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淫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那麼,夢中行淫算不算犯戒?有沒有罪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爲在夢中,凡人沒有辦法自主;而且只是個夢,虛幻不實。如此,在醒時行淫,也是受到了淫欲心的左右,不能作主。因此,事後想來,只恍惚像做了一場夢,刹那便過,幻化不實;夢是夢,我是我,了不相幹。不能說沒有做那種夢,卻也不能說自己真有做那種事;一切如幻、如化,虛假不實,求之了不可得。這和夢中人行夢中事,實在沒有什麼差別。
犯了戒的人,最嚴重的妄執、就是認爲“我”——自己犯了戒。那麼,要破除他心中妄執的最好方法,就是針對他所認爲的“我”,來加以分析、觀照。
所謂的“我”是什麼呢?或者說,是用什麼去行淫犯戒呢?當然是以身體。如此,請問:身體是“我”嗎?身體乃由地、水、火、風所組成,分開只是地、水、火、風四種物質元素,合之才有身體。身體既由和合而有,根本不是“我”。
那麼,犯戒的只是身體,不是“我”。
或者說,是心驅使身體去犯戒,是我的心犯了戒。身體有死,死後便沒有了,所以身體犯戒不受果報;但心卻在身體死後仍然存在。因此,心將會帶著“我”,去遭受犯戒的果報。
如此,我們就來分析:什麼是心呢?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的東西。所以知道有心的存在,乃是我們感覺到它有生起、滅去,那麼,所謂的心,只是妄念而已。既然是妄念,就表示它是虛妄的,並非真實。試看,它有生有滅,即生即滅,生生滅滅,生滅不已。如果說,是心在犯戒,則犯戒的心已滅亡,早已不存在了,如何會去受報應呢?
所以,犯淫戒的是身體,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不是“我”;而驅使身體去犯戒的心,卻是念念生滅,虛妄不實,更不可能是“我”。可見,犯戒的只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不是“我”。
五蘊都是無常虛妄的,那麼,五蘊所做的事——犯戒,也就不是真實的,只是在做夢。如此,夢是夢,我是我,行淫犯戒與“我”了不相幹。怎麼可以說我有罪,一定會墮入地獄呢?
一切諸法皆如夢,都不是真實的。既然不是真實,那麼,我們所做的種種行爲,也就沒有實質上的定義。因此,說有犯戒、墮地獄,都只是從表象而談,不是真有那一回事;因爲一切行業都是虛幻不實,如水中月、鏡中花,事過如煙,了不可得……。
這種對事物的如實觀照,實在是佛教獻給人類的一大福音;尤其對犯了戒、造了惡業的人來說,更是無上的良藥,可以依之而去除內心的妄執,達成滅罪,重獲清淨。
在《淨業障經》的後半段,佛陀又說出了過去劫中,曾有一位比丘與居士女常相往來,日久生情,終于共行淫事。後來,被女夫懷疑而想對比丘不利,比丘便先下手爲強,拿毒藥給該女,要她毒死丈夫。當女夫被毒死之後,比丘才心生後悔:怎麼造下如此大的惡業,既犯淫戒又殺害人命?內心煩惱、痛苦異常,自認必當墮入地獄無疑,誰能解救我的痛苦?于是從一精舍至另一精舍,尋求救護。後來,被一位菩薩告以諸法虛幻,世間猶如夢幻的如實觀照,該比丘才去除內心的罪咎,並且證得無生法忍。佛陀說:這位比丘,如今已經成佛,名號爲“寶月如來”。(注十二)
把人世間看作是夢,並非佛法專有的思想,一般人也會有這種想法。所謂“浮生若夢”、“黃梁一夢”等等,便是同感于人世間的不實在;有這種思想的人,不一定是佛教徒。可見,人生與世間的夢幻不實,確是一種真理。
但能夠徹底的透視人世夢幻,那就非佛法莫屬了。佛法不僅認爲人世間如夢,就是天堂地獄亦是夢;乃至生死輪回,證果成佛,猶在夢。各種般若經典中,對此都有廣泛的解說。
由如實的夢幻觀,進一步就升化爲諸法空觀。空所以能不取、不舍、無罪、無福……。在空慧的觀照中,不但能滅除五逆、波羅夷等重罪,還能將忏悔者的心境帶入無生——涅槃寂靜當中。如此,才是究竟的完成了忏悔。
第五節 無生忏罪滅的征象
在作法忏、取相忏和無生忏等叁種忏法中,以無生忏的滅罪功用最大,智者大師說它能“破除無明一切煩惱習因之罪”、“此則究竟除罪源本。”(注十叁)換句話說:無生忏不僅是滅罪,連罪的本源:煩惱、貪嗔癡等無明,都可以滅除。所以,無生忏是一種究竟的忏悔方法,也是大乘佛教特有的忏悔法。
那麼,在我們從事無生忏時,如何知道自己罪已滅了?這在《釋禅波羅密》卷二中,智者大師曾加以解釋——
“問:觀無生忏悔,雲何知罪滅相?”
“答曰:如是用心(注:即按照無生忏法用功),于念念中,即諸罪業念念自滅。若欲知障道法轉者,精勤不已,諸相亦當自現,觀此可知——如前觀相中所說:善夢、靈瑞、定慧開發等相。複次,若行者觀心與理相應,即是罪滅之本,不勞余求。故《普賢觀經》中言:“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于一念中能滅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重罪”,以此爲證。若得無生忍慧,則便究盡罪源。”(注十四)
從這段文可知,從事無生忏的人,自叁種情況下,可以知道罪已滅——
(一)就如取相忏的見到瑞相。瑞相並非只是出現于取相滅中,它是通于無生忏的。以無生理觀忏悔的人,當忏至內心清淨時,往往也會有瑞相的出現。由此可以得知自己罪已滅。
(二)是以無生理觀轉化妄心罪障。只要了解到罪業虛妄,妄心不再執著,不會有罪惡感時,無形中,罪業便已滅除。
(叁)進一步,契入無生——不生不滅的實際理地,則諸罪自然消除。能夠得無生法忍,不但究竟的忏除了罪業,在修行上,也已超凡入聖,不同俗輩了。
注一:大正藏12冊477頁中、下
注二:同上483頁中、下
注叁:同上484頁上
注四:同注叁
注五:同注叁中
注六:同注叁中、下
注七:同上485頁上
注八:大正藏53頁冊99頁上、中
注九:大正藏8冊751頁中
注十:大正藏24冊1096頁上、中
注十一:大正藏8冊752頁中
注十二:大正藏24冊1099頁
注十叁:大正藏46冊486頁下
注十四:大正藏46冊486頁中、下
《忏悔的理論與方法 第九章 能滅重罪的無生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