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陸西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

  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廣陵後學 陳遇時 校定

  △特表耳根第二十一

  此卷特表耳根圓通二十五門。此最當機。故須特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至)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謂從叁慧入圓通也。達耳之謂聞。著心之謂思。治習之謂修。叁者圓明。是謂叁慧。

  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金剛經雲。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今雲入流亡所。是此菩薩亦自陀洹初果修來。故曰初于。其後以次升進。聞中入流者。聞謂聲塵。流謂法性。謂初以聲塵入吾法性之中。而實亡所入。亡所入。即金剛經所謂入流而無所入也。亡所入則外境不入矣。所即能所之所。入有能所。此但亡所。然而法性之中。體自常寂。本無動塵。安有靜相。既亡所入。則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了然者覺也。覺其不生。此時尚有覺在。有入有亡。有寂有覺。未爲究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解02】外塵易亡。內根難盡。如是亡所工夫。以漸增進。使能聞所聞。一時俱盡。則內外兩亡。境智俱泯。然而本覺真空。無有少法可得。亡所盡聞。特思修之法耳。今也盡聞之法。亦複不住。但覺所覺者。空則空覺圓成矣。尚有覺在。至于覺所覺空。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造詣至此。則圓通智體。于是爲至。按此段文。以亡盡空滅爲義。而工夫有淺深。乃聖修之漸次。正與清淨經觀空亦空寂無所寂等語。同一意旨。盡者盡其所亡也。空者空其所盡也。滅者滅其所空也。滅有二義。有對生而言滅者。有以無生而言滅者。故雲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即涅槃經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也。溫陵分爲四義。一亡前塵。二淨內根。叁空觀智。四滅谛理。其義良是。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至)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根境圓融。故世出世間不能限礙。而十方法界無不圓明洞達。以故上合諸佛。則愍物興慈。應機成就。即下之叁十二應者是。下合群生。故知其悲仰隨與拯拔。即下十四無畏者是。

  世尊若諸菩薩入叁摩地(至)而爲說法令其解脫。

  叁十二應所指者。四聖六凡。四聖。一佛。二辟支。叁緣覺。四聲聞。凡四解脫。佛者。修正定取正果。勝解現圓。辟支以下皆謂之有學小聲聞。寂靜妙明。勝妙現圓。謂之獨覺。緣覺者。觀十二因緣而悟道。緣所緣性。勝妙現圓。聲聞者。得四谛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解脫與成就不同。解脫則有超進。成就但成就其能事而已。此聖人因材而笃之教也。

  若諸衆生欲心明悟(至)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六凡 一梵王 二帝釋天主(釋提桓因) 叁自在天身(欲頂他化自在天) 四大自在天身(色頂摩醘首羅) 五天大將軍(帝釋上將)四天主身(臣于帝釋) 六四天太子身(那吒太子之類) 凡六成就。

  △二人 一人王(皇帝及邦國小臣) 二長者(有十德爲世所推讓) 叁居士(愛談名理) 四宰官(剖斷邦邑) 凡四成就。

  一婆羅門(梵志術數) 凡一成就。

  一比丘僧 二比丘尼(出家修行) 凡二成就。

  一優婆塞(近事男) 二優婆夷(近事女在家修行) 凡二成就。

  一婦女身(主婦以下至婆羅門。女主即後妃也。命婦即公侯之妻。大家後妃之傅) 凡一成就。

  一童男 二童女 凡二成就 以上共十二成就。

  △叁八部神 一諸天 二諸龍 叁藥叉(夜義) 四乾闼婆(高竿樂神) 五阿修羅(魔王) 六緊那羅(歌神頭有二角) 七摩呼羅伽(蟒身) 八迦樓那(金翅鳥此脫) 凡八成就。

  一人(通指衆生樂修人道者) 二非人(通指有形無形有想無想休咎精明空散消沈之類) 凡二成就 以上共叁十二成就。

  觀世音慈悲之心。無不護念。圓通之力。無不加被。故下複有十四無畏功德。而此菩薩。于娑婆世界。號之爲施無畏者。無畏何以施人。蓋由己之真性妙圓。十方洞達。以故形神俱妙。隔閡潛通。所謂保始之征。無懼之實。一夫雄入于九軍故。十方國土一有信心稱名。則此菩薩。便以威神之力。加而被之。使之心無恐怖。而其人蓋不自知也。普門品。世尊偈答無盡意菩薩。與此同旨。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至)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此下具舉十四無畏功德。言自在菩薩叁摩地中由聞思修而入者。原有此等無畏功德。故能以此普施于人。使苦惱衆生。各得解脫。不自觀音。以觀觀者。此菩薩心法也。不自觀音。即前所謂聞中入流而亡所入者也。以觀觀者。倒旋聞機。返照自性。則見空覺極圓。覺所空滅。寂滅現前。原無挂礙恐怖。又何苦厄之不我度哉。故能依怙衆生。即得解脫。觀其音聲。音謂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也。以觀觀者。觀乃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也。與普門偈答。同一旨趣。

  二者知見旋複令諸衆生(至)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旋複者。返照自性也。知見者。火之屬也。觀聽者。水之屬也。楞嚴後卷。見業交則見猛火。聞業交則見波濤。發真歸空。則其人已無水火之業。業緣不作。則內無所召。故外無所偶。而水火自無焚溺之虞。此處還作內境說者。殊勝菩薩有此能事。故能以此加被于人。普門偈雲。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是此意也。嘗觀今之師巫邪術。有所謂鐵布衫法者。其咒甚鄙猥。但朝夕祭賽。吞符持行之久。每一舉咒。身中自覺有物作梗。以試刀劍棍棒。任其斫擊。而體不能傷。況菩薩之威神。不可思議者乎。此實理實事。但信之不足者。有不信耳。

  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至)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普門偈雲。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溫陵雲。心無所召。故境不能爲。旨其是矣。

  五者熏聞成聞六根消複(至)亦如吹光性無搖動。

  以聞慧熏其聞根。以成圓聞。一根既圓。則六根消複。同于聲聽。無複形礙。雖使加以兵刃。猶如割水吹光。性無動搖。兵無所施其刃也。故段段尋壞。普門偈雲。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是也。

  六者聞熏精明明遍法界(至)雖近其旁目不能視。

  聞熏精明。圓光通達。故幽暗之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藥叉叁種。一在地。一在天。一在虛空。羅刹女住海中。鸠槃茶魇魅鬼。毗舍遮啖精氣鬼。富單那熱病鬼。

  七者音性圓消觀聽返入(至)禁系伽鎖所不能著。

  觀聽返入。離諸塵妄。故枷鎖之厄。自不能著。普門偈雲。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是也。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慈力(至)經過險路賊不能劫。

  滅音圓聞。交通成和。遍生慈力。或有衆生。赍持重寶。經過險路。一稱其名。即得解脫。意與普門偈同。

  九者熏聞離塵色所不劫(至)多淫衆生遠離貪欲。

  衆生以欲習合塵。每爲聲色所劫。菩薩熏聞離塵。能令多淫衆生。遠離聲色。雖有妖豔。亶不能劫。溫陵雲。性成則欲愛幹枯。離塵則根境不偶。是也。

  十者純音無塵根境圓融(至)忿恨衆生離諸嗔恚。

  無對故能離恚。

  十一者消塵旋明法界身心(至)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旋明故能離癡。阿顛迦此雲無善心。內業有十。而淫恚癡爲甚。故舉以例余。具見普門品。

  十二者融形複聞不動道場(至)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男以禀受爲能。女以順承爲德。菩薩之于法王亦複如是。形融則隔閡潛通。聞複則真性旋複。故能不動道場。而能涉入法界。供養十方諸佛。各各禀受。其法嗣爲法子。將見福德以供佛。而益增智慧。以禀法而益長。能令無子法界衆生求男得男。福德智慧。即與我同。

  十叁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至)衆人愛敬有相之女。

  六根圓通。明照不二。是以十方法界。含攝于大圓鏡智之中。而如來真空藏體。秘密法門。領受無失。有女道焉。能令法界衆生求女生女。端正有相。亦與我同。蓋彼以真感。此以真應。生男生女。安得不與之同乎。按白衣咒。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利耶婆嚧羯帝铄缽啰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诃薩埵婆耶摩诃迦嚧尼迦耶唵哆利哆唎咄哆唎咄咄哆唎咄咄咄哆唎娑婆诃(樂官本)。

  十四者此叁千大千世界(至)施無畏力福備衆生。

  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刹土。即有百億日月。百億刹土即有百億法王。垂範立教。各各不同。故有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其大較也。我以修習耳根圓通微妙法門。含容法界。無不周遍。施以無畏功德。能令衆生持我名號。與彼供養恒河諸佛福等無異。衆不爲多。一不爲少。何以故。以圓通故。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至)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前之現形。應求功德。猶可思議。此複說言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者。不見其迹。莫知其然。不可得而測度擬議之也。謂之無作功德。乃吾圓融清淨寶覺。能現衆多妙容。能說無邊神咒。其容其咒。具足妙德。能以無畏。施于衆生。遍于國土。度其貪悭。使施妙寶。應其求請。畢諧所願。蓋由我得耳根圓通叁昧故。能成就菩提。斯爲第一。

  爾時世尊于師子座(至)梵呗詠歌自然敷奏(呗音拜)。

  溫陵注前說圓通之法。此顯圓通之瑞而應之也。諸佛五體同放寶光者。表證性明極。則寶覺圓融。全體發現也。互相灌頂者。頂爲圓極之相。表諸佛證性圓極。于此會中。菩薩羅漢。即二十四聖之俦。佛光亦灌其頂者。印其修證等無優劣也。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者。圓通現前。則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無非悟入之處。無非圓通之理也。大衆普獲金剛叁昧者。因此皆能破惑障。悟圓通也。天雨寶華。空現寶色。地隱山河。界含塵刹者。表證圓通性。則無作妙行自然分披。寶明空覺自然發現。有爲習漏。當不複生。衆塵廓然。無複隔越也。梵呗詠歌自然敷…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