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疫疾的暴發已經造成了世界性的憂慮. 它正在製造並産生對健康上的一個重大的傷害. 因此, 對我們全體而言,尤其是身爲佛教徒的我們,要提高警覺性來看待這個問題, 這樣的做法, 是非常適當的.在這篇文選當中, 闡述了佛教本身對健康有何程度的影響力.
人類生活在社會團體當中都會經曆各式各樣不同的經驗. 在這些人群當中,有些人會感到快樂, 有些人會感到不快樂, 更有其它的人既不會有快樂也不會有不快樂的感受.當他面對了這些不快樂的經驗, 他會尋求任何幫助來解決. 在這個同時, 他會變成很急迫渴望的去增添更多令他愉快的經驗.當沒有任何太多的事務需要擔憂時, 他便可能不會去挂念那些平常不是很重要的經驗.
從人類的曆史當中我們就發現到了,人類所尋求的不是去增加歡樂愉快的經驗, 便是從各種不同的來源當中, 去減少不愉快的經驗.在印度最古的四部宗教文學經典吠陀(Vedas), 便提供了充足的證據來印證這樣的記載. Vedas 描述了在早期的印歐語族之人, 就相信了有神的存在並且尋求神的幫助, 爲的是能夠解決他們問題. 在他們所有的乞求當中, 不外乎就是希望能夠求長壽, 獲得健康,得到新的土地, 戰得勝利, 以及求得兒子.爲了這些乞求, 他們必須要做些犧牲來獲得他們所想要的. 因此,宗教幫助了人類遵循了一個快樂的生活.
當佛法在六世紀B.C. 出現在印度時, 便帶給了世間一個完全新的訊息. 並且已經給與了一種具有特殊性的世間觀點, 其中包函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來針對人類的各種問題.
在佛教的世間性觀點當中, 可分出一些要點來說明. 第一. 任何事務的發生都是依據它的原因(causes)和情況(conditions), 沒有一件事務是已經事先決定好了. 第二. 任何事物是可以去改變的.第叁.這個世間是苦難的, 但是這些苦難可以藉由相關的方式去克服.第四.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間是不可能永久的. 然而, 佛教對于我們人類的困境解決方式, 是根據上述所列的四大要點.
依據法句經(Dhammapada)所闡述的佛法,健康是最大的利益獲得(Arogya parama labha). 這個健康分兩部份來說, 就是身體上的健康和精神上的健康.這便是佛陀教化的目的, 就是鼓勵這些聽教于祂的聽者,盡可能得去尋求這種健康之道.在佛陀最初期的著名講道-八正道也曾提到, 病苦是所有苦(Dukkha)的其中一苦. 這個苦的本身即是在四聖谛的苦.集.滅.道中所說的苦.所以四聖谛指引我們如何去解決苦本身所帶來的問題,並幫助我們走向健康的道路.
佛法對于人類最大的利益是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快樂.從佛陀對于世間苦所帶來的問題, 所做的深入探討, 便可以清楚的得知. 又清楚描述了一位修行人Sumedha , 來到Dipankara佛的身旁, 即將修得聖道並結束所有的苦.但他對于人們所受的苦有所感觸, 于是對于自己的解脫暫時擱下,而使自己再度去受生死輪回(Samsara). 從那時候起, 他便爲所有衆生的福利而工作.此種生命的態度是佛陀所鼓勵肯定的.這種生活的態度包涵了兩項基本的原則 (1) 大慈悲 (Maha karuna) (2) 大智能 (Maha panna). 我們所有的態度都要以這兩項基本原則來運用. 佛陀傳授了很多的方法, 來幫助世人如何解除所受的苦.
從此文篇中, 非常法喜的發現到贊頌叁寶經(The Ratana sutta)是如何的發生. 根據古印度的一個政治領區Vesali (modern Basarh)是在佛陀時期的16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 在當時有一段時間, 遭遇急難.也就是說,遭受到饑餓. 惡魔和流行傳染病這叁種危害.最先是受到饑荒而導致的死亡損失.後來屍體腐壞的臭味, 而開始引發了種種的惡魔來幹擾這個國家.最後, 導致流行傳染病的暴發而産生更大的死亡. 這國家的領導人想要拯救這種艱巨的情勢, 他們想到了邀請佛陀來此地觀看. 于是派出了2位領導人去邀請佛陀. 出于慈悲心的佛陀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由衆僧及阿難陀尊者(Ven. Ananda) 的陪同之下, 佛陀出發橫越了Ganges 河川, 前往Vesali 這個國家.
佛陀到達Vesali 不久便下了一陣大雨, 沖走了大量的屍體.而這些遭受汙染的空氣被淨化了. 于是, 佛陀傳授阿難陀尊者這部經典並指示他與這些領導人走訪整個國家,唱誦這部經,作爲用來保護全體居民的方法. 因此, 阿難陀尊者唱誦這部經典並同時灑上佛陀缽內的聖水走訪了整個地方. 很快的便驅除了當地的魔亂和減輕了流行病的傳染, 阿難陀尊者于是完成了他所該做的任務.
這是南傳佛教法規中一個非常熟悉的案例. 在北傳佛教法規中也有許多重要的經典論及佛教本身對于健康的態度.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是其中之一的一部經典. 這部經典在七世紀A.D. 由著名的唐叁藏法師玄奘譯成中文.
這部經典是佛陀對阿難陀尊者所講述的. 有一次佛陀到Vaisali (Pali Vesali)這個地方, 便會集了衆多的出家人, 菩薩, 國王, 部署,婆羅門,居士, 天神, 天龍, 藥叉, 人 及非人來到佛陀這裏, 曼殊室利法王子(Prince Manjusri)請示佛陀教授演說諸佛的類別,名號,和他們殊勝的功德願力. 佛陀于是對此請示發表了說明並講述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其中的第七大願是針對我們所論及有關健康的問題, 如下所說:
第七大願: “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 若諸有情.衆病逼切. 無救無歸.無醫無藥. 無親無家. 貧窮多苦. 我之名號. 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 家屬資具. 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部經典描述了這位佛陀所處的東方佛土,和西方的極樂世界是有所類同. 在這個東方佛世界, 有兩位菩薩.祂們是日光遍照菩薩 和 月光遍照菩薩.
這部經以北傳佛法的觀點, 闡述了佛教對健康的影響.因此, 可以非常清處的看出, 在所有的佛學院包括南傳和北傳的佛法對此看法都是一致的贊同.
叁寶經贊頌到現在, 並已提供了英文的翻譯, 對于想要去尋求探討佛法贊頌的起源和目的, 這個想法是正確的.” 經”以巴利文稱爲 paritta, 以梵文稱爲 Paritrana , 意思是保佑. 巴利文說Pari samantato tayati rakkhati iti parittam, 意思是對四面八方的抵擋和防護.這樣防護是來自各處並已經獲得佛陀的准許.
讓我們再一次選出另一部具有特別涵意的經典, the Discourse on the top of the Flag (Dhajagga), 其名稱是衆所皆知. 這部經典描述了當我們正面臨最困窘的時後要如何的去憶念叁寶. 此經敘述了有一次佛陀要求衆僧去描述一個很久以前所發生的事件. 那是發生在神與魔的戰爭.在神的這一邊有四個領導者分別是 : Sakka, pajapati, Varuna, Isana. 他們正准備領導他們的軍隊去戰場 並指示他們的人民要在最緊迫的時期尋守他們自己高處的旗子.以這個來做爲參考, 佛陀說他們這些隨從期待經曆這份恐懼感可能有時候會消失掉, 或者結果産生對旗子失去了注意力, 這並不是恐懼感已消失. 原因是他們最主要的領導人Sakka 讓 貪, 嗔,癡對其産生了的影響. 屆時,佛陀教導當時正在聆聽的僧衆要時時憶念佛法僧叁寶並保證恐懼感能徹底從他們的心念中消失. 如此做法的理由是佛陀已除去了貪, 嗔,癡而Sakka 並未除去貪.嗔.癡.這樣的做法不僅鼓勵去學習經典的贊頌, 同時也能明顯示出佛法僧的莊嚴德行.
依照佛法的教導,當遇到困境時,仍有其它補救修正的方法可以運用.那就是選擇理想的人事物並且著重在他們的德行上.例如在此篇佛法的文選中, 這個理想的人事物就是佛法僧叁寶,
辟支佛, 阿羅漢,或者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這個特別的理想人選的德行將會更爲明顯莊嚴, 而在這些德行明顯加強之後, 所需要做的補救必能清楚的尋獲. 這是用以最具有堅決真實性的言詞來描述.從下面的這段話也同樣的可以表達出:”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巴利文是:”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叁寶經以佛法僧叁寶的萬德莊嚴來做爲實質理想的觀點, 包涵了叁寶的最具真實性.
依照佛法的教導,仍有其它的修正方式可以運用.那就要看這個人在心念上發展程度是如何.從著名的央掘羅摩(Angulimala) 故事可以得知,這個故事是以他的名字記載于經典中.他的事迹是衆所皆知. 他是一位純真的學生.後來,他被同學和老師之間的陰謀給誤導,使得他去殺害很多的人.當佛陀遇見他時.指引了他正確的修行之路, 于是他成爲了一位聖者.有一次,他看到一位正在生産痛苦的婦人, 想要幫助這個婦人.佛陀要求央掘羅摩尊者運用他在遇見佛陀之後所修得的能力來祝福這位婦人.于是他便對婦人祈福唱頌: “ 喔!姐妹, 自從我出身高貴,我沒有任何的意圖要去奪取任何生命, 那是真實地, 願你擁有快樂!願你腹中的孩兒得到快樂!” 央掘羅摩尊者贊頌沒多久, 這位婦人沒有痛苦地順利産下她的小孩.這樣的保佑是非常地被佛教社會中所接受. 以下是與此相關的著名詩句:
他的話語庇護了所有能倚靠和俯視的地方
即使是洪水顛覆, 又是所有困難情勢
孩子的出生也能夠在此刻獲得平安無恙
從世間的拯救者, 央掘羅摩尊者,口中語語道出
我們贊歎: 這偉大的力量是永久循續的在保護著我們
另一個方法就是培養慈悲心(Metta)來幫助那些正處于困境的人.這在著名的慈愛經典中也清楚的描述出.以下是關于慈愛經的詩句:
正如同母親願意舍命來保護她唯一孩子般的慈愛
用如此同樣的慈愛去對待一切衆生
要讓此慈愛的心念逐漸無止盡的擴大……
讓慈悲心的培養能夠運用在一生當中. 所以, 也就是如下所說的,
無論是站著.走著.或是坐著
或是躺著直到能在睡眠中清醒過來
應該要把這樣的心念, 如此般的告訴自己
這, 他們這樣的說, 就是至善的生活
叁寶經
1. 天空或地上, 來集諸神祇. 唯願諸神祇, 均得生安樂. 汝等當谛聽, 此處所念誦.
2. 故諸神祇衆, 應當善谛聽. 人民日與夜, 獻奉諸供養.應慈愛彼等, 精進施佑護.
3. 與此世他世, 無論何種寶.或于諸天上, 難與如來等. 實爾佛陀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
4. 釋迦牟尼尊, 證悟極靜法. 止息諸煩惱, 離貪不複生. 別無有他法, 可與其比倫.
實爾達摩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5. 佛陀所贊歎, 清淨無間定. 別無有他定, 可與其比倫. 實爾達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6. 堪贊諸善人, 四雙八輩衆. 善逝之弟子, 值得奉供養.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7. 堅心離貪欲, 信奉瞿昙法. 已證所應證, 悟入不滅境. 得此無余漏, 證悟涅槃樂.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8. 宛如巨石柱, 堅固立地上. 不爲四風動, 甚深見聖谛. 佛子亦如是, 彼是最善人.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9. 深解聖谛人, 智者所善導. 即使大放逸, 不受第八生.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10. 具足正見者, 舍離叁種法, 身見與疑見, 及戒禁取見. 解脫四惡趣, 不作六逆最.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11. 由諸身口意 , 彼所作惡業, 悉皆不覆藏. 智能見道者, 無有藏匿行.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12. 猶如初夏時, 叢林花綻放, 宣說殊勝法, 指引涅槃路, 爲諸無上利. 實爾佛陀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13. 證悟最殊勝, 傳授最殊勝, 導引最殊勝, 無上士宣說, 無上殊勝法. 爾時佛陀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14. 盡前之已生, 亦不起新生, 心無著來生. 智者斷新種 , 滅除貪欲心, 猷如燈熄燼.
于諸僧伽中, 具足如斯寶. 由此真實故, 願一切安樂. (佛說此經已, 薩迦天王等
聞法歡喜, 頂禮叁寶, 願一切衆生信受奉行得大安樂即于佛前而贊叁寶以偈曰.)
15. 天空或地上, 來集諸神祇. 我等應禮敬, 圓滿佛陀尊. 人天所信奉, 願一切安樂.
16. 天空或地上, 來集諸神祇. 我等應禮敬, 圓滿達摩尊. 人天所信奉, 願一切安樂.
17. 天空或地上, 來集諸神祇. 我等應禮敬, 圓滿僧伽尊. 人天所信奉, 願一切安樂.
堅信真理 , 願無痛苦
堅信真理 , 願無恐懼
堅信真理 , 願無疾病
《佛教和健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