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二卷(鍾惺)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二卷

  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忘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發明二字。要從理上發顯義看。蓋謂真性理中。自有不生不滅。所顯發性。即下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等是也。妄明理中。所顯發性。如下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等是也。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爲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衆。諸有漏者。鹹皆願聞。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爲同金剛常住不朽。爲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顔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勝-力+天]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顔貌已老初十歲時。叁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過于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甯唯一紀二紀。實爲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谛觀。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于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叁歲。慈母攜我谒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于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叁歲見此河時。至年十叁。其水雲何。王言。如叁歲時。宛然無異。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于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與諸大衆。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阿難願佛就現前身心。拈出不生滅性。此理甚難發揮。且死後難明。故借匿王身心開示。所謂現前拈出也。若現前變滅。則未來亦變滅。現前不變滅。則未來亦不變滅。四卷中杵音之喻雲。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銷滅。死後不生滅之性。透底拈出矣○匿王在身上觀察。故成斷滅。世尊在見上發明。故無生滅。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上惟舉見。此複兼聞。阿難疑真性不滅。雲何遺失而謂顛倒。不知因顛倒而說遺失。非因斷滅而說遺失也。下示顛倒不失之相。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爲正爲倒。阿難言。世間衆生。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爲倒。即世間人將何爲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于空。則名爲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谛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爲顛倒。于時阿難。與諸大衆。瞪瞢瞻瞻。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倒與正。同此臂也。特首尾相換耳。正遍知。與性顛倒。同此身也。特迷悟相反耳。可知即遺失顛倒。不妨元不生滅。瞪音正。直視貌。瞢音萌。目不明也。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衆。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此下發明顛倒實處也。應不失時。故曰海潮。色總舉根塵。心總舉諸識。諸緣。總指色心生起之緣。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也。諸所緣法。廣舉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也。唯心所現。如鏡中像。全體是鏡。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鏡所現。全體是心。此心非攀緣之心。乃妙明真精妙心。故身心皆現其中。今不即幻妄而悟妙體。乃遺本妙而執幻妄。是認悟中迷也。不屬空有曰妙。遠離晦昧曰明。萬法實體曰真精。具此諸義曰妙心。恒不昧此曰正遍知。本來自妙。不假修爲。曰本妙。通融流動曰圓。有隨緣意。清淨堅實曰寶。有不動意。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光。性則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鏡之體。自色心諸緣。至唯心所現。則會妄歸真。如來藏性已揭于此。後特詳發之耳。

  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爲心性。一迷爲心。決定惑爲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爲可憐愍者。

  自晦昧爲空。至色身之內。所謂認悟中迷也。迷性明而成無明曰晦昧。由此無明。變成頑空。即下經迷妄有虛空也。所變頑空。與能變無明。二法和合。變起四大。爲山河依報外色。即想澄成國土也。以四大色。雜妄想心。變衆生正報內色。想謂妄心。相謂妄色。色心和合。五陰備矣。即知覺乃衆生也。妄有緣氣。積聚于內。隨想搖蕩。逐外境而奔逸。此特雜妄緣塵。昏擾之相。而以爲身心體性。得非迷哉。既一迷此。決定以心爲在幻質之內。不知妙明真心。範圍天地。包含萬象。乃認之于蕞爾身中。何異棄彼無邊刹海。認一浮漚。以爲全潮之體。瀛渤之量哉遺大心而認浮想。如棄海認漚。已爲迷矣。執浮想爲大心。如認漚爲海。加一倍迷。如我垂手。正指顛倒所在。本無遺失。而常如遺失。懷珠困窮。故可憐愍。阿難聞呵非心。驚謂舍此更無。將同土木。如來摩頂。許以真心有體而已。未示真心也。至此方指示之。阿難始知緣塵外。有如此廣大心體。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爲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未敢認。非不肯認也。特以初獲此心。尚未受用。未敢遂認爲主人翁。求世尊徹底發明。使得親見本來面目。乃敢承認。此正實參實證處。下文佛以二者敵體相番。一有還。一無還。使阿難分明親見。阿難問意。不重舍妄不得。只重認真不明。世尊答意。不重破除緣心。只重指明真心。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緣心者。能緣之心。法緣者。所緣之塵。法音。即聲塵。亦非真。法性者。真理也。教诠真理。理是衆生之心。豈可執教爲心哉。指喻法。月喻聽法者之自心。說法顯心。聞教自合觀心。若執聲教。不觀自心。豈唯不達自心。亦複不知教意。何以故。以他聲教爲己自心。自他不分也。豈惟不知教意。兼不了教心體相。何以故。教屬聲塵。不能覺照。心體靈知。具有覺照。以無照之塵。爲有照之心。有照無照。二不別故。阿難迷心迷教。及迷教心體相。亦如是耳。阿難不舍緣心。重佛法也。豈知此法亦緣而當並舍乎。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前以客喻身境。此以客喻緣心。而見性爲主人。聲分別心。指聲上緣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別我容指色上緣心。即允所瞻仰者也。非但聲分別心。離聲無性。色分別心。離色相亦無性。如是乃至等。兼舉六塵緣影。皆無自性也。一切皆無。故非色。對緣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辨。外道昧爲冥谛。拘舍離。即末伽黎。離諸四句。結前起後。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唯垂哀愍。爲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真月。喻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水中影。喻緣塵分別。阿難問妙明元心。雲何無還。佛以見精爲答者。真心無朕。發悟良難。故托見精方便開示。且者。權宜之詞。言放下妙明元心。且托見精而言之也。第二月雖非真月。然因捏目而成。其實一體。例見精明元。雖非妙精明心。元是妙心而出。本無二相。若月影。則有二相。故曰非是。二月雖非真月。然離真月。必無二月可得。見精雖非真心。然離真心。必無見精可得。蓋從真所起。全體即真。但當由見精得真心。不可以見精當真心。去見精中之妄。即是真心。去目之捏。即是真月。

  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如說第二卷(鍾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