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始回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共垂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時有啓芳圓果二法師,目擊其事,亦發勇猛,誓必生西。晝夜念佛不辍,忽見七寶池邊,佛及大士坐寶臺,二僧作禮。佛雲:“念我名者,皆生我國。”複見叁道寶階,其一白衣,一則道俗相半,其一唯僧也。皆至心念佛,得生彼土之人。後五日,忽聞鍾聲,兩僧同時化去。
壽洪 唐壽洪,汾陽人。一心念佛,求生安養。將亡,見兜率天童子來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衆念佛,未幾,洪曰:“佛從西來。”言訖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賢忏法叁年,感大士現身。晚歲入藏陳願,隨手得《彌陀經》,晝夜誦持至叁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大士現身。僖宗聞之,诏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複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明瞻 唐明瞻,晚歲刻志安養,念佛不辍。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成功,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于興善寺具齋,別道俗。時仆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日過午,整威儀念佛,遽曰:“佛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永明壽禅師 吳越延壽,余杭人。初爲縣庫吏,取庫銀到西湖,盡買生放之,法當死。聞將刑,大喜曰:“此番雖死,吾必往西方。吾所放生,不知幾千萬萬矣。”錢穆王特命赦爲僧,賜名延壽。依四明翠岩師出家,參天臺韶國師,發明心要。後住永明,專修淨業,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天樂鳴空,忠懿王歎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專切者。”乃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衆,趺坐而化。後有僧來自臨川,經年繞其塔。人問之,曰:“吾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冥王朝夕禮拜,密詢其人,曰:“此杭州永明壽禅師也。凡死者必經此處,此師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志通 石晉志通,鳳翔人。因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念佛。後見白鶴孔雀,成行西下,又見蓮花開合于前,乃雲:“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花光相,受生處也。淨土現矣。”乃起禮佛而終。阇維時(*阇維:梵文譯音,意爲火化),有五色祥雲,環覆火上,舍利鱗砌于身。
圓淨常法師 宋省常,錢塘人,七歲出家。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乃刺血書《華嚴經
淨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預會者,稱淨行弟子,而文正公王旦爲之首,一時公卿牧伯,共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翰林蘇易簡,作《淨行品序》,至謂:“予當布發以承其足,剜肉以請其法,猶尚不辭,況陋文淺學,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正念佛。有頃,厲然唱雲:“佛來也。”泊然而化。
淨觀 宋淨觀,住嘉禾寂光庵,修淨土忏法十余年,謂弟子曰:“我過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花,次日又見黃蓮花滿室,有化童子坐花上,仙帶結束。至第叁日,入龛端坐,命衆念佛,頃之脫去。
慈雲忏主 宋遵式,臺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修淨土,常行般舟叁昧(*般舟叁昧:又名佛立叁昧,意謂修此叁昧的人,能見十方諸佛,立于其前。修的時候,不坐不臥,從早到晚,又由晚到明,不走即立,以九十日爲一期,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九十晝夜不睡眠,兩足皮裂,嘔血不已。夢觀音以手指其口,注甘露灌之,覺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忏法》行世。淨化之日,炷香禮佛,願生安養,至晚坐脫,人見大星隕于靈鹫峰。
圓照本禅師 宋宗本,常州無錫人。初參天衣懷禅師,念佛有省,後遷淨慈,奉诏入東京,召對稱旨。平居密修淨業。雷峰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花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禅師耳。”又資福曦公,亦來禮足施金,問其故,曰:“定中見金蓮花,是待本公者。”又見蓮花無數,內有萎者,曰:“此退墮人也。”因問:“本公留心禅學,何以淨土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兼修淨土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谥圓照禅師。
久法華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時號“久法華”。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叁日後複蘇,謂人曰:“吾見淨土境,與經所言符合,蓮花臺上,皆標合生者名。見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一標明州孫十二郎,一標可久。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訖複化,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所言。蓮花標名,人或疑其太著,然言于坐化複蘇之後,而又皆懸記于數年之前,豈其猶不足信與?
截流大師 師諱行策,明末宜興蔣司農第八子。父鹿長先生,夢憨山大師入臥內,忽報楊夫人得一公子,即師也。年十八,父沒,喪葬畢,即投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後應虞山普仁院請,闡揚淨土法門,每日六時念佛,自謂佛號萬聲,雖忙不缺。嘗著蓮藏一集,勸缁素。以康熙十九年七月九日辭世。坐化之刻,有遠鄉童子正當午食,忽投箸仆地,半日方蘇。問之,乃雲:“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擎幡送耳。”又有城南姓吳者,已亡數日,忽附其家幼童言之,亦謂親見冥王跪送,是日冥府停刑一日。
尼僧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禮念,先著淨衣,口含沈香,文帝後甚重之。將終之日,衆聞沈香滿室,俄而光明如雲,隱隱向西而沒。
尼淨真 唐尼淨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遍,一心念佛。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寶蓮花上童子戲,吾已得上品生。”言訖,跏趺而化,祥光滿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願往生,忽聞空中樂音,謂左右曰:“吾已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花待之,汝等各自努力。”言訖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唐人。專修淨業,嘗夢佛光照身,及聞空中善言開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念佛聲甚厲,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樂音西邁。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管外務,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按]蓮大師曰:“佛以姨母出家,歎正法由此而滅。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彌昌乎?而勢有所不能,佛之懸記,非過矣。”
王臣往生類
烏苌國王 烏苌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嘗謂侍臣曰:“朕爲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阿彌陀佛國,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國。”于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叁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共見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叁人,與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後郡主早夭,死七日複生,謂其母曰:“兒見西方七寶池中,吾父及兄,叁人皆有蓮花,後當生彼。惟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願母及早念佛。”言訖,複瞑目逝。其母由是頓發信心,念佛不倦,以後相繼坐脫,臨終皆有瑞應。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聞。初爲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入廬山,預遠公蓮社,專志念佛,積久弗懈。嘗于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劉拜懇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衣覆我體?”俄而佛如言慰之。一夕,又夢如來項有圓光,胸有卍字,指池中八功德水,令飲之,劉飲而甘美,覺來異香發于毛孔,乃告衆曰:“淨土緣至矣。”焚香對像祝曰:“我以釋迦如來遺教,知有阿彌陀佛,以香先供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及《妙法華經》。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言訖,合掌面西而逝。
馬子雲縣尉 唐馬子雲,舉教廉,爲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系,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淨業已成,行將往生矣。”明日沐浴整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吾。”言已而化。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助教,從圓淨律師,受菩薩戒。咨問淨業法門,笃志修持,誓生安養。每念佛時,勇猛揚聲,至失聲猶不已。一日謂圓淨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翔舞于前。”又叁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龍舒進士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淨簡潔,博極經史。一日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爲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叁日前,遍別知識,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吾!”屹然立化。邦人有夢二童子,引公西行者,于是家家畫像,供之如神雲。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營淨室、設佛像。嘗入室禮誦,舍利從空而下。平時以淨業普勸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遊淨土,見繁在焉。後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楊無爲提刑 宋楊傑,無爲州人,號無爲子。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謂衆生根有利鈍,唯有西方淨土,易知易行。嘗作《天臺十疑論序》、《淨土決疑集序》,闡揚修淨法門。晚年繪丈六彌陀像,隨行供養。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文彥博潞公 宋文彥博崇信叁寶,專修淨業。居京師時,與淨嚴法師結社念佛。嘗勸萬人,當時士大夫曾有偈贈之曰:“知君膽氣大如天,願結西方十萬緣。不爲一身求活計,大家齊上渡頭船。”臨終無疾,安然念佛而化。
鍾離少師 宋鍾離瑾,提刑浙西日,遇慈雲忏主,遂笃信淨土。後知開封,出則盡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
《西歸直指卷四—往生事略(周安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