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一卷(鍾惺)▪P4

  ..續本文上一頁也。忍非著力之謂。是如如不動矣。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故曰諸所法生。唯心所現。一切叁句。申諸法二句。縷結。絲麻之類。舉小況大。虛空二字即名。豁虛無礙爲貌。舉無體。況有體。性一切心者。即常住真心也。所現之物。尚皆有體。豈能現之心。反無體乎。若汝下。令阿難揣摩能推是妄去其戀妄之心。執而不舍曰執吝。汝執分別覺了爲心。即應離塵有體則可。因聲分別。則托塵始有耳。不但汝有六識現行分別。不得爲真。縱汝將六識現行種子。一切滅盡。若使內守幽閑。耽寂滅樂。不肯放舍。即此守幽閑者。尚屬意根。猶爲影事。亦不爲真。我非四句。暫縱之辭。非顯真也。六塵如形。分別如影。影由形有。故無自體。心因塵有。豈有體耶。默然自失。平日恃爲心者。一旦奪破。又未審何者爲心。如人失其所寶。四禅四空。及滅受想。名九定。此內守幽閑之極功。猶爲法塵影事。故不成聖果。執妄想爲真實。非但指外道六識攀緣者言。並二乘認識精爲元明。而業識未破。亦在其中。破妄已竟。自此至叁科七大。乃顯示所遺真性。令見如來藏體。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叁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重複悲淚。悟深而後發悲。二障。煩惱所知也。煩惱障事。即我執也。所知障理。即法執也。發妙明心者。言我雖有妙心。一向隱覆。誤認能推爲真實。不知別有涅槃妙心。願佛發其覆而出之。開我道眼者。言我雖有道眼。一向蒙蔽。但認肉眼爲能見。不知別有正法眼藏。願佛刮其胸而開之。

  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衆。告阿難言。吾今爲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衆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前度放光。表破妄之相。此處放光。表顯真之相。卍音漫。如來胸前萬德吉祥紋。從卍字放光者。表由寶明妙心。發正知見也。光遍佛界者。示清淨本然也。遍灌佛頂者。表極果所同也。旋及大衆者。示群靈共有也。此即妙心道眼之真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隨量應現耳。建法幢者。有摧邪樹正之義。心眼二字。應阿難所乞心眼。獲字。應上發字。得字。應上開字。妙微密性淨明心。承上妙明心叁字。而加詳耳。猶雲至妙。至妙。至密。本來淨明之心也。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于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須彌山南有檀樹。汁流入水成金。此金一粒。置常金中。悉皆無色。佛身金色如之。絕音逸赤焰也。手外無拳。故手無拳滅。眼見各體。故眼滅見存。汝將誰見四字。世尊叁問矣。初雲將何所見。阿難答言由目觀見。次雲汝將誰見。阿難答以同將眼見。可謂孤負婆心矣。世尊不即破者。因阿難妄執方堅。未可驟語。故初番且窮其妄心所在。二番且破其妄心無體。至此阿難悲悔。舍妄求真。然後重理前語以汝將誰見喚醒之。阿難不悟。仍執眼觀。于是詳辯。點出是心非眼。從前公案。一語了結。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雲何成見。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于暗室。二黑有別。爲無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較量。曾無有異。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于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于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阿難雖複得聞是言。與諸大衆。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盲人得眼而見。若名眼見。暗人得燈而見。應名燈見。知燈不名見。則知見不屬眼矣。前呵眼識非心。此指見性是心。見性與眼識何別。照色之時。一如鏡中。無別分析。即是見性。起念分別。即屬于識。是言者。是心非眼之言也。向但知見唯是眼。不名爲心。今觀無眼得。眼有眼得燈。皆但顯色。始知見乃是心。而此見精。離彼肉眼。別有自體。異于前心離塵無體矣。心未開悟者。雖知能見在心。不悟此心是真是妄。若曰是真。有似潛根。前已被破。若曰是妄。佛已許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衆。我初成道。于鹿園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于大衆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爲客義。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

  佛手細軟如綿。交光相羅如網。指有千輻輪文。阿若多。此雲已知。即憍陳那之名。客塵。喻見思生滅。主空。喻真心寂然。見聞中有動靜者。屬客塵。所以爲妄。即前生死根本是也。見聞中無動靜者。是主空。所以爲真。即前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也。

  即時如來。于大衆中。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衆中開合。佛告阿難。汝見我手衆中開合。爲是我手有開有合。爲複汝見有開有合。阿難言。世尊。寶手衆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佛言。誰動誰靜。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爲無住。佛言如是。

  不住無住。即動也。尚無有靜者。靜必因動而顯。原不曾動。今亦無靜。動靜雙離。乃自性之本定。非由攝伏而得。既知佛手開合。與見性無幹。則一切萬相。任其昏亂動止。皆與見性無幹矣。若人于萬相中。悟此不動之性。常恒不昧。何至爲境所轉。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爲汝頭動。爲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搖動。佛言如是。

  外境動。而見性不動。人猶易知。自頭動。而見性不動。人實難辨。阿難因上說見不屬眼。已覺此見離眼獨立。湛然滿前。自試頭之動搖。何幹于見。是以直答頭動而見不動也。既知頭動而見不動。凡此身行住坐臥。往來世界。及死此生彼。此性常如虛空。無所動矣。世尊欲阿難知真心所在。阿難重重迷悶。若在世典中。憤悱之極。當代爲啓發。世尊雖反覆開引。卻不全爲舉似。待其自爲托出。而以佛言如是證之。所謂衣珠自覓也。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若複衆生。以搖動者。名之爲塵。以不住者。名之爲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雲何汝今以動爲身。以動爲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爲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動搖開合。客也。塵也。見無動也。汝今既知動爲身。動爲境。便合了悟身境全是客塵。不應隨逐而失主空也。始終者。遠則無始爲始。今生爲終。近則生爲始。死爲終。顛倒。非惟世間事業。種種修行。皆名顛倒。以其動執身境。靜依法塵。依法塵者還同身境。不知本有不動之真性。是中者。身境之中也○此卷阿難多聞。示墮淫室。啓請菩提道果修因。最初方便。佛首揭衆生不知常住真心。用諸妄想。故有輪轉。大旨具矣。次就見相發心一事。诘其愛樂由于心目。征心目所在。而反覆破之。至七處都無所在。見阿難所認之心。緣境暫有。無處無體。謂之影事。謂之妄想。不當隨逐之也。心緣目。故帶之。唯破心不破目。緣心六根俱有。舉一例余。因聲分別。亦就耳根說矣。阿難既知妄想不真。遂求寂常心性。佛舉拳爲喻。謂手無拳滅。眼滅見存。其義不同。蓋于眼根中指出見性。使認常性真心也。阿難尚疑盲眼觀暗。雲何成見。猶以見專屬眼。豈知眼特能顯色耳。見性是心非眼乎。猶未開悟。乃舉鹿園問答。表客塵之義。觀佛手開合。阿難見性無開合。阿難頭自動搖。見性不動搖。開合動搖者。客塵耳。不開合動搖者。非常住真心乎。何認妄遺真。自取輪回耶。通卷大意如此。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一卷(鍾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