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
中文版序
很多人都知道佛法是一門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內心世界,進而了解宇宙、時空、生命、人性的實際學門。進入佛門就像是進入了心靈實驗室一般;在這個實驗室中,我們拿自己的身心做實驗,依照正法,達到“覺悟”。
不論我們的出身、性別、學經曆,既然我們生而爲人,就有能力去了解和領悟存在于每個人內心中那分深奧的智慧和慈悲。雖然我們都有這種能力,都必須要懂得竅門,才可以使我們經由辯認、了解,然後發展和領悟自身本來具有的智慧。
《究竟一乘寶性論》(簡稱《寶性論》)爲彌勒尊者所者,它的主題是“每一位衆生皆具有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成佛的種子,而且這個潛能是可顯現的,因此每個人都具有證悟的本領。
佛陀給予許多經典及密續的法教,本論注屬于經典系統的法教,而且是屬于大乘的法教,梵文經名並包含“密續”一詞。
證悟的過程分爲叁個階段:不清淨、部分清淨部分不清淨、全然清淨。《寶性論》的主題便是解釋證悟本質在這叁個不同開悟階段的特性。
創古仁波切依據彌勒尊者撰著的《寶性論》,以十講加以深入淺出地闡述,誠如秋吉甯瑪仁波切所言:“他的闡釋是無價之寶!”對有意深入這部經藏的佛子,實大裨益。
本書有系統地討論佛性是什麼、開示佛性的理由、佛性與證悟的關系。並以十種方式描述佛性,及以叁個階段來說明佛性展現的過程。其中對七大金剛論題:佛、法、僧、佛性、證悟、功德、佛行事業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在續論中更明確地指出學習、聆聽、徹底了解七金剛論題的功德,非常殊勝,如“彌勒尊者根據佛陀言說而撰著《寶性論》,使無數的衆生能受益于法教,並因研學《寶性論》而累積無量的福德;此外,研學《寶性論》能增長“般若”智慧。福德和智慧皆增長之後,我們將能離棄一切應離棄的、證知一切應證知的,因而揭顯我們的真正本性——佛性”。
仁波切于每次講述後都給聽衆發問的機會,本書中仁波切對許多問題的回答,相信對各程度的學佛者一定有很大的助益。
本書爲衆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計劃中一系列創古仁波切法教的第五冊,前四冊計:第一冊《叁乘佛法心要》、第二冊《轉心四思維》、第叁冊《止觀禅修》、第四冊《月燈——叁摩地王經釋》。
這一系列五本書,法教與實修並重;阿彌陀佛!感謝仁波切的慈悲開示,使佛子能由此深入經藏。
序
一九八五年春天,我帶著一個請求去見尊貴的創古仁波切。當時,許多西方弟子在波達那誠(Boudhanath)各寺院研學藏傳佛教;創古仁波切,這位卓越的上師,正好在他鄰近波達那大佛塔——尼泊爾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的寺院。這似乎是聚集學生受教于他的理想時機,于是請求仁波切教授彌勒尊者的重要論注——《究竟一乘寶性論》。當仁波切答應評述此部簡明但至爲深奧的論典時,我感到十分欣喜。接連十二天的早上,仁波切爲包括我在內的六十位熱忱學生,打開他的私人佛堂;我們靜心聆聽他詳盡地解說每一章的要義,在每次開示之後,仁波切都開放坦率、愉悅的問答時間——他的闡釋真是無價之寶。
尊貴的創古仁波切于一九叁叁年生于西藏。當他年紀還很小時,DB法王就認證他是一位大菩薩的第九世轉世,因此他從小就開始接受正式的訓練。二十叁歲那年,他和創巴仁波切(Chogyam Thrungpa Rinpoche)一起由DB法王授與比丘戒。不久之後,他移居隆德寺(Rumtek)——DB法王在錫金的駐錫地。一九六八年,他在一千五百位來自印度各地的僧侶見證下,參加格西學位(Geshe)考試,並順利取得格西學位,之後他被任命爲噶舉派首要駐錫地的副校長,成爲叁戒金剛持有者。他也是殊勝的“賢通”(Shentong,他空派)哲學傳統的傳承持有者。此外,他被尊爲隆德寺及噶舉各派的堪布(Khenpo),並成爲隆德寺的住持;之後,他擔任四大法子——夏瑪仁波切、錫度仁波切、蔣貢仁波切及嘉察仁波切——的老師,並教導住在隆德寺的其他仁波切及衆多僧侶。
從此以後,仁波切弘揚藏傳佛教的足迹遍布東南亞、歐洲及美洲,他以輕松、直率、才華洋溢地開示風格,深深打動西方人的心。目前,他是加德滿都山谷波達那城創古寺及南摩布達閉關中心的住持;同時,他也是已故的創巴仁波切在加拿大新斯科夏半島不列尼岬(Cape Breton,Nova Scotia)新成立的岡波寺(Gampo Abbey)的住持。我相信所有參與此即席講座的學員和我一樣,由衷地感謝這位大成就者給予如此殊勝的闡釋。願此開示不被埋沒,而能利益遍在的一切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