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答曰。其人而为善士。则必喜我戒杀。而不嫉我之慢。其人而嫉我之慢。必养口体之小人。慢之亦无不可。冒重罪以奉他人之口。吾弗为之矣。昔苏东坡。燕客岐亭。以诗赠陈季常曰。我哀篮中蛤。开口护残汁。又哀篮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交痛。过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不见卢怀慎。蒸壶似蒸鸭。坐客皆忍笑。髡然发其幂。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载蒸豚。中有人乳白。卢公信寒陋。衰鬓得满帻。武子虽豪举。未死神先泣。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一年成一梦。百岁真过客。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夫以东坡宴集。尚殷殷戒杀如此。子又何疑于燕宾违俗耶。
释古圣教杀之疑(二问)
客曰。伏羲制网罟。以佃以渔。然则伏羲非与。
答曰。洪荒之世。鸟兽繁殖。不为之防。人受其害。伏羲或教民御之。而未明言食之也。若谓教民杀生。吾恐渔舟无赖。皆为伏羲功臣。而解网纵禽。馈鱼使畜。诸圣贤。反开罪不浅矣。
客曰。孔子戒杀。不过不纲。不射宿耳。未尝废钓弋也。若并戒之。则仲尼不足法与。
答曰。此盖极言圣人爱物之仁耳。以记事之书法而论。钓者。所以引其不网。弋者。所以引其不射宿。非谓圣人真钓弋也。若谓因养与祭而钓弋。岂孔子疏食饮水之风。并非真乐。蔬食菜羹之祭。尽属虚言乎。甚矣。测圣人者亦浅矣。
释仁民爱物之疑(二问)
客曰。君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施之有序。戒杀放生。务其末矣。
答曰。孟子所言。是亲疏次第。不是先后次第。若必尽此。而后及彼。则幼失父母。而有志仁民。未及事君。而慈心爱物。反得罪于君父矣。孟子岂作此执滞之论乎。
客又问。
答曰。正为仁民之故。劝人爱物。子之爱人也以口腹。仁民之小者也。予之爱人也以心志。仁民之大者也。
释因果差别之疑(六问)
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而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之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
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生死根本。纵学得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觐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若宏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不持而持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濯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美不胜举也)。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结期持名
福薄耳。
答曰。食肉是君禄。不食是君福。持斋戒杀。正是积福耳。岂以八口。即名福耶。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斋而后可。吾不知孔子亦持斋否。
答曰。书云。斋必变食。又曰。子之所慎。斋。礼言。致斋于内。散斋于外。班班可考。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独借口于食肉法孔子。岂孔子尚为肉食者鄙耶。
客曰。持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答曰。真身为重。假身为轻。且神明赏罚。论人之形容乎。抑论人之心术乎。弗思而已。
客曰。世间五种辛。本地中所生。佛经。何为一并戒之。
答曰。经言。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诸天厌弃故。熟食助淫。生食发嗔故。邪魔饿鬼。尝嗅其唇故。
客曰。有人谓吾虽不持斋。犹胜于持斋而破。有人谓。吾虽持斋而破。犹胜于不持。何如。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斋者。未曾出仕者也。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优何劣。
客曰。吾亦欲持斋。无如美味当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曰。上根人。发无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则。作五不净想。则决定能持斋矣。一者。彼种子不净。二者。彼所食不净。三者。彼住处不净。四者。彼腹不净。五者。彼死后不净。常作此想。何不能持斋之有。
释佛理难信之疑(三问)
客曰。诸佛菩萨救苦寻声。梁武帝。奉佛。其后饿死台城。何故。
答曰。饿死台城。此迂儒之说也。通鉴载侯景。攻陷台城。见梁武帝。神色不变。不敢仰视。退告王僧贵。有天威难犯。不敢再见之语。后王纶上鸡子数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则非枵腹可知。求蜜。则非疗饥可知。且鸡子至数百枚。则他物必称是矣。焉有饿死之理。噫天下读史者。每称独具只眼独此一段史文。不觉以耳代目。甚矣。习染之深也。
客曰。后之论者。皆谓武帝舍身。并其天下舍之。吾是以不取焉。
答曰。古今圣凡。未有不舍其身者。只如足下。今日深以。
啊[口*耶]二字。不知何往矣。
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临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回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则当心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钜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戒杀四十八问(周思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