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
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陳應征 校定
△真性常住第叁
承上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遂言遺失顛倒之由。蓋見精明元。乃我真性。湛然常住。本無遺失。由顛倒見。故似遺失也。
【解01】爾時阿難及諸大衆(至)與諸大衆踴躍歡喜。
阿難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以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得開悟。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故經複以波斯匿王起義。以明不生滅性在纏皆具。王引外道迦旃延毗羅胝子言。死後斷滅。名爲涅槃。佛言。汝未曾滅。雲何知滅。王言。我觀前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王觀汝身。年變月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于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者耶。我今示汝不生滅性。汝年有童耄。觀此恒河之水。見有童髦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王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彼不變者。原無生滅。雲何于中受彼生死。王聞佛言。頓悟真常。不執斷見。
【解02】阿難即從座起禮佛(至)如來說爲可憐愍者。
阿難起白佛言。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于是佛垂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見我手。爲正爲倒。阿難言。若世間衆生。率以此爲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以垂爲正。以豎爲倒。真顛倒見也。然此顛倒。但首尾相換耳。臂體本一。由執情而改觀。以例法身本同。因顛倒而成異。此類發明。則知如來之身爲正遍知。汝等之身名性顛倒。性無遺失。以性顛倒。故遺失爾。且汝以何處。號爲顛倒。得非認悟中之迷耶。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惟心所現。色謂六根。心謂意識。心所使謂善惡二果依正二報。法謂萬法。謂此等種種。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如鏡中現像。全體是鏡。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鏡所現。直不即幻妄。而悟妙明。反乃遺本妙而執幻妄。得非迷耶。悟中之人。于彼性體真空。認爲妙明。而不認爲晦昧。于彼色相。認爲緣影。而不認爲實有。蓋以圓妙明心。本非空色。全一真覺。由妄塵瞥起。五陰敝覆。成晦昧相。于是轉覺體爲頑空。晦妙明爲妄色。空色既立。想相競生。色想雜和。遂有身相。妄有緣氣。于中積聚。內則隨相蕩搖。外則逐境奔逸。昏擾擾相。安得認爲心體。圓覺經雲。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獨非迷耶。一複迷此。遂謂此心決定。在吾色身之內。而不知此心大周沙界。細入無倫。譬之大海。今汝認一浮漚以爲全潮。窮盡溟渤。得非迷中倍人。蓋漚波無體。認爲海水。既已迷矣。又認一漚。以爲大海全潮。非迷中倍人乎。迷中倍人。顛倒行事。如以手垂爲正者。然謂之遺失。亦固宜爾。
【解01】阿難承佛悲救深誨(至)惟垂哀愍爲我宣說。
阿難承佛誨旨。因悟妙明心地常住不遺。然我現以緣心聽法。未敢認爲本元心地。故請拔除疑根。佛告阿難。汝以緣心聽法。此但能緣之心。因聲而有。聲止則無。亦非法性。且我所說法。如以手指月。離指方能得月。聞教自合觀心。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矣。其如離聲即無。譬如客寄旅亭。暫止便去。終非常住。若是掌亭之人。終無所去。無所去者。稱爲亭主。若汝真心。自是常住主人。終無所去。雲何離聲便無。不惟離聲無性。但離諸色相分別。亦無見相而有。不屬于空。離相而無。不屬于色。非色非空。是在外道拘舍離等。昧爲冥谛。不知此處。正好商量。且分別之性。離塵而無。是見色還色。見聲還聲。各有所還。即如客寄旅亭暫止便還。何爲汝主。于是發問。正要討個不還不去之主人。而阿羅不知。故請宣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
【解02】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至)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佛以妙明元心。乃汝真心無朕。發悟良難。故花見精。方便開示。蓋見精明元。即匿王觀河之見也。此個見精明元。雖非精妙明心。猶如二月非是月影。何以故。見精明元。亦是緣塵之見。雖屬于妄。但無分別。猶近于真。取譬非遠。如人捏目而見二月。捏止則月複爲一體。非若水中之月端有二相。而水中之月。即緣塵分別之影事也。去真遠矣。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惟此分別之性。緣塵而有。離塵則無。故各有所還。今爲曆示有還之義。觀此講堂。見日則明。吾以明還日輪。見月而暗。吾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還虛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霁。此諸變化。各還本因。無不還者。則汝見精。當還何所。若還于明。則不明之時。不複見暗。彼八因者。種種差別。而此見精無有差別。是見不隨境。還亦既明甚。彼可還者。自然非汝。其不還者。非汝而誰。于此見得。則知汝心本妙清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名可憐愍。
此以見精明元。爲能見之性。妙精明心。爲離見之體。如第二之月。即于月邊。別有圓影。非月實有此影。乃捏目之妄所成。以喻能見之性。雖非離見之體。非于體上實有。斯見但虛妄所成耳。
【解03】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至)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阿難又言。我雖識此見精不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意謂。我已識見精。是第二月矣。何謂真月。佛令試于物象中決而擇之。六凡四聖。見量雖異。見性不殊。汝今谛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觀水陸空行種種形像。于中分別自他。誰是我體。誰爲物像。極汝見源。上極日月。下極輪圍。中極萬物。凡所見者鹹物非汝。然物類雖殊。鹹汝見精清淨之所矚。是汝非物。此精妙明。是非汝之見性乎。汝若以見爲物。則我之見亦物也。物則可見。汝亦可以見吾之見矣。如不能何。若謂吾與汝同見是物。謂之能見吾見可矣。方吾離物之時。汝又何以不能見吾不見之處乎。縱使汝能見吾不見之處。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蓋彼謂吾有不見之處。是亦能見吾不見之處矣。自然非彼不見之相。何以故。不見本自無相。非汝見所能及也。若不能見吾不見之相。則見精自是非物。見既非物。非汝而誰。若謂見是物者。是物亦能見矣。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有情無情體性紛錯。畢竟世間以何作主。故曰不成安立。若汝見時。是汝獨見。非我所見。見性廓然周遍法界。清淨圓明即汝真性。真性在汝而不自知。反取我言以求其實耶。此解頗明。竟宜細玩。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至)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又白佛言。若見性在我。六凡四聖本無差別。雲何卻有舒縮。如我承佛神力。觀初禅天王勝藏宮殿鄰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土。何其高廣。退歸祇林。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雲何此見縮大成小。爲當牆宇。夾令斷絕。佛言。此屬前塵大小。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圓器中。各有定體。除器觀空。空乃無量。離塵觀性。自契本真。汝謂入室之日。縮見令小。仰觀天日。是誰挽見令高。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爲小窦。甯無斷續之迹乎。是義不然。無庸情計。一切衆生。隨塵失性。爲物所轉。以故觀大觀小。亦如空隨器變。能轉物者。即如除器觀空。故即心圓明。遍含國土。蓋毛端國土。本非大小。合受之理。不假神變。但除情器。即廓爾現前。楞伽雲。未達境性心。起種種分別。達境性心已。分別即不生。真際雲。既滅前塵。形量不立。一切即一。性乃圓成。一毛含國土。義蓋如此。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至)唯垂大慈開發未悟。
阿難承佛指示。已知見精是我真性。則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矣。不知能見此妙性者。複是何物。蓋我以身心分別妙性。而妙性則無分別。未曾分別我身。則我有分別之身心。與彼無分別之妙性。自是成兩。正如月與月影。終不可合而爲一。若現前所見。實是我心。令我能見。則所見者實我。而能見者非我。故曰見性實我。而身非我。非我則我之身心。終成外物。何異如來前所難言物能見我乎。阿難此問。既存能所。複落言筌。終非正問。而亦迷情之所難解者。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至)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佛告阿難。汝言。見在我前。是義非實。若實在汝前。汝能實見。則此見精。爲有力所。的可指示。汝于祗林。遍觀景物。現在汝前。無不可指。若見在汝前。亦當確指。何者爲見。阿難答言。見在物中。與物揉雜。雖大聖不能剖析。必須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又言。物在見中。一覽收盡。我實遍見。何者非見。佛言。如是如是。夫即物非見。離物無見。二義無定。佛皆以如是印之者。蓋以色空等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不可指定。何得有是非是處。是以大衆之中。非阿羅漢者。一聞惶悚。茫然自失。喪其所守。
如來知其魂慮交懾(至)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于是文殊師利。從大衆中。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當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二義所歸還是見耶。抑非見耶。特請如來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無是非是。佛告文殊。十方如來及大菩薩。自住叁摩地中。了知萬法惟一圓融清淨寶覺。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見。根也。見緣。境也。所想識也)了諸緣法。同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有是非是。蓋是天上真月。本無第二及彼水中之影。知其真者。中間自無是月非月之辨。如汝是文殊。豈得複有是文殊者。如是世尊。我是文殊。豈得複有是文殊者。若有是文殊者。文殊則有二相。我必不真。若真文殊。必無二相。是尚不立。安得加非。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妙明之見。喻如文殊真文殊也。空塵見緣。所謂是文殊者。二文殊也。然此見緣依真而起。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
《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二(陸西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