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归直指卷四—往生事略
[发明]天下无凭无据者,其言不足信;有征有验者,其说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征有验者也。盖天下万事可假托,独死生之事,纤毫不可假托。古今来圣贤豪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者,不啻千万,然其没也,不过以疾卧床,斯为考终命矣(*考终命:老寿而死)。若要预知时至,沐浴端坐,或闻异香盈室,或见天乐迎空,自生民以来,未尝有一人也。独有念佛之人,此种祥瑞,不一而足,是莫受用于念佛之人,亦莫尊贵于念佛之人矣。夫临去之际,既如此安闲,则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于此际动一念乎?固将此地生西之人摘录数十条,名为《往生事略》,亦欲见贤思齐,同生安养云尔。
菩萨往生类
如来记往 《大无量寿经》云:“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文殊愿生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普贤求往 《华严经》,普贤菩萨,列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天宫内院,见弥勒佛。著《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许。”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见《感通传》。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著《起信论》,后明求生净土,词皆切要。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集善往生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当作佛,号无垢光。””
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胜会书名 长庐赜禅师,遵慧远大师遗范,建莲花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花胜会,乞书一名。”师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觉而异之,忽思《华严经
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普慧连发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答。此大菩萨也,何得荷冥加乃尔?遂书二菩萨为会首。 莲大师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尔,非可强致也。”
高僧往生类
慧远大师 晋慧远,雁门楼烦人。博通世典,尤善六经,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所居为东林。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尘俗,专志西方。制六时莲漏,念诵不辍。高僧钜儒预社者百二十三人,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晦:每月的最末一天称“晦”),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辈,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喜,谓门人曰:“吾始居此,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矣。”至期,端坐而逝,时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寺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谥觉寂大师。
僧睿 晋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师,禀受经义。后预庐山莲社,专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师榻前一金莲花,倏然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道敬 晋道敬,琅琊人。祖王凝之,刺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信念佛,早夜弗替。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弥时:满一个时辰)。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专志西方,虔苦不替。忽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旁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词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生,唯净土耳。”遂专志念佛,已而见化佛空迎,光稽首曰:“愿摄受我。”祷祝方毕,已化去矣。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曾梦海中有舟西往,问之,曰往极乐国。珍乞随行,舟中曰:“汝未营浴室,未诵《弥陀经》,不得遂往。”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后见池面降白银台。珍默记其瑞,秘而不言。一夕,邑人见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辉映,谓是诸王礼觐。及旦访之,乃知珍已坐化。
神鸾 后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受陶隐居《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以《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日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诫曰:“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首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孩提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年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礼南岳思大禅师,著《观经疏》,及《十疑论》等,赞扬净土。将示寂,谓弟子曰:“世缘毕矣。”唱《十六观经》经题竟,复曰:“西方净土,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者乎?”智朗曰:“未知大师证入何位?”曰:“但登五品。”又曰:“观音大士来迎吾。”言讫,称三宝名,如入禅定。
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槃经》于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室。及殡,祥云香气,遍诸聚落。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遂殚志精勤,昼夜礼诵。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时,或至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未尝睡眠。好食送厨,粗恶自奉。所得衬施(*衬施:对僧道的施舍。),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变相:绘佛相及经文中故事的图画),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遍,至五十万遍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者,不可胜记。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其西归。”乃登柳树而化。高宗知之,赐其寺额曰“光明”。
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见白马寺内文字放光,探之,乃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因祝曰:“若净土有缘,乞更放光。”祝讫,光明转炽。遂诣长安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空。后至新定,先化小儿念佛。初时,念佛一声者,与一文。继而能念十声者,与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皆知念佛。复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策励学者。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于净土,起欣乐心;于阎浮提,起厌离心。”遂放异光数道而逝。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五万声。天宝元年,见圣像满虚空中,一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不尔?”银台遂隐,三七日后,擎台者复见。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越三日,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赞曰:“吾师一念登初地,乐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后预知时至,订以八月辞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香自发,引四众说菩萨戒。说讫,见天众缤纷,管弦嘹亮,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愿。吾本求生西方,此诚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乐隐没,但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虚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遐迩惊叹。昂曰:“净土相现,吾当逝矣。”言讫,香炉忽坠于手,即于高座而化。
僧炫 唐僧炫,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兜率。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
《西归直指卷四—往生事略(周安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