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的理論與方法
序言
“業障常會跟隨修行的人”,不管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多大,但對國內的某些佛教徒來說,卻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不知道古代的佛教徒是否如此?在當前,有不少的佛教徒,總是覺得業障深重;而且,難消難解。比方:身體上的病痛,看遍了多少的名醫,吃盡了無數的藥物,老是醫不好;心理上的障礙,一旦用功修行時,就會現前,也一直束手無策。只要進入佛門數年,常在各道場跑、常與各方佛教徒接觸的,就能夠感覺出,有些佛教徒確是多災多難。業障,對現代的佛教徒,尤其是修行者,往往是個很令人困惱的問題——不管是出家或在家。
爲什麼現代的佛教徒會多諸業障呢?或許是福薄吧?或許是往昔(前生)惡業造了太多,今生惡因成熟,終于報應來臨?所謂“業障”,就是會障礙我們學佛修行,使我們不容易達成修行的目標。因此,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須先消除業障。
那麼,業障要怎樣才能消除呢?業障重的人,可能也是福德較差者。所以,要消除業障,必須先培福德,多做有益于人類社會,乃至一切衆生的善事功德;譬如:持戒、布施、供養叁寶……等等。業障就是由“業”——各人所造作的行爲所引起;會形成障礙的業,必然是惡業,善業是不可能成爲業障的。于是要消除業障,就不可以再造惡業了;而要不造惡業,必須多行善事功德,這不但可以培植本身的福德,也具有消除業障的功用。
另外,就是要忏悔了。
忏悔是消除宿業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惡從善必經的程序。業障既由惡業所造成,當然,也就必須先消除惡業,業障才可望消除。
要如何忏悔,才能達到消除惡業及業障呢?這是有方法的,必須依照方法,正確的忏悔,才有可能達到忏悔的目標;而這,也就是本文所要提供給讀者的了。
本書所論述的忏悔方法,以根源于印度佛教者爲主。佛教傳來中國之後,中國的祖師曾經根據經論中所說的忏悔原理與方法,編集了一些忏法,以供佛教徒忏悔時之用。譬如:《粱皇寶忏》、《叁昧水忏》、《法華忏》、《藥師忏》、《大悲忏》、《淨土忏》……等等,都是很有名的忏法,佛教徒依之忏悔,多少也能忏除業障。
古代中國的祖師,對佛教的貢獻,自然是有目共睹的。他們不但對傳自印度的佛教教理,有所整合,也有所創新;同時,使佛法本土化,爲大多數的中國人所接受和信仰——這也表現在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中。
如此,本文爲什麼不論述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而要談印度佛教的忏悔呢?這是有原因的。
(一)佛教來自于印度,印度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根源不明,是不容易正確的了解一件事情的;而且,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悔法,也是根源于印度經論,然後,再進一步的整合、提升與創新。因此,了解傳統——印度的忏悔法,也有助于了解中國式的忏法。
(二)一種法門流傳久了,往往會變成形式化,而失去了它內在的精神。忏悔方法在經過中國祖師編集而固定化,長久爲中國佛教徒所采用以來,似乎也難免流于形式化的傾向,逐漸偏離了佛教忏悔的真義;于是,憑借中國忏法以忏悔的人,也就不容易達到忏悔的目的。因此,要來探討印度式的忏悔法,期能匡正與更新中國式的忏悔。
(叁)忏悔,如果要加以分類,或許可以分爲“別忏”與“總忏”兩種。別忏是針對自己造了什麼惡、犯了什麼戒,然後再依有關的忏法來加以忏除。譬如:犯戒的遮罪必須依“作法忏”來悔除;性罪則須依“取相忏”才能究竟的滅除,——這是佛教經律所強調的。總忏則是不管自己犯有什麼罪業,更不論自己的業障是今生所造或前世所造,都希望能夠在忏悔中加以忏除。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多屬于這種。
這兩種忏法,以那一種較爲殊勝,而能達成忏悔的目的呢?似乎各有它的殊勝處,也各有不足的地方。舉例來說:別忏能夠應病予藥,它的忏悔功效自然是很顯著的。但它的不足是:有的忏法只能忏除某些罪業,其他的罪業依然存在。比方:作法忏能除遮罪而不能滅性罪;取相忏能滅遮性雙罪,而不能究竟罪源,唯有無生忏才能究竟忏除諸罪。所以,中國祖師所編的各種忏法,大都將叁種忏融合在一起,以便能總忏各種罪業,而又能究竟罪源。這是總忏的殊勝了;但它的缺點是:將各種忏法大意編集成本後,忏悔者很可能以爲依著忏本文字念誦一遍,或禮佛一遍,便是忏除了各種罪業。結果:只是自我安慰罷了,罪業並沒有消除。
因此,在中國的佛教徒,長久以來,習慣了中國式的忏法之後,有必要回頭一探佛教的原來忏悔法;然後,吸收、融合中國式忏法的憂點,再依之來忏悔,如此,將會更容易達成忏悔的目標。所以本文的論述要以佛教原來的忏悔法爲主;至于中國式的各種忏法,大多數的佛教徒都知道的,自然不須要再多加論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