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字不異報化。亦複如是。故如來名號品。謂一如來名號。與法界虛空界等。隨衆生心各別知見。則知世間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隨舉一名。諸世間名無不攝矣。又如毗盧遮那品稱引古先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盧概之。以一切諸佛皆有毗盧藏身故。古今不異故。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亦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叁世。當念無余。不曆刹那。成佛已竟。
四念毗盧遮那佛頓入華嚴法界者
如世主妙嚴品十方諸大菩薩及天龍神鬼所說諸頌。各出自證法門。以如來果地發人信解。令入念佛叁昧。自是說如來現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諸大菩薩及諸世主說偈贊佛。而十地品每曆一地。必曰不離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諸位階次雖殊。莫不以念佛爲其本行。佛佛道同。舉一毗盧攝無不盡。故普賢十願常隨佛學一門雲。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文竟)由我本師因地修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故所感報化。亦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起勇猛心。起儋何心。便與本師初發心時等無有異。又如寂靜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已能入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法界安立海。見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十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佛國土。一一佛土。皆有毗盧遮那坐于道場。于念念中成等正覺。現諸神變。所現神變。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開敷樹華夜神入出生廣大喜光明解脫門。憶念毗盧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見。妙德圓滿神得自在受生解脫門。入毗盧遮那無量受生海。亦見如來于一切世界一一塵中無量佛刹。示現受生。常無間斷。(文竟)如是念于毗盧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盡十方虛空乃至針鋒芥子許。無一不是毗盧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所以善財童子初參德雲。即聞念佛法門。最後普賢菩薩爲說稱贊如來勝功德偈教人信解。依舊不離念佛法門。法界始終。更無二谛。偈曰。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淨。毗盧遮那最勝尊。于中覺悟成菩提。或有見佛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悉已住于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又雲。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爲菩薩。十方利益諸衆生。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于安樂刹。(文竟)是知諸佛法界。遍攝遍融。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隨衆生心。見各不同。而佛本來常不動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極樂終之。具如後文所說。
五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普賢大願者
普賢行願品雲。欲成就如來功德門。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願王受持讀誦。臨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文竟)是經專顯毗盧境界。雲何必以極樂爲歸。蓋阿彌陀一名無量光。而毗盧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體故。非去來故。于一體中。要亦不礙去來故。如大乘起信論雲。衆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文竟)蓋毗盧報土。與二乘凡夫無接引之分。而極樂則九品分張。萬流齊赴。一得往生。橫截生死。視此娑婆。迥分勝劣。諸經廣明。今不具錄。然他經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觀丈六。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數量。未若此經一念普觀。豎窮叁世。橫亘十虛。初發心時。即超數量。所有淨因。最爲殊勝。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衆生。與此願王體合虛空。絲毫不隔。是故。不移時。不易處。任運往生。還同本得。下文雲。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所共圍繞。(文竟)文殊普賢。不離此處而現彼方。隨衆生心。念念出現。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常轉此經。熾然無間。又此法門。非妙智觀察。無以明我心本具之淨因。故首文殊。非大願莊嚴。無以圓我心本具之淨果。故次普賢。而觀音彌勒。一則次補彌陀。一則次補釋迦。二聖同會。以證樂邦華藏通一無二。而彌勒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此淨土之正因也。觀音以如幻聞熏無作妙力。遍入國土。成就菩提。此淨土之極果也。下文雲。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文竟)全部華嚴。于此結果。諸有智人。決宜信入。一念因循。輪回無盡。嗚呼苦哉。
或問。如上五門。爲當從一門入。爲是五門並入。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彌陀。全顯唯心淨土。舉一法身。攝無不盡。然理則頓悟。事須漸除。故華嚴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諸佛。然五位進修。不無趣向。未臻妙覺。階次宛然。至十地始終。以大願力。于一念頃見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隨所見之佛而爲差等。此土行人。縱能伏惑發悟。而未證無生。甯逃後有。不依佛力。功行難圓。必待回向樂邦。親承授記。淨諸余習。成滿願王。斯爲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其或粗窺向上。未盡疑情。尤須專一持名。翹勤發願。如子憶母。畢命爲期。加以教觀熏修。助發勝智。感應道交。功無虛棄。斯則全憑一念便攝諸門。所貴絕利一原。切忌回頭轉腦。
又問。子欲闡念佛法門。何不以淨土諸經爲導。而力主華嚴。據果論因。恐難合轍。
答。子不讀無量壽經乎。經中敘分。首述普賢行願。勸進行人。叁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終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縱修功德。還墮胎生。然則誠欲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賢願。回向往生。今此華嚴。正當其教。至觀經上品上生者。必誦讀大乘方等經典。言大乘方等。則又莫若華嚴最尊第一。因果無差。有何纡曲。
又問。華嚴法界。密義重重。以無量修多羅而爲眷屬。雲何唯一念佛門而能普攝。
答。誠如所說。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門。乃能遍徹無邊法界。是故善財童子于普賢一毛孔中。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盡未來劫。念念周遍無邊刹海。此念佛人亦複如是。以一念本無量故。且杜順法界觀。特設叁門。一真空門。簡妄情以顯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無礙門。融理事以顯用。即前念佛功德是。叁周遍含容門。攝事事以顯元。即前念佛名字是。又清涼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雜余業。即入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即入理事無礙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測。即入事事無礙法界。是知一念佛門。無法不攝。故此經以毗盧爲導。以極樂爲歸。既觐彌陀。不離華藏。家珍具足。力用無邊。不入此門。終非究竟。
又問。方山論謂他方淨土。是權非實。准今所論。如何會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實報土。法身大士所居。叁有余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聖交參。或穢或淨。此土行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未斷。生同居土。欣厭既切。粗漏漸除。聞法增進。生有余土。若修圓教爲因。深達實相。以普賢行願。回向往生。便感得實報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是故。住權乘者。一切皆權。如法華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實相者。一切皆實。如此經極樂。全具華藏故。方山著論時。行願末卷未至此方。故于淨土一門。辄生分別。卻與經文互相乖刺。須知從真起幻。即幻全真。生滅俱離。自他不二。一念圓融。普周法界。方爲一乘中道了義。且方山吃緊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覺。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則圓信位中。見思惑盡。並斷塵沙。進入圓住。豁破無明。證無生忍。位齊別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驟希寶位。即謂本來是佛。不落階梯。亦賴善巧方便。始能克證。何如行願末卷中說以深信心。持誦十大願王。一刹那中。往生極樂。住不退轉。從凡夫地。創發信心。橫超直入。至圓至頓。無比無倫。幸遇完經。因緣非淺。衣珠故在。客作徒勞。奉勸高流。同心信受。
又問。隋僧靈幹作華藏觀。臨終見大水彌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但得直趣華藏。何須更觐彌陀。
答。華藏世界。有十不可說佛刹微塵數香水海。有十不可說微塵數世界種安住。一一世界種。複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西方極樂亦在其中。首楞嚴雲。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今靈幹所生。其爲極樂淨土邪。其爲余方淨土邪。俱未可知。然則但觐彌陀。即是直趣華藏。前有善財。後有龍樹。如斯軌轍。千聖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岐。是則名爲可憐憫者。更以近事征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圓頓教觀。晚主延慶。乾道叁年四月十七日。別徒衆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曰。無邊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阿彌陀佛不生滅。難覓難拈水中月。絕非離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說。我與彌陀本不二。妄覺潛生忽成異。從今掃盡空有塵。父子天然兩相值。誓修叁福勤六念。身口意業無瑕玷。我今以此念彌陀。不見彌陀終不猒。贊畢。隨衆唱佛數百。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斂念坐脫。極樂華嚴。是同是別。諸有智人。急須著眼。
是論作于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紳評之曰。此淨土正因。華嚴正信也。又曰。五念一念。一念無念。其明年春。過丹徒。王子禹卿見而賞之。爲之敘。大紳頗歎爲奇特。尋奉 先尚書公諱。既葬。屏居僧舍。展讀大經。與方外友性宗唯然相質證。辄于此論時有損益。其後數年。自錢塘歸。重閉關文星閣中。修念佛叁昧。長夏寥寂。複出前稿點勘再周。錄成此本。于賢首方山外。不妨別出手眼。設遇雲棲老人。定當相視而笑也。
時乾隆五十六年六月晦際清記
《華嚴念佛叁昧論(彭際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