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陸西星)▪P2

  ..續本文上一頁月。但見真體。則是非自忘。故曰。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知汝今若觀見塵而發明。終沈妄想。如以指喻指。終有彼我之是非。故不能出彼是非之網。由真精妙覺而發明者。則爲真見。如以非指喻指。可出是非。得無分別。出指非指。即出是非是。互換之文。同一意旨。出謂出情計之網。言是非雙泯也。

  △分別外道品第四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見性斷滅雲何見明。

  阿難又白佛言。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當住不滅。則與外道梵志所談冥谛。投灰所說真我。有何差別。世尊前言。見性周遍。非汝而誰。又言。即心圓明。遍含國土。即所謂覺緣遍十方界常住不滅者。然而黃發之流。亦說真我。遍界所立冥谛。謂真性冥冥。體非生滅。外道非能見性。乃識情妄計。混濫真說耳。又世尊曾于楞伽山。爲大慧說。外道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世尊前說之因緣。與彼外道所說之自然矣。夫既非生滅。則似乎自然。既非自然。則似乎因緣。既雲遠離。又非因緣。雲何開示。佛告阿難。我今如是方便開示。汝猶惑爲自然。若謂自然。必須甄別。有個自然之體。汝今觀此妙明中。以何爲體。若以明爲體者。應不見暗。以空爲體者。應不見塞。蓋自然之體。不隨境變。今皆不然。非自然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至)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阿難言。今此妙見必非自然。今我發明是因緣生。但心猶未明。雲何合因緣性。佛言。此見亦非逐因緣生。汝今見性現前。爲複因明因暗。因空因塞而有。若因明有。應不見暗。若因暗有。應不見明。乃至因空因塞。義同明暗。又若緣空有見。應不見塞。緣塞有見。應不見空。乃至緣明緣暗。義同空塞。是知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蓋因緣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計分別。精覺妙明本無是事。故當離一切相遍計。既離。則圓成實體觸處現前。無非法性。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摩虛空。秪自勞耳。虛空雲何受汝執捉。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至)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又問。必此妙覺非因緣者。世尊雲何嘗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而有。因明而顯。因心而知。因眼而見。是義雲何。佛雲。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谛。阿難我複問汝。世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名不見。阿難答言。世人因于日月燈光。見種種色相。名之爲見。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故名不見。不知此真見妙明。非和非合。不逐境生。不隨境滅。若無叁種光明之時。名爲不見者。合應不見黑暗。若必見暗。此但謂之無明耳。何謂無見。若明不見暗。暗不見明。如是二相。俱可名爲不見。若複明暗二相。自相淩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則是二相俱可名之爲見。是故當知。明暗通塞。皆爲緣塵。俱非見體。必須離相見見。亦複當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蓋四義成就。(明暗通塞)已知見體之離相矣。而見見之時。見豈爲見乎。蓋當人自有個見見者在。而見物之見。非真見也。天真見之體。猶自離見而非見所能及。又豈諸言說之所能及哉。故自然因緣及與和合。離緣離相。言說不及。妙菩提路。自非聲聞之徒狹劣無識之所與知。

  吳興問。見精屬妄。何以真見複見于妄。答。夫見精者。映色之性也。見雖屬妄。其性原真。當知見見之時。別無所見。只是見于見中之性耳。【解01】若未見性。性在見中。同名見精。若能見性。性超于見。方名見見。

  △見妄品第五

  爾時世尊憐憫阿難(至)何況分別非燈非見。

  阿難一聞見見非見之旨。轉增迷悶。又複啓請。佛爲指陳一切衆生二種顛倒分別見妄。何謂二種。一者衆生別業見妄。二者衆生同分見妄。別業者。一人妄見也。同分者。多人妄見也。由此妄見。循造妄業。當處發生。隨業受報。雲何爲別業妄見。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然此圓影。爲是燈色。爲是見色。若燈色者。人當同見。而何以目眚之人。對燈獨見。若是見色。見已成色。而彼圓影。燈乎見乎。名爲何等。是知不由境起。不由根起。乃從眚起。而即燈即見者妄矣。又若此影離燈而有。應非眼矚。雲何眚人目見圓影。是即燈而見者既無實體。離燈而見者又無定處。而離燈離見者妄矣。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爲影。影之與見。成于目眚。故曰。影見俱眚。然而見眚者則非眚也。故曰。見眚非病。何者。目有眚病。則見圓影。而見其有眚病者。則我妙明真精。本來無病。不受眚病者也。故能卓見。我眼今有眚病眼眚。若除真見。自複本體如如。常住不動。終不應言此眚是燈是見。于中複有非燈非見。正如天上止惟一月。見真月者。安得複言有第二月乎。何者。第二之月。捏目所成。全是虛妄。不應窮诘。是有形耶。是無形耶。離見而成者耶。非離見而成者耶。此之燈影。義亦如是。了其無體。何用擬心。

  【解02】雲何名爲同分妄見(至)清淨本心本覺常住。

  雲何名爲同分妄見。譬彼閻浮提中若幹國土。若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衆中睹一切不祥境界。日月星辰。陰陽災變。種種惡戾之相。無不具見。而彼別國衆生。本所不見。亦複不聞。此謂同分妄見。吾今爲汝以同分別業。法喻互顯。進退合明。如彼別業見者。燈中圓影。但由眼眚而起。非燈所造。特根之妄。非見妄也。故曰。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非眚者終無見咎。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大地國土衆生本來無實。亦似燈中圓影。見燈影者爲有眚病。則此無實境界。亦可名爲無始見病之所成。何以故。同無實故。圓覺經雲。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如彼虛空華。依空而有相。意蓋如此。夫我眼根之見。與彼見緣之境。雖則現前。然亦不能造眚。此眚原我覺明見所緣者之所造。覺緣于物而起分別。即爲覺所緣者。此實造眚。惟我本覺明心。覺諸緣者。則非眚也。本覺如好眼。覺明如眼病。根境如燈影。但覺所覺之眚。則此覺已不墮于眚中。所謂見病非眚。此實見見。雲何複以覺聞知見眚中之事而名之哉。前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正答此問。是故汝今但見人見我。及諸世間十類衆生皆屬見眚。非見眚者。蓋當人自有個見眚者在。乃本來見體。名見精真性。不得名見。前雲。見非是見。意蓋如此。其曰同分妄見者。是以別業爲例。以彼一人。例此一國。一人病目。燈影由生。一國瘴惡。災變互起。見影見災。同歸妄見。又複以此一國。例彼大千。同是覺明。無漏妙心。依真起妄。見聞覺知。虛妄病緣。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是除滅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淨本心。本覺常住。溫陵曰。諸和合緣。乃因境而起妄念粗相。不和合者。離緣獨證。乃法執細相。能虧菩提。起生滅。汙淨心。淪本覺。故當遠離是已。

  △覺非和合品第六

  阿難先悟本覺妙明。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而猶未明如是覺元。非和合生。非不和合。此爲覺心余塵。故世尊再與辨之。複舉前塵而問。

  阿難汝雖先悟本覺妙明性(至)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汝以一切世間妄想。和合諸因緣性而自疑。以爲證菩提心由和合。起作是見者。則汝以爲妙淨見精。爲與明和。爲與暗和。爲與通和。爲與塞和。設一有所和。即涉妄塵。而非妙淨。若和明者。明已現前。何處雜見。見之與相。目擊可辨。明見相雜。作何形像。若謂明非見者。雲何見明似相雜矣。明若即見。誰爲見見。又似非雜。雜則必和。而此見體圓滿。何處和明。明體圓滿。自不和見。是見必異明。而不與明雜。雜則失彼妙明淨性。而謂見與明和。非其義矣。彼暗與通塞。例自可明。亦複如是。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至)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和者雜而不辨。合則附而不離。上明和義。如水和土。此明合義。如蓋合函。

  複次阿難彼妙淨見精。亦複不與明暗通塞等合。若與明合。至于暗時。已無明相。此見合明。亦當隨時滅去。如何複與暗合而能見暗。若見暗時不與暗合。則見明者。應當不與明合。不與明合。則不見明。不見明者。雲何謂之與明相合。而了知明之非暗耶。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至)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思慮非和合耶。佛言。亦非非和合義。和謂與明暗通塞等和也。凡物之不和者。兩下皆有邊畔。汝且谛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爲畔。求畔不得。非非和矣。不惟求畔。不得亦且。畔義不成。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此見與明。自不相及。相及乃爲有畔。今自不知明相所在。雲何成畔。畔義不成。非非和矣。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又若謂非與明暗通塞等合者。則見與明。根境乖角。如耳之與明了不相觸。今且不知明相之所在。雲何甄別合與非合之理邪。今見境既不乖角。又似非非合者。彼暗與通及諸群塞。義亦如是。

  △顯示藏性第七

  自卷初發明覺性。廣辯真妄。及至重開彗目。再掃余塵。至此身心灑落。真妄兩亡。斯可顯示如來藏性。使知根塵處界。法法圓明。物物顯現。是謂造悟修證根本也。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至)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本無有生。亦無和合。幻妄稱相而已。原其本性。真爲妙覺明體。蓋幻無自性。依真而立。如華起空。全體即空。如泡生水。全體是水。故曰。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離別。虛妄名滅。殊不知本如來藏。常住妙用。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問。真如之性。人人具有。本無生死去來。奈何今之實有邪。曰。以不真常故有。真常則不有矣。譬之空水。目病則華。風激則泡。豈真常哉。若睛明澄湛。求其華泡。複可得乎。

  △五陰

  色如空華  受如觸掌  想如說梅

  行如瀑流  識如饷空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蓋以幻無自性依真而立。如彼華依于空。泡依于水。如來藏當人法身妙性也。依果而稱。曰如來。含攝衆德。曰藏。常住不動。遍足周圓妙。萬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異。曰妙。真如性能見是性。則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何謂五陰。色受想行識。五者成體蔭蔽妙明也。以色陰言之。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見晴空。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視發勞。則于虛空之中。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淨目晴空。喻以淨智。觀妙性故。迥無所有。勞目華空。喻以妄因緣妄色。故別見狂相。然是色陰不因境有。不自根出。譬彼狂華不因空生。不自目出。若從空來。則有出入。有出入者。非虛空相。非空則實。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中不容阿難。可見華不起于空中。若自目出。目能有見。出既見華。入當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入當翳眼。又出眼見華。眼應無翳。無翳之眼。則是好眼。何以必見晴空。無華方稱好眼。不自眼出。叁折明矣。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以下四陰皆當例此。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受陰言。譬如有人手足百骸。宴安調適。忽忘我身。本無諸受。其人無故。忽以二掌。于空相摩。便生澀滑冷熱諸相。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豈是虛空。選掌而觸。若從掌出。應不待汝。合摩而生。又若自掌出者。出則有入。出時掌既有知。入時臂應有覺。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又何待合掌而後知覺。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叁折明矣。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想陰言。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出水。思蹋縣崖。足心酸澀。是口中水。不自梅生。不從口入。若雲梅生。梅尚不能自談。安能令人口水。若從口入。口自合間。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又何不自耳中而出。思蹋懸崖。其義類是。是故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叁折明矣。

  阿難譬如瀑流波浪(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行陰言。妙湛妄動。逐境轉徙。念念遷謝。新新不停。譬彼瀑流。波浪相續。如是流性。不因空出。不因水有。亦非水性。不離空水。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若因水有。則流應離水。別有體相方所今應現在。若即水性。則何以澄清之時。別無流體。又且離空。離水不得。空非有礙。水流其間。水外無流。流終依水。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四折明矣。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識陰言。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饷。滿中之空。喻識陰也。性空真覺。周遍法界。一迷爲識。局在妄身之中。如空貯瓶中。空無往來。不可擎饷。以隨瓶故。步有千裏之行。他國之饷。喻性無生滅無舍受。以依妄身故。逃形于此。受身于彼。迷性成識。妄隨輪轉。義亦如是。然此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若彼方來。彼方既擎空去。彼方應少虛空。若此方入。此方開瓶。彼方應見空出。虛空無體。計有出入。皆爲虛妄。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叁折明矣。夫身心萬法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大覺將與覺之。故此卷之初。權與明倒正辨。緣影擇見。精示真量。一就其倒迷情計。爲之拂心眼之塵翳。洗肝腸之垢濁。使之心境灑落。真妄兩忘。然後融會入如來藏。遂知根塵處界無非妙真如性。此二卷及叁卷大旨也。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陸西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