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答曰。其人而爲善士。則必喜我戒殺。而不嫉我之慢。其人而嫉我之慢。必養口體之小人。慢之亦無不可。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吾弗爲之矣。昔蘇東坡。燕客岐亭。以詩贈陳季常曰。我哀籃中蛤。開口護殘汁。又哀籃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交痛。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坐客皆忍笑。髡然發其冪。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琉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鬓得滿帻。武子雖豪舉。未死神先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成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夫以東坡宴集。尚殷殷戒殺如此。子又何疑于燕賓違俗耶。
釋古聖教殺之疑(二問)
客曰。伏羲製網罟。以佃以漁。然則伏羲非與。
答曰。洪荒之世。鳥獸繁殖。不爲之防。人受其害。伏羲或教民禦之。而未明言食之也。若謂教民殺生。吾恐漁舟無賴。皆爲伏羲功臣。而解網縱禽。饋魚使畜。諸聖賢。反開罪不淺矣。
客曰。孔子戒殺。不過不綱。不射宿耳。未嘗廢釣弋也。若並戒之。則仲尼不足法與。
答曰。此蓋極言聖人愛物之仁耳。以記事之書法而論。釣者。所以引其不網。弋者。所以引其不射宿。非謂聖人真釣弋也。若謂因養與祭而釣弋。豈孔子疏食飲水之風。並非真樂。蔬食菜羹之祭。盡屬虛言乎。甚矣。測聖人者亦淺矣。
釋仁民愛物之疑(二問)
客曰。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施之有序。戒殺放生。務其末矣。
答曰。孟子所言。是親疏次第。不是先後次第。若必盡此。而後及彼。則幼失父母。而有志仁民。未及事君。而慈心愛物。反得罪于君父矣。孟子豈作此執滯之論乎。
客又問。
答曰。正爲仁民之故。勸人愛物。子之愛人也以口腹。仁民之小者也。予之愛人也以心志。仁民之大者也。
釋因果差別之疑(六問)
爲不雜。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觀也。觀者。慧之機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話頭者。謂之參禅。或坐而息念者。謂之坐禅。參也。坐也。總是禅也。禅也。佛也。總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門。何礙于參禅坐禅乎。且參禅者。能將此阿彌陀佛四字。當做一句話頭。念來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參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應。豁然如托空。方爲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非相應乎。念到心空時。非永遠相應乎。于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若欲別求禅。那禅當更在何處。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關。跳出叁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之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經。皆從心起。心若無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無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嚴者也。看楞嚴未有不輕勢至。而重觀音者也。即此一見。已成生死根本。縱學得種種知能。不過滋潤苦芽。生死關頭。總不得力。願速放下。往生西方。親觐彌陀。若不能放下。即將此學經演說功德。回向西方。發四宏願。亦不唐捐。若宏揚淨土一門。詳說念佛功德。則舉目動念。皆是莊嚴西方。上品往生。更複何疑。
不持而持
一事才完。一語才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叁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沈。是謂無慧。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譬如日與月。赫濯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覺圓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侶。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緩急隨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時。當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諸佛及彌陀之心。未嘗暫舍乎我。舉意佛知。開口佛聞。何憂孤寂乎。若淨土法門。未能了了。須多購淨土書讀之(如彌陀經。觀經。智者大師十疑論。天如則禅師淨土或問。大佑禅師淨土指歸。龍舒淨土文。淨土晨鍾。西方公據。西方確指。雲棲法彙。彌陀疏鈔。等書宜勤披閱。此姑舉明白易曉者言之。此外尚美不勝舉也)。訪通曉淨土者叩問之。
結期持名
福薄耳。
答曰。食肉是君祿。不食是君福。持齋戒殺。正是積福耳。豈以八口。即名福耶。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吾不知孔子亦持齋否。
答曰。書雲。齋必變食。又曰。子之所慎。齋。禮言。致齋于內。散齋于外。班班可考。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獨借口于食肉法孔子。豈孔子尚爲肉食者鄙耶。
客曰。持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答曰。真身爲重。假身爲輕。且神明賞罰。論人之形容乎。抑論人之心術乎。弗思而已。
客曰。世間五種辛。本地中所生。佛經。何爲一並戒之。
答曰。經言。爲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諸天厭棄故。熟食助淫。生食發嗔故。邪魔餓鬼。嘗嗅其唇故。
客曰。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猶勝于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勝于不持。何如。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齋者。未曾出仕者也。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優何劣。
客曰。吾亦欲持齋。無如美味當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曰。上根人。發無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則。作五不淨想。則決定能持齋矣。一者。彼種子不淨。二者。彼所食不淨。叁者。彼住處不淨。四者。彼腹不淨。五者。彼死後不淨。常作此想。何不能持齋之有。
釋佛理難信之疑(叁問)
客曰。諸佛菩薩救苦尋聲。梁武帝。奉佛。其後餓死臺城。何故。
答曰。餓死臺城。此迂儒之說也。通鑒載侯景。攻陷臺城。見梁武帝。神色不變。不敢仰視。退告王僧貴。有天威難犯。不敢再見之語。後王綸上雞子數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求蜜。則非療饑可知。且雞子至數百枚。則他物必稱是矣。焉有餓死之理。噫天下讀史者。每稱獨具只眼獨此一段史文。不覺以耳代目。甚矣。習染之深也。
客曰。後之論者。皆謂武帝舍身。並其天下舍之。吾是以不取焉。
答曰。古今聖凡。未有不舍其身者。只如足下。今日深以。
啊[口*耶]二字。不知何往矣。
善哉此病中之精進者也。
臨終持名
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將此四字頻頻提醒。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輪回。皆一念爲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發願忏悔持名
嗚呼。世之不知念佛者衆矣。儒中人。擯佛爲異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爲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癡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較也。即間有村愚夫婦。聞說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來生。得受福報。依舊爲輪回種子。求一爲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須知人既念佛。則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衆生。一切衆垢冤纏。普爲忏悔。一切钜細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爲念佛之正因也。
《戒殺四十八問(周思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