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余。無所言說。叁者是人。谛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诘。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知見生計者。據彼定中所知所見而倒計也。外道自有四種不死矯亂議論。與此不同。世尊因此四種人。知見立知。妄生計度。故斥其墜入外道四種。生滅行陰。分爲八義。別見。謂異見。即變恒生滅。增減有無也。答中略舉六義。不能定其道理。但兩楹而答。令彼前人。于章句中不得義理。互互無。即念念滅也。因無得證。謂一切法皆無也。各各有。即念念生也。不言有而言是者。計法法皆有。即隨所問莫不皆是。作如是答。枝者。如木一本而分二枝。從二至四。于前八中有無分出也。有即是無。如冰是水也。無不是有。如水非冰也。見有生而忽滅。滅而不生者。故計有即無。無不是有。問一者以八義並陳。可名矯亂。二者單計有無。而以一字答。何故亦名矯亂。答執物而不順理爲矯。中無主正爲亂。今觀第一第四。言皆兩可。亂意爲多。而終非順理。亦兼于矯。第叁第四。言唯一偏。矯意爲多。而終非主正。同歸于亂。故總名矯亂。虛無。謂虛妄非實。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複。雲色屬我。或複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無盡流。即行陰也。由計無盡。故計死後有相。真悟無生。了知生即有滅。生前尚空無相。何況死後。豈可妄計有相耶。此後五種。與上不死矯亂。俱從有無起見。但四種矯亂。只是虛見。此四種竟是邪見。四或字。乃四計。自固身者。堅持護養也。雲色是我者。初計我與色一也。我體遍圓。色爲我有。二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前緣。目前之色也。回複者。運用也。前緣隨我。雲色屬我。叁計我與色異也。行相續。一色也。我依行中。雲我在色。四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此以現在之生有。推未來之死亦有。故曰死後有相。色陰既爾。受想行皆然。故稱十六相。不言識陰者。行陰未破。識不當情耳。由計陰與我死後有故。轉計煩惱菩提。皆後後有。染淨並驅。不相侵滅。計諸陰爲煩惱。計我體爲菩提。二法俱有。故言兩性並驅。言五陰者。通結五陰。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系。知其受滅。無複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雲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此與上計敵體相番。變有成無。上睹未滅之行陰。見其無盡。因計前叁並萬法。皆當無盡。此睹已滅之前叁。見其無相。因計行陰並萬法。皆當無相。形因色有。故色滅則形無所因。心因想系。故想滅則心無所系。有受則連持色心。故無受則無綴。叁陰既銷。縱有行陰。亦歸斷滅。生理。行陰也。此約四陰。現在因亡。未來果滅。因果合論。成八無相。即有而空。本自無生。前後一際。是佛正教。前有今無。今滅後無。是生滅顛倒計。上由前叁。而推行陰同滅爲無。此轉計諸法皆然。涅槃因果。依現陰而修。後陰而證。陰既叵測。修證何有。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性不立一塵。不舍一法。真空妙有非斷滅故。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于行存中者。見行陰未滅。區宇宛在也。兼受想滅者。見前叁已滅。體相全空也。雙計有無者。于存計有。于滅計無也。自體相破者。以行陰之有。破前叁之無。以前叁之無。破行陰之有也。墜俱非者。破無則非無。破有則非有也。色受想叁陰。先雖是有。而今破盡。故雲非有。例行亦爾。四非有也。行陰例前爲無。而現今念念遷流。此又非無。行既非無。前叁亦爾。四非無也。循環四陰而窮盡之。成八非相矣。隨得一緣者。每于一陰計此二非也。諸行。指萬法。上但雙觀已滅未滅之四陰。而正計八非。此更轉計一切法無不雙非。性遷訛者。死後有無。交相破奪也。心發通悟者。增廣邪見解也。虛實失措者。以非無。故不可言虛。以非有。故不可言實也。死後俱非者。以生存例死後。後際。即死後。盡未來際也。昏瞢。猶言杳冥。無可道者。言有不有。言無不無。不覺不知。何可道耶。未得真知灼見。揣摩仿佛。而創爲此論。若真得見谛者。道有道無。皆成妙論。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舍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複。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見行陰念念滅處。名後後無。由是妄計設生人天七處。後皆斷滅。此與第七死後無相異者。彼計現在無。故死後亦無。此單計死後斷滅爲無耳。身即欲界人天二處也。欲盡。初禅也。苦盡。二禅也。極樂。叁禅也。極舍。四禅及無色也。是名七際。現前滅者。指因滅也。滅已無複生者。指果滅也。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性常住不滅故。
又叁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于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爲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禅性無憂故。或以二禅心無苦故。或以叁禅極悅隨故。或以四禅苦樂二亡。不受輪回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爲解。五處安隱。爲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爲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行陰滅而複生。故雲後後有。前于行陰念念滅處起計。此于行陰念念生處起計。蓋見行陰念念相續。新新成有。謂其當有實果。必不滅無也。此與第六死後有相異者。彼計現在有。故死後亦有。此單計現在即是涅槃。或者不定之辭。各隨所見而計一處。非一人遍計五處也。轉依者。轉生死。依涅槃也。觀見圓明生愛慕故。妄計之由也。蓋以無憂無苦。悅隨二亡之故。妄計即正轉依也。見下界之穢濁。遂計五處爲勝淨。是爲五現涅槃。以現在受樂。不待來生故。不知此皆屬有漏。非無爲果。非究竟處。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涅槃。尚在遙遠故。
阿難。如是十種禅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衆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爲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衆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于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爲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前雲禅那現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雲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見道不真。多岐妄計。皆是狂解。是謂心魔。十種狂解。皆誤認行陰爲妙真如性。故有此異見。第一無因論。誤認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也。第二第叁遍常。及一分常論。誤認湛然常住也。第四邊無邊論。誤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也。後六種。誤認如來藏。生空有二見。如第七死後無。及第九斷滅。誤認空如來藏也。第六死後有。及第十現涅槃。誤認不空如來藏也。第五矯亂。第八死後俱非論。誤認如來藏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心魔者。以心見顛倒。即是魔故。深孽者。孽是妖孽。即魔孽也。枝岐者。言此十種。如木之枝而非本。如路之岐而非正也。心祈者。心之所求。遭枝岐。即墮于外道。得少爲足。即墮于二乘。標指者。如標月之指。
阿難。彼善男子修叁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迦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于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複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于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爲識陰區宇。若于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爲其本。
行性擾動。乃同分生機之綱紐。補特酬業之深脈。補特伽羅。此雲數取趣。數數取諸趣而受生也。受生所以酬答宿業。而脈絡深潛。乃行陰之所感。懸絕者。分段生死。因亡果息也。涅槃性天。爲五陰所覆。昏如長夜。前叁陰盡。如雞初鳴。雖爲曙兆。猶沈二陰。精色未分。此行陰盡。如雞後鳴。唯余一陰。故雲將大明悟。內根外塵。化爲湛明之境。內不見能入之根。外不見所入之塵。受命元由。識陰也。今觀識陰既是類生元由…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十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