?——痛苦起源于幻覺或誤解真相。貪、嗔、癡、慢、疑這五種主要的煩惱(五毒)起于無明,無明則起于不了解或誤解真實情況及事物的真相;要淨除此種迷惑及無明,必須證知事物的真正本性。
佛陀給予不同次第的法教,用以幫助衆生認識事物的真正本性。一般而言,衆生相信世界是恒常不變的,並且他們能得到永久的快樂。爲了鏟除這種錯誤的觀念,一開始時,佛陀稍爲隱藏事物的真相;他最初的開示以闡明世界的本質是無常及痛苦爲主,通稱爲初轉或一轉*輪。
當他的弟子熟悉這些基本法教之後,佛陀教導他們說:雖然無常是不可否定的事實,但並沒有真實的存在性。在強調空性的二轉*輪法教中,佛陀解釋說:一切事物皆缺乏具體的本質及自性。
後來,佛陀開示說:空性指的並不是一種空無的狀態,若是如此,各種現象怎麼可能會産生?整個宇宙怎麼可能會生起?此時,他叁轉*輪,闡說心的明性,知道一切顯相的能力,此深奧、究竟的法教強調智慧、本具的覺醒狀態(本覺)。
金剛乘或許比大乘更有力量,且成就的速度較快,但是,佛陀在給予金剛乘法教之前,卻先傳授大乘的法教。在修持金剛乘法教之前,行者必須先建立雙重的正確基礎;發菩提心及秉持正確的知見(正見)。若沒有這兩者的堅定基礎,行者無法真正修持金剛乘法道。
佛陀給予許多經典(sutra)及密續的法教,本論注屬于經典系統的法教。雖然佛陀給予各種經典的法教,不過他以強調自利的言說開始——這是小乘(Hinayana)的焦點;後來,佛陀才給予強調爲利益如虛空般無量無邊衆生而開悟的法教——這是大乘的特點。《寶性論》是屬于大乘的法教。
雖然這個法教屬于大乘,然其梵文經名卻包含“密續”一詞。這是因爲當我們還在“根”的階段、仍然是衆生時,我們具有佛性;當我們進入“道”的階段,成爲菩薩時,證悟的本質繼續存在;最後當我們達到“果”的階段,成爲佛時,證悟的本質也依然存在。由于證悟本質是貫穿根、道及果整個法道旅程的連續體性,故此法教稱爲“密續”。
證悟的過程可分爲叁個階段來討論:不清淨、部分清淨部分不清淨,及全然清淨。當我們是不清淨的平凡衆生時,證悟本質是何種狀況?當我們是部分清淨部分不清淨的菩薩時,它像什麼?最後,當達到絕對清淨、完全開悟的境界時,證悟本質又像什麼?《寶性論》的主題便是解釋證悟本質在這叁個不同開悟階段的特性。
彌勒尊者闡釋《寶性論》的法教屬于哪一類?它屬于叁轉*輪的法教。此教本的內容是基于佛陀所傳授的另一法教——《陀羅尼王經》(Dharani Raja Sutra),(又稱爲《密咒王經》或《真言王經》),雖然這個法教已經涵蓋于《陀羅尼王經》之中,彌勒尊者仍在此清晰、易解的論注中概述其要點。
《寶性論》被認爲是佛陀的法教,但是,我們卻不能說它是佛陀本人的言說。佛法的教示通常分爲兩種:佛陀親自傳授的法教,以及經佛陀允許而傳授的法教。在第二種情形中,佛陀會告訴某位菩薩說:你可給予衆生某種法教。由于彌勒尊者是佛陀認定的法嗣,故此法教可說是佛陀間接給予的。
佛教典籍的作者才能通常可分爲上、中、下叁品。理想的佛教典籍作者已直接證知萬法實相或法性(dharmata),由于已證知事物的本性,因此他能清晰地解說真相。中等資質的作者則得到個人本尊(yidam)的允許或指引,例如:見到文殊菩薩(Manjushri)的形相,並得授撰寫某種法教的指令,此時,雖然他尚未證知法性,但在本尊的指引及加持之下,仍然能正確無誤地完成著作;並且,在撰寫法教時,他個人的瑕疵消散不存。在最後一種情況,作者精通佛陀法教及五種大學科(五明),因此具有撰寫論注的能力。
彌勒尊者
撰寫《寶性論》的彌勒尊者,是圓滿證悟者釋加牟尼佛的法嗣,因此屬于上上品的作者。彌勒尊者不僅已證知萬法實相,且其證量已達十地菩薩,釋迦牟尼佛指認他爲法教的繼承者。
彌勒尊者將此無上的法教傳給他的弟子甦省聖者(Arya Asanga)。《文殊師利根本密續》(Manjushri Mula Tantra)預言一位名爲甦省的賢者將出現于世;此外,釋迦牟尼佛也授記一位名爲甦省的僧侶將厘定及闡明經典的隨順意義(不了義、未了義)及真實意義。(了義)。
甦省聖者
發中授記所言,甦省出現于世,並作十二年的彌勒尊者禅修。起初,在禅修叁年而無成果後,甦省心想:“我受了這麼多苦、這麼精進不懈地修持,可是卻一點成效也沒有。”沮喪之余,他離開閉關的地方,毫無目的地漫遊。他在路上看見一個人用雙手正在摩鐵棒,就問那人在做什麼?那人回答:“我要磨一根針。”甦省心想:“他要把一根鐵棒磨成一根針,這是多麼精進啊!和他比起來,我的精進心真是微不足道,我一定得回去繼續禅修才行!”
九年之後,甦省再度覺得自己的修持毫無成果,失望之余,他又離開閉關之地。漫遊到鄉村時,他看到一只狗躺在路上;這只狗的下半身倒處是爛瘡,長滿了蛆。看到這翻情景時,甦省生起強調的慈悲心。他衡量說:“如果我用手指把蛆挖出來,蛆會死掉;如果我不這麼做,狗會死掉。”所以,他拿刀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放在狗的旁邊;爲了避免傷害這些蛆,他打算用舌頭把蛆舔出來,把它們放在那塊肉上。
變下身時,他忍不住閉上眼睛,但是他的舌頭碰到的卻是地面而不是狗的身體;甦省睜開眼睛,狗竟消失了,赫然顯現在他面前的是彌勒尊者。甦省激動地叫著:“彌勒尊者!你沒有慈悲心!我修你的法修了十二年,但你從未現身。你爲什麼不來?”彌勒尊者回答:“我一直都在你身邊,但是你的業障讓你看不見我;現在,由于你的大慈悲心,殘余的業障已經淨除,所以你看得見我在這裏。”
會面之後,甦省伴隨彌勒尊者到他所住的兜率天,並得授聞名的彌勒五論法教。第一部論注是《現觀莊嚴論》(Abhisamaya Lamkara),闡明二輪*輪教;接下來的叁部是闡明釋迦牟尼佛一切法教的一般性論注;《大乘莊嚴經論》(Sutra Lamkara)、《辨中邊論》(Discerning the Middle and the Exttemes)及《辯法法性論》(Discerning Dharmas and Dharmata)第五論則闡明叁轉*輪法教的精義;《究竟一乘寶性論》,或簡稱《寶性論》。
甦省將彌勒五論的前叁論傳給他的弟子,但他認爲後二論——《辨法法性論》及《寶性論》過于深奧,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所能真正了解,因此,他將這兩部論注隱藏起來。成爲岩藏法教。後來,梅紀巴(Maitripa)——馬爾巴(Marpa)大譯師的上師之一——發掘此岩藏;發掘此岩藏法教之後,梅紀巴在淨觀中看到彌勒尊者于彩雲環繞中出現在他面前,並授與他此法教的完整灌頂及解說。之後,梅紀巴將此法教廣傳于世。
禮敬
通常,在藏文譯本的開端,譯者首先會禮敬傳承諸上師。《寶性論》以“禮敬一切諸佛與菩薩”開章明義,譯者將禮敬文作爲譯本的第一句,祈原能沒有障礙或幹擾地完成此經的翻譯。
彌勒尊者的開示及原來的梵文本都未包括譯者的禮敬文,這是譯者洛滇謝昃(Loden Sherab)後來加插的。在西藏,譯者往往在法本加插個人的禮敬文,以祈求個人的本尊加持降臨。後來,西藏國王規定,所有屬于“阿毗達摩”(梵文Abhidharma)或“論藏”的佛教典籍,都必須以“禮敬尊貴之文殊菩薩”作爲開端;屬于“律藏”(梵文Vinaya)的法教,則必須以“禮敬全知者”開始。
《寶性論》主要屬于經典系統,也是叁轉*輪的法教,因爲它涵蓋見、道及果,也涉及其他許多論題,這些內容綜合起來被歸納爲經典,因爲“經典”一詞的意義是“會合”或“由許多部分聚集起來的事物”。由于強調開悟本質——佛性,而佛性和大手印的基礎不可分,故此法教被認定爲噶舉傳承的重要著作。
這個法教有兩個傳承之流:闡釋的系統及禅修彌勒法教的系統,兩者皆經由第一世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傳給我們。我所采用的系統主要用于教導大手印修持者。
“讓通”及“賢通”系統
一般而言,此論注可用強調證悟本質之空性層面的“讓通”(Rangtong或譯爲自空派)系統來解釋,也可以強調證悟本質之智慧層面的“賢通”(Shentong,或譯爲他空派)系統來解釋。今天,我們將采取“賢通”系統的方式,強調智慧層面。
“讓通”系統的推理方式是藉由邏輯了解真相。許多上谛遵循“讓通”的方法,因爲這種教法比較方便;但是,在實修上過于強調空性層面,有時會造成困擾。依照“班智達”(梵文Pandita)或學者的分析風格思惟空性時,修持者可能會想:“這就是空性!”或“空性是如此這般。”其實,那只是思惟的造作,只是一種概念,修持者並未實際體驗空性。因此,“讓通”只是漸進道上的一個階段。
“賢通”系統則鼓勵修持者安住于心的自然明性,因此,它強調的是智慧或覺醒的層面。
就學術性的了解而言,班智達方式或“讓通”系統比較迅速;但是就實修而言,“賢通”系統比較迅速。第二種方式又稱爲“庫速魯”(梵文Kusulu)或單純之禅修者(瑜伽士)的技巧。由于噶舉傳統強調單純之禅修者的禅修技巧,因此“賢通”的見地被認爲比較深入。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引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