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璃。佛言。心潛根內。既能外見琉璃。何以不能見眼。若能見眼。眼則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則汝言潛伏根內者。無有是處。
△四征(又計見暗名在身內)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又作如是思惟。衆生髒腑居中。竅穴居外。有藏故暗。有竅則明。又計我心在內。故開眼見明。閉眼見暗。佛言。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不與眼對。名與眼對者。暗在眼前。雲何成內。若不對者。雲何成見。若合眼見暗。名在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能見面。則此了知之心。乃在虛空。何成在內。若在虛空。則如我見爾面。見爾面者。豈爾身乎。汝必執言。身眼兩覺。則是一人應有一知。而汝一身當成兩佛矣。是故汝言。見暗名在內者。無有是處。
△五征(又計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衆(至)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又自思惟。我今如是思惟。豈隨境思惟者。即我心體耶。故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不在內外。不在中間。夫以思惟爲體者。特浮想耳。非實體也。佛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則隨有。是汝謂心無體也。心若無體。雲何能合。若爲有體。雲何隨合。若無體而能合者。則如波旬所說。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明矣。十九界七塵五谛六蘊。乃魔說之。以惑首羅長者。見涅槃經十九界七塵。界在何處。塵在何處。可以無體而能合乎。故曰是義不然。若爲有體。則汝試自挃其身。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複內出。當見身中。若後外入。何不見面。既不見汝身中。又不能見汝面。心體何在。阿難言。見身見面。自是眼見。以心知爲見。非其義矣。佛言。眼若能見。則諸已死之人。尚有眼在。應當見物。若能見物。雲何名死。汝謂見是眼見。是義不然。且汝覺了能知之心。認爲有體。試問。此體爲一體耶。爲多體耶。在汝身中。爲遍體耶。不遍體耶。若一體者。手挃一支。四支應覺。若多體者。則稱多人。何體爲汝。在汝身中。若遍體者。當同前挃。挃其一處。處處鹹覺。若不遍體。設汝以頭足並觸。頭有覺者。足應無知。今汝不然。又非不遍。是故汝言隨合隨有者。無有是處。何者不合。則無成于斷滅。常住真心當不如是。夫以真心妙覺。常靜常應。觸處洞然。非內非外。非一非多。非遍不遍。認以思惟。則去之愈遠。阿難蓋不知也。
△六征(又計心在根境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至)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又自思惟。此心內無所知。不成在內。身心相知。不成在外。今既相知矣。卻又無見。是知此心不在內外與根。當在中間。佛言。所謂中者。爲在身中。爲在境中。若在身中。即同在內。若在境中。必須立表。一有所表。東看成西。南觀成北。表體無定。心則雜亂。阿難言。我所謂中。非指身處之中。乃根塵之中也。如世尊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塵中。即爲心在。佛言。此心若在根塵之中。則此心體爲複兼二。爲不兼二。兼二則不得稱中。何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也。物者根塵。體者心體。根塵無知。心體有知。物與心體。成敵兩立。以何爲中。不兼亦不得稱中。何者。不兼根。則獨有根。在根非知也。不兼境則獨有心。在心非不知也。非知不知。則無體性。中爲何相。是故當知。在中之說。無有是處。
△七征(又計無著名之爲心)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至)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阿難又舉佛常言。覺知分別心性。不在內外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我將無著。名爲心不。佛言。凡所有相。名爲一切。汝不著者。是謂物爲有耶。爲無耶。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可著。而名不著。若是其非無。非無即相。有相即有所在。雲何不著。是故以一切無著。名知覺心者。無有是處。夫虛妄浮心。緣慮而有。本無定體。亦無定所。以上七番。破其妄所。意在顯真。其如阿難未悟。故下重請開示。
孤山曰。總此七番。似破四性。在內潛根。見內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間似共性。隨合無著。似無因性。龍樹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是故如來七番逐破。使介爾妄心。無逃避處。妄賊既除。真王得顯。無生之理。于茲見矣。此言外意也。
△辯見品第二
陰符經雲。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目。是知。心之所以有生□者。目爲之牖也。迷中倍人。轉見于物。遂爾迷真。以故。世尊急爲提點。使知吾人見性。原自不迷。乃吾常住不還之主人。而彼前塵分別影事。去則不留。不可認以爲真故。嘗喻之。見如鏡體。物如影事。物去而鏡體常明。未見有變滅者。
【解01】爾時阿難在大衆中(至)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難因前征發。乃知迷妄。于是哀請求詣真際。願示奢摩正路。佛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與諸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雲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用攀緣心。爲自性者是。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所遺失者是。何謂緣所遺者。是緣生則虛妄想像。顛倒影事。如人徒見鏡影而忘鏡體。故真性遺失。今當與汝決擇。因舉臂屈指。爲光明拳。問阿難見不。阿難言。我見世尊舉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答言。我將眼見。佛言。汝以眼見。以何爲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爲心。佛言。咄哉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自失。白佛言。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塵虛妄想相。惑汝真性。至于今生。認賊爲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此一提醒已後。節節緊湊。更宜熟玩。
阿難白佛言世尊(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誨。
世尊欲令阿難及一切衆生。獲妙明心。得清淨眼。故上與征心。此複辯見。承上光明。拳耀心目。設爲譬喻而問阿難。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是義均不。此義本不均。而阿難曰均。佛謂。是義不然。何以故。若無手人。拳畢竟滅。而無眼人。見未嘗滅也。今舉盲人而問。必言。我今眼前性見黑暗。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使無眼之忽得眼光。睹見前塵。作種種色。是名眼見。何異黑暗之人。忽得燈光。見種種色。還是眼見。抑是燈見。當知燈能顯色。能見色者。是眼非燈。以譬眼能見色。如是□見者。是心非眼。知見不由眼。而直在心。則真悟見性。直超形累。而可以得清淨法眼矣。而阿難猶未開悟。
【解02】爾時世尊舒兜羅綿(至)誰爲搖動佛言如是。
佛告大衆。我初于塵野苑中。爲阿若多五比丘等及四衆言。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因何開悟得成聖果。憍陳如起白佛言。我于大衆。得獨解名。因悟客塵二字。得成斯果。何謂客塵。譬如行客食宿旅亭。事畢束裝前途。不遑安處。若實主人自無攸往。我將以是不住者。名爲客義。住者名爲主義。又如清旸升天光入隙中。見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我將以是澄寂者名爲空義。若搖動者名爲塵義。佛言。如是如是。客喻分別之粗。塵喻俱生之細。然而旅亭之客。遣之則易。幽隙之塵。拂之實難。所以俱生煩惱。必須五陰盡者。方得蕩絕。詳在十卷。即時如來屈五輪指。屈已複開。開已又屈。問阿難言。汝今何見。阿難言。我見如來手掌衆中開屈。佛言。還是我手開合。抑是汝見開合。阿難言。是如來手。非我見故。佛言。如是如是。初問開合。以明搖動之塵。次問動靜。以明不住之客。是知動搖開合。皆在境而不在心。亦明甚矣。于是世尊舉掌飛光。耀彼阿難。阿難左右顧盻。頭動不止。佛言。是汝頭動。爲汝見動。阿難言。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爲動搖。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至)輪回是中自取輪轉。
若複衆生。以動搖者。名之爲塵。不住者。名之爲客。亦已認明。當下討個分曉。汝觀阿難。頭目動搖。見自無動。及觀我手。拳自開合。見無卷舒。則彼無動搖。無卷舒者。是名何物。獨非汝之真性乎。雲何衆生以動爲身。而不知不動者之非身。以動爲境。而不知見境者之非見。認物爲己。遺失真性。輪回是中。自取輪轉。不亦宜乎。蓋責其認客塵。而遺自性也。
溫陵曰。心境萬法。皆有本寂之體。自本之外。皆爲客塵。如手之開合。頭之動搖。及其止也。本體自寂。他無所有。則諸凡妄動。本不可得。而汝衆生以動爲身。以動爲境。是徒認客塵。而遺真性。顛倒行事。輪回流轉。實兆于此。曰是中自取真性之中。本無流轉。鹹自取爾。欲其即迷處而悟也。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並序)(陸西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