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P8

  ..續本文上一頁觀。觀此界之安立。由于風輪執持。觀世之遷變。由于風氣密移。觀察此身。一動一止。皆是風之所鼓。觀察此心。念念遷流。新新不住。皆是風之所搖。如此觀察世界身心。諸動不同。究其所因。皆從一念無明風動而有。等無差別。我時了知此群動之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宛然風體。若實有從有至。即非虛妄。既無從無至。可見十方微塵顛倒衆生。皆顛顛倒倒于風中。而同一虛妄而已。推而極之。乃至叁千大千。盡一佛所管世界之內。所有衆生。譬如一器之中。貯百蚊蚋。其聲啾啾亂鳴。不出分寸器中。鼓發狂鬧。豈不淡哉。觀破群動如此。所以逢無量聲如來未幾。即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萬法當體皆無生滅。速入無生忍位。已悟無生。故本覺心開。見動中不動。而親于東方不動佛國。與不動如來。爲法王子。乃至遍事十方諸佛。無不克肖。又不獨紹隆一佛而已。由是了妄身心。皆屬風力。見法身真心。放大光明。洞徹無礙。如淨琉璃。而琉璃光之名。所自來矣。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而了妄。悟菩提心而達真。入叁摩地。而證性空真風。性風真空。合十方佛。而上同佛果。傳一妙心。而下化衆生。以當圓通。斯爲第一。

  ○鍾雲。東爲群動之首。而佛名不動。即動而靜也。傳一妙心者。證無動本覺也。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即十身中虛空身也。與法身雖無異體。而法身遍融一切。此則偏融空大)爾時手執四大寶珠。(舊注誤因後文四大無依之句。即以地水火風爲四珠。不知四大是所觀之境。須取能觀之智。應是人空法空俱空真空四珠也)照明十方微塵佛刹。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刹。來一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妙力圓明。斯爲第一。

  此因空大悟入也。虛空藏菩薩(雲雲)白佛言。憶昔我與如來。同在定光佛所。得無邊虛空身。有大神力。非同凡小所取頑斷沈冥無用之境。爾時以得四智。手執此四大寶珠。照見十方微塵佛刹。化成虛空。是會色歸空也。又于自心。現大圓鏡智。從一鏡智。而現十智同真。如是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悉成嚴妙。是融空即色也。但見諸幢王刹海。來入法身鏡內。由理攝故。涉入色身毛孔。身同虛空。不相妨礙。由事攝故。是攝刹入身。無身非刹也。又見身能善入微塵國土。隨機普應。廣行佛事。自利利他。得大隨順。是分身入刹。無刹非身也。如上會色融空。攝刹分身。諸大神力。果何以臻之哉。蓋凡外小乘。執四大心外實有。成大障礙。由我谛觀此四大本無所依。元從妄想生滅而有。終歸于空。既又觀察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是則空不異土。土不異空。乃于色空同處。忽然發明。得無生忍。寂滅現前。入圓通境焉。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叁摩地。故得空色無礙。身土相入。而妙力圓明。以斯爲第一矣。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此遠因實事不必回互)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圓成如麻。依他如繩。遍計如蛇)得無生忍。斯爲第一。

  此因識大悟入也。彌勒菩薩(雲雲)白佛言。我憶往昔微塵劫前。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身雖出家。心慕豪貴。好遊族姓。親近國王大臣。爾時日月燈明如來。教我修習唯心識定。令其通達萬境惟我心識變現。一如夢幻。生滅非實。豈可不究明心識。而反重其所變之境乎。由是但自觀察唯識。止其外慕馳散。而定心成就。入叁摩地。曆劫以來。以此叁昧。事恒沙佛。唯識定深。萬境如電。外輕內重。無複馳求。故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時。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蓋前所習者。不離五位唯識。尚屬權宗。至此窮極識理。所謂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融入如來藏性矣。一者。世界唯識。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從變識。不自外來。二者。諸佛唯識。世尊。我既了此唯心識故。從法身識性中。流出報身應身。無量如來。如來尚從識性流出。況余九界衆生。流出可知。夫窮極唯識。圓證法界。既見諸佛依正。皆是自心。而自心豈不成佛。故得授補處記。即補釋迦佛位。次當作佛。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圓滿成就諸法實性。既入圓成實。悟證真實體性。不複爲名相所迷。遠離有相無性之依他。及有名無體之遍計執。而得無生忍。證入圓通。斯爲第一。

  ○依他起性。即業識。及業識所現相見二分也。遍計執性。即從相見二分。複生周遍計度。所謂我法二執也。遠離依他遍計。即是圓成。

  ○蓮師曰。不悟唯識。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識。則攝境歸心。視世間名聞利養。如夢如幻。尚何惑著哉。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超日月光。是爲十二如來也)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譬如有人。一專爲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爲。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叁摩地。斯爲第一(鍾雲。如人負債投于王家。債主莫敢誰何。所依者勝也。衆生修念佛叁昧。皈命于佛。則生死衆魔莫敢侵嬰。蓋生死海中。唯佛爲可恃耳)。

  此因見大悟入也。獨舉見者。見該六根故。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類五十二菩薩。(雲雲)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而成一劫。其最後佛。名曰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叁昧。若據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若據事念。冥記不忘之謂念。放光接引之謂佛也。念佛若何。譬如有二人于此。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專憶。故若逢若見。專忘。故不逢不見。若二人俱憶。二憶俱深。必定相逢相見。乃至從生至生。如形影相隨。而不相乖異矣。夫十方如來。憐念衆生。如母憶子。即一人專憶也。然子若逃逝。雖憶何爲。即一人專忘也。子若憶母。如母憶子。即二憶念深也。則母子曆生不相違遠。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也。而念佛可知矣。若衆生心。憶佛焉。而兼事相圓融二種觀門。念佛焉。而兼事一心。理一心。二種叁昧。則現前必定見佛。或于定中見。或于夢中見也。當來必定見佛。報終陰壞。見佛接引。彈指往生。華開睹佛也。然西方極樂。只在當處。非真有十萬億國土之遙。故去佛不遠。更不必別假方便。而得心開。近佛染佛。故心亦成佛。如近香染香。故身亦成香。故知心開非同淺淺。應是本覺佛現也。以念佛香光。莊嚴法性本佛。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一念不生。六根湛寂。遂至信滿入住。證無生忍。今于此娑婆世界。威力加持。攝念佛人。歸于淨土。具足二利如此。佛問圓通。我于根中。無所選擇。一心念佛。則六根都攝。如眼不取色。是眼念佛。乃至意不緣法。是意念佛。惟其都攝六根。故得淨念相繼。得叁摩地。而證圓通境。現位雖在等覺。初心一同衆之信滿入住。以當圓通。斯爲第一。

  ○一心念佛。與決志參禅者。本無二致。故念佛之後。而繼之參禅也。則知此方唯有二門。爲入道之要路。蓋觀音勢至。皆彌陀輔弼之臣。一以念佛接人。一以參禅誨衆。皆是就此界根機。各開戶牖。乃世人例以參禅爲高。而卑視念佛者。吾知其不惟不知念佛之奧訣。亦不知參禅之妙旨也。苟不以一心不亂之訣去參禅。則禅決不悟。若不以如貓捕鼠之心去念佛。則淨土必不生。勿謂念佛易。而參禅難。當知難則俱難。易則俱易。是在當人。信力淺深。習氣濃淡耳。

  ○七大圓通竟。

  通論二十五門。尋常六塵皆始于色。今始于聲。而複留耳根在最後者。正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始于音。而終于聞。所以爲教體之綱領。而獨當此方之機也。又七大始于地大。而此中火大爲先。以多淫召火。合此經墮淫起教。所以警多聞人先除欲漏也。又七大終于識大。而今終于根大者。以勢至念佛圓通。稍次觀音。觀音所修。乃諸佛一路涅槃門。泥洹極果。今令不能修自心泥洹者。其次莫若念佛求往生也。此因經文不終彌勒而終勢至之深意與。

  ○本卷至後卷選擇圓通竟。俱備闡決定第二義之旨。

  

《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