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釋義
◎慧廣法師
禅宗叁祖僧璨的《信心銘》,在禅宗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禅師教人,每晨誦《信心銘》,把《信心銘》當作早課來誦。
《信心銘》,表達了傳統禅宗的修行理念與方法,提示了禅門“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閱讀之下,令人有一種“原來如是”的感受,覺得輕松、舒適。禅宗的這種修行理念,其實,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門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總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從事這些修行,久了難免會覺得疲勞,想換個高超一點的修行。有這種想法的話,來看《信心銘》就對了。
《信心銘》可以當作每天的定課來誦,閑時多吟詠,久而久之,義理自能領會,若得相應,便知修行不難。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爲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甯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兩同,齊含萬像。不見精粗,甯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系念乖真,沈昏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爲,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如一。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複歸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摘自 大正藏經第四十八冊--)
--------------------------------------------------------------------------------
信心銘
“信”是什麼?信是“心所法”中,十一個善法中的一法。對事物、境界不懷疑,內心清淨,名爲“信”。有信的人,心能清淨、安樂。
所以,《華嚴經》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菩薩本願經》說:“若一切衆生,初入叁寶門,以信爲本”;《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乃入”。
但是,要信什麼呢?佛經中一般都叫人要信因果,信佛法僧叁寶、信真理。但在禅宗就不是這樣說了,是要信“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諸佛的心,平等無差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能信得及,一入信位,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但此信非解信,乃證信。
“銘”是什麼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銘”的含義,表示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至道”表示不是世間相對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體,佛經說它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什麼能超過它的、沒有什麼能外于它的。它就是有情衆生的本性,無情器界的法性,成佛的佛性,又叫菩提、本覺、真心、法身、實相……等;“揀擇”就是分別。
這句是說∶要證悟至高無上的道,並不困難,只要沒有分別好壞、善惡、是非的心。要證悟至道,怕的是這些妄想分別呀。
爲什麼呢?道是心體,道是我們自己,道是我們的生命,道是我們的一切,我們都在道裏面,不能離開道,爲什麼我們會不明白道呢?
因爲我們向外去找道,將心用心、騎牛找牛,將妄想分別之境當作真實。有分別就有是非、煩惱;念起無明生,心湖起波浪,就離道了。若不分別,則全用是體,萬法皆如,法法是道。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厭惡生死是“憎”,欣慕解脫是“愛”;除煩惱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是“愛”。其實,生死涅槃乃迷中物,並非實有,何必憎愛取舍?若有憎愛取舍,則被憎愛取舍所縛,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說:只要沒有憎愛分別的心,入于不二門,則一切現成,就像門打開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要體證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爲,雖然只有一點的差錯,可是就會像天與地相隔那麼遠了,使我們不能明見至道。經說,十地菩薩以一念執著,而不能進入等覺成佛。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至道(真心)能夠現前,而得證悟,一切與我有關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順、是逆的念頭。
有順逆,就表示心有執著,諸法本來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順逆?順逆是從主觀的我執産生的。有我執就是妄心。妄心立時,全真是妄,如水起波時,水成波。所以,修行人要與道相應,對一切境界,就不可存有好壞觀念。
違順相爭,是爲心病
執著「法”是好是壞,分別個不停,這都是顛倒知見。根本不存在,依心分別而有的“法”,如何去說它好壞呢?所以說這是心病,不是正常的 心所應該有的行爲,[由此可見衆生的心都病了]。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如果不懂這個根本的法爾道理,只有枉費了我們坐禅、在念佛求靜。因爲靜、止、定只是一種境界,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
要知道,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的,像太虛空,不欠少什麼,也不多余什麼,如《心經》講的“不增不減”。此“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由于我們有取舍分別的習慣,對一切境界起分別執著,心裏老是不空、不平等,所以就不能契證真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所以呢?不要去追逐與我們有緣的東西。例如:五欲、名利........而隨它流轉,但也不要住在什麼都沒有的定境上,成爲頑空、斷滅空,強自壓抑心念,不讓它生起,認爲就是究竟。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當空有不住,兩邊不立,就沒有相對了,這時候是怎樣呢?就是一種平常的心境,無是無非、非善非惡、不可說不能想,它就是你我的本來面目。那麼,保持這種平常的心境,一切是非、好壞、無明煩惱,就會自然的消失掉了。
想想,人自有知識以來,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能夠空有都不住,便是返本還原。
馬祖說“平常心是道”,因爲,道是最初的,最初的當然是平常的。六祖說:“直心是道場”,“直 ”也是平實、單純的意思。修行要返本還源,當然要平常。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如果你不那樣修[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想要停止內心的妄念,將會越停止妄念越多。
對妄念,當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心不執著妄念、不隨它,妄念便自消,不必特意去止它。
唯滯兩邊,甯知一種
當你停留在“止動歸止”用功的話,只是陷入 “有”和“空”、“動”和“靜”兩 邊,與無爲法的“道”根本不相應 。如此怎能知道,能動能靜、非動非靜的如如真心呢?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如果這個根本沒有通達,我們修行用功,就全停在兩處,不是在“有”上打轉,就是在“空”裏沈沒。那真是徒勞無功啊!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我們如果起心要去除“有”,[一切妄想、煩惱、有爲法],只有使我們沈沒在有中,被有所束縛。因爲這要去除有的“心”,不正是個“有”嗎?如何能無“有”呢?
同樣的,要追求空、要安住在空的境界中,結果只是違背了空。因爲“空”若有境界、空若是可住,這就不是“空”,而是“有”了。所以,要趣入“空”的人,其實是背棄了“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說話多、分別也多,思考來思考去,只有更加與道不相應。所以,中國禅宗初祖達摩祖師,叫二祖慧可要外絕諸緣、內心無喘。外緣都絕離了,就不必再講話;內心無喘——平靜下來,就不會再思慮,然後才能入道。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能夠完全棄絕了言語和思考,就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
《《信心銘》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